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和译文?

最好能在帮忙推荐几首这种意境的诗词!带译文的谢谢!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背景:《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扩展资料:

七言绝句《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时并州晋阳人。对于此诗,《唐诗三百首》编者“蘅塘退士”孙洙的批语是:“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孙洙不愧知音之士,八个字批语,准确道出了此诗意蕴。

这首诗不仅意蕴深远,边塞风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音乐高度发达的李唐王朝,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其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8
葡萄酒城在夜光杯之中歌之中突然弹起了琵琶声,本来要饮酒助威。一想到要跨奔沙场,精忠报国。醉卧在沙场上,请不要笑,古人来大涨又有几个人能回来呢?
第2个回答  2011-06-16
王翰生活在初唐将步入盛唐的时期,性情豪放,恃才不羁,喜欢结交文士,饮酒游乐,他的七绝《凉州词》反映出当时士人特有的那种极其坦荡的心情和豪健的气格。
在王翰生活的时期(武则天后期及开元时期),唐朝先后或同时与契丹、奚族、突*厥、吐蕃甚至南诏作过战,很难说他描写的究竟是哪一个战场上的场面。考虑到跟南诏作战的时候大多是在山地和丛林,不利于骑兵发挥,当然也不会有“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可以排除。另外王翰是并州(今山西)人,在晋阳(今太原)生活了三十多年,而此后入朝担任秘书正字等职,多在内地和南方打转,因此他对战场最直观的印象应该就是在山西面对突*厥的战斗,这首诗写的也很可能就是那时的情形。
第3个回答  2011-06-14
  王翰生活在初唐将步入盛唐的时期,性情豪放,恃才不羁,喜欢结交文士,饮酒游乐,他的七绝《凉州词》反映出当时士人特有的那种极其坦荡的心情和豪健的气格。
  在王翰生活的时期(武则天后期及开元时期),唐朝先后或同时与契丹、奚族、突*厥、吐蕃甚至南诏作过战,很难说他描写的究竟是哪一个战场上的场面。考虑到跟南诏作战的时候大多是在山地和丛林,不利于骑兵发挥,当然也不会有“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可以排除。另外王翰是并州(今山西)人,在晋阳(今太原)生活了三十多年,而此后入朝担任秘书正字等职,多在内地和南方打转,因此他对战场最直观的印象应该就是在山西面对突*厥的战斗,这首诗写的也很可能就是那时的情形。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出塞 王 昌 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都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这边关上一去不复返。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己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出塞》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出塞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凉州词》是唐诗中的名篇。黄河从白云中滚滚流出,一座孤城被围绕在万仞高山之中,显示出边塞风光的荒寒壮阔。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既可指羌笛吹着表现征人思家的《折杨柳》曲子,也可指羌笛呜呜咽咽,似乎在怨恨塞外的杨柳不肯舒青涨绿来遮掩荒寒。全诗既表现了征人的辛苦,又有一种豪迈的气势.

  对酒 【清】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注释:
  ①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诗当写于此时。这首诗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②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秋瑾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其豪侠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腔”二句:要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勤,常常,多。碧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少年行(选一)【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注释 :
  1.出身:出仕、出任。羽林郎:官名,汉代置禁卫骑兵营,名羽林骑,以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唐代亦置左右羽林军,为皇家禁军之一种。
  2.骠骑:官名,即骠骑将军。渔阳:地名,汉置渔阳郡,治所在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又唐置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本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改隶蓟州,天宝元年又改蓟州为渔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蓟州。
  3.孰知:即熟知、深知。此二句说这些游侠少年明知不宜去边庭受苦,却情愿赴死于边庭,以求流芳百世。

  马上作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横戈马上行。
  我南北策马奔走就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恩情,我的一生就在踏尽南方的江边之花、踩遍北方边地的野草中愉快度过。一年三百六十天,我都是拿着兵器在马上度过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