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与陶潜的田园诗歌比较

如题所述

山水诗即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的诗,初兴于六朝的晋宋之际,脱胎于借助自然美色体悟自然之道的玄学思潮。我国第一首山水诗是《观沧海》。这是建安时期“三曹”之一的曹操所写的最著名的一首诗。从艺术上看,它具有建安文学那种慷慨苍凉的风格和感人力量;从题材上看,它则可以算是一首山水诗,只不过诗人不是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的歌咏表达自己的壮阔胸怀和政治理想。全诗的写法是由远到近,由写实到想象,描绘了大海的浩大及景象的美丽壮观,颇具艺术感染力。
南朝的谢灵运是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重要诗人,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山水诗在古代诗中的兴起,始于南朝。经过齐梁的演变,山水诗题材不断扩大,风格日趋多样,直接促使了唐代山水诗创作的繁荣兴盛和山水诗派的形成。山水诗是唐诗诸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就十分突出,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山水诗人在唐近三百年中,代不乏人,其中有不少名家大家。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极大地丰富了唐诗的宝库。
一、初唐山水诗概况
初唐前期诗坛仍然承绪着齐梁余风,因此初唐的山水诗总体上了无声色,虽然如此,但仍有一些值得一提的作品。唐太宗李世民的《望终南山》写得很有气势,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经行岚州》中“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两句,灵巧清新。对近体诗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宋之问、沈佺期的山水诗也颇有特色。在初唐后期诗坛上独领风骚的陈子昂山水诗数量虽然不多,但艺术上却展示出新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平湖一望水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江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洞庭湖水天相接,岸上丛林的光影倒映湖中,湖水映着日光,满湖跳跃着金色的波浪,蔚为奇观。
由于宫廷诗风的影响,此时山水诗题材基本上局限于宫廷池苑的范围内,诗人具体描写的是台阁山池之类人造山水或以之互相酬唱。自号称“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发起针对宫廷诗风的文学革命,山水题材方走向真正的自然山水,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四杰将宫廷诗“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走出宫苑园亭的游览宴集,四杰在漫长的行役中置身于广袤的山川,他们的山水诗也就脱离了宫廷池苑,而成为对大自然雄奇秀丽之美的惊喜发现与醉心沉迷。这种以行役写山水的途径,无疑扩大了山水诗的描绘视野。当然,四杰山水诗风格技巧并未完全脱出齐梁以迄唐初窠臼,如多有花鸟鱼蝶、草树涧泉等细景闲趣以及清浅鲜丽的色彩风调,然而,由于胸中蕴蓄着宏大的抱负与郁抑的意气,四杰山水诗在写景中往往注入强烈的情感意绪,这就不仅体现为对唐初宫廷山水诗的超越,而且实际上将晋宋山水诗传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紧接四杰之后,对山水诗作出新的贡献的是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他们大多有过贬谪的经历,在羁旅途中写下许多纪行诗,在蛮荒贬所写下许多纪实诗,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优秀的山水诗。同时,在外在表现方面,他们从古体和近体两方面都对山水诗的体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方面,针对唐初山水诗沿袭齐梁,他们极力倡导谢灵运的五古体,以复兴山水古调;另一方面,亦使近体诗格律更加规范严整,改变唐初近体诗粗糙的现象,使山水之体更为凝练,山水之咏更富余韵。从而为盛唐山水诗的更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盛唐山水诗的繁盛具有直接影响的还有张说和张九龄。张说在被贬谪岳州(今湖南岳阳)时写作了大量山水诗,《新唐书》本传就称其在岳州时作品“得江山之助”。同时在他周围还聚集了一批同时迁谪的文人,形成一个文人群体,在湖湘一带兴起吟咏山水之风气。张九龄的山水诗则善于以宏大的气魄描绘山川形胜,同时寓含深沉的历史思索,被称为“寓神俊于庄严之内”。由于二张先后在开元年间拜相,是公认的一代时哲文宗,他们不仅自己创作了大量优秀篇章,而且以“天然壮丽”的审美理想引导文风,实际上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几乎都是经他们提拔而走上文坛的,因此,二张对盛唐诗人的影响最为直接。明代人胡应麟《诗薮》说张九龄“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正描画出唐代山水诗派发展的大体脉络。
总之,初唐的山水诗,一是基本上承袭了南朝山水诗描摹细致的特点,情景交融还没有成为主体的写作特色;二是篇中写山水的名句多而全篇写山水并且写得很好的少;三是写山水的诗歌局势尚未开张,像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诗那样气势阔大的,还只是凤毛麟角。
二、盛唐时期的山水诗
到了盛唐时,山水诗的创作蔚为大观,诗人们对山水的体会更加深刻,把握和刻画山水的艺术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盛唐山水诗语言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其风格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一是雄,以李杜为代表。
(一)孟浩然的山水诗
