如何看待1月26日北京链家开始屏蔽成交价记录?

如题所述

看待1月26日北京链家开始屏蔽成交价记录:

自年底到现在,一线城市楼市火爆过头。尤其是以优质学区房为代表的的热点区域,连番跳涨。说量价齐涨丝毫不过,这就引起了决策层的关注。近一周,各地陆续出台调控政策,例如:上海竞拍法拍房,需要“房票”才可参与。

上海离婚三年后,方能重新获得“房票”。深圳严查个人征信、收入证明、银行流水,确保“房票”真实性。杭州新政发布,落户不满5年,限购1套。中签率≤10%的新建楼盘,取得不动产证起5年内不得卖出。

上海、杭州等地对二手房转让增值税也有调整,征免年限均由2年调整为5年。更为直接的是,上广深三个城市中,房贷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部分银行已暂停受理新的贷款申请,“额度不足”成为银行给出的常见房贷收紧理由。

四大行广州地区房贷利率更是集体上涨……风声渐紧。相比之下,北京的调控手段最为“温和”:多次约谈中介机构,并悄悄下架了各大二手房网站的历史成交数据。下架历史成交数据会有啥影响呢?在缺乏历史数据的参考下。

买房似乎成了一项大型开盲盒活动。二手房的价值及流动性,往往直接体现在成交价、小区成交活跃度上。现在这一数据被下架,买卖双方直接缺少了最直接的参照体系。想想之前,卖家对房源定价和买家匹配房源。

只需要在网上横向对比同区域不同小区类似房型,纵向对比同小区同一房型历史成交数,就能自行做出大致决策。而现在的房价,更多依赖于中介方的评估体系,再者受买卖双方权衡博弈结果的影响。中介机构在这一过程中成了必不可缺的角色。

同时对其专业度要求也相应提升。比如,住建委在近期发布的文章中,对中介机构做了以下要求:不得渲染、炒作房屋成交信息;不得鼓动引导出售方随意提高报价;不得在微信朋友圈、自媒体渠道发布制造购房恐慌情绪的文章。

不得参与“经营贷”“首付贷”“消费贷”等任何违法违规的房地产金融活动。住建委将坚持“逢涨必查,逢炒必办”的原则,加强日常巡查频次并组织暗访。这些看似给市场带来了诸多限制,但好处也很明显。

约谈、严查足以冷却市场不正常的燥热,同时直接遏制了卖方的“攀比跳价”之风。明令禁止如1月20日,海淀区房管局召开的中介机构座谈会议中提到:“严禁以所谓学区房为噱头,误导欺骗购房者,哄抬房价、租金,扰乱市场秩序。”若是再不干预遏制。

恐怕无人能确定,在房价疯涨背景下,谁会成为学区房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换言之,这对有刚需的家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在温和上涨楼市中,就算购买学区房后,房价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撤,这也是大多数家长思虑范围内的事情。

这些举措虽会冷却市场情绪,但并不会影响到市场供求关系。家长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一直存在。相较于楼市调控政策升级,对于家长们来说,更担心未来教育政策调控升级,担心孩子无法享受对应学区的资源。

或面临被调剂的风险。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首先,教育新政限制的是永远是后来者,如果是刚需,尽早落户最为保险。其次,不管调剂与否,在哪儿上学,孩子自身具备驱动力是最为重要的。相对于择校。

选区更需谨慎,选择孩子适合的区域,做好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成为主动者,坦然应对每个抉择瞬间。再来看看决策层最近发布的各类政策,确实用心良苦。一边严禁炒作学区房,一边为了应对人口周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大力增加学位。想来,家长们可以稍稍缓解下焦虑。相信在政策调控加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与补充下,学区房市场也将会趋于平稳健康地发展。更想嘱咐的是,购买学区房的广大家长,理清自己的需求。

在能力范围内理性选择,适合孩子入学的学区房。不追涨炒作,也不矫枉过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