孟浩然山水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清淡,闻一多先生在《唐市诗杂论》中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在孟浩然的诗中,这种清淡具体表现为语言的浅淡、意象的疏淡、情感的冲淡。孟浩然的大部分诗都体现出这种特色,但是他的《临洞庭》却气势宏阔,在他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起成为描写洞庭湖的佳作。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出朴素自然的生活情调,其代表作如《夜归鹿门山歌》、《过故人庄》、《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兰山寄张五》、《山中逢道士云公》等,无论是高士形象的塑造、山中登览的意趣,还是乡村风光的勾勒、偕隐过从的情谊,都既见淡远清旷、超然脱俗的诗境,又不失朴素真诚、生动活泼的生机。
孟浩然尽管才气过人,却机遇不佳,与仕途无缘。他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写家乡的隐居生活或漫游所见的山水。他也是唐人中较早教授陶潜影响的诗人之一,而且将田园诗同山水诗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代诗风。
孟浩然诗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三方面:
首先,既有田园诗的高雅闲静,又有山水诗的清新境界。即使写的是平常之景,经过他的艺术处理,也会格外优美和谐。例如: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我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
这首诗写日暮天昏时乘舟归鹿门山,途中所见到的情景,通过渡头争喧、江村归人和月照烟树、岩扉松径的描绘,将两种全然不同的的景象糅合在同一首诗中,反映了诗人此时此际的乡情及对寥落幽独的隐者所具有的倾慕、向往之意。这类诗很能体现山水与田园结合的新态势。这种结合有时达到水乳交融、难以句析的程度。请看: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早发渔浦潭》
这属即兴纪游之作。全诗从早发渔浦潭(在今浙江省富阳县东三十里富春江)的情景写起,将舟行江上的新鲜感觉和舒畅情怀表达无遗。前四句,通过描写光芒初照的晨曦使水禽惊聒噪杂和桡桨相拨舟移船动的感觉,将江岸、潭浦的景色和水上船家早出勤作的生活气息传达出来。中间四句写江行所见,不仅丽日当空,万里无云,江宽水阔,满目清晖,而且别出心裁地移"镜头"于江边妇女当流梳洗的场面,使清江绿水倍增新意,充满情趣。末四句先及猿獭,以添别致,后用"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作结,证实此次行舟确是心畅神怡。诗人将山水景物与田园乐趣巧妙地结合,构思新颖,景物动人,使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此说山水诗在盛唐的拓展,孟浩然有首创之功,是毫不过分的。
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这是他简朴、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同风行于初唐的咏物应制之作大异其趣。他善于运用清新的笔调,描摹日常所见的自然风光,取真景,叙真情,使本来具有雅淡之美的原野、农庄、渔樵自然入诗,各显本色之美。如: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相失。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望迥》
诗的前六句写登屿所见:舒缓远去的清江,冷落显现的沙屿,岸傍密植的绿竹和隐没深潭的巨石,还有隐约可感的鲛人和渔父飘逸的歌声。乍一看去,像是未经加工的自然风光。可是,联系后六句反复品味,就能领会,无论是写远去的江流或是冷落的沙屿,潜没的鲛人或是渔父的逸歌,都深含寓意,它透露出诗人在夕阳晚照中登上孤屿时倍觉寂寥的失落感。诗人因景生情,以情观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也动人地表达了对友人思念不已的情怀。
在《秋登万山寄张五》中,清新雅淡的意境美尤为突出: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
天边树若荠 ,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和诗人的感情抒发,是交错展开,互为因果的。如果没有"心随雁飞灭"、"兴是清秋发"的生动传情的自然景象,就表现不出诗人酷爱清新雅淡山水之个性。"雁飞灭"、"清秋发"不仅交代了时间、节侯,也描摹了秋景和思友的深情,而且情辞高雅,另具一格。在叙述傍晚渡头的村景时,自然地插入"天边树"、"江畔月"的描写,令人意会那景中蕴含着不尽的情意,从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村居中,向友人发出真挚的登山邀约,是很有感召力的。清人翁方纲说:"读孟公诗,且无论怀抱,无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此诗正是代表孟公韵致飘逸、感受清新、风格雅淡的佳作。晚唐诗人皮日休在《郢州孟亭记》中曾有比较,认为"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氵亟)(氵亟)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有'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脁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这一比较分析是有说服力的。当然,孟诗的风格并非只有冲淡平和一种,基于他在仕途受到的挫折,同自己不甘人后的心理冲突,使他情不自禁地在诗中涌现巨大的感情波澜,形成他山水诗创作中的又一种特色。
第三,在冲淡中时有浑健的豪气。孟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澹中有壮逸之气。"这是《唐音癸签》转引《诗谱》的原话,不无道理。其实,正是由于孟诗具有壮逸阔大的特色才令人觉得富于魅力。请看下列诸诗: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与颜钱塘登障亭望潮作》
大江分九派,渺漫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遥怜上林雁,冰泮已回翔。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这几首诗早有盛名,它们的共同特色是,不论在写水气蒸腾的云梦,还是潮如雪涌的钱塘,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那大江九派的描写更富有整体美和深远感。诗人以浓笔泼墨的气魄,绘出如画的江山,并赋予其无比的生命力。这当然要经过诗人经营构思的匠心,而非任意挥洒,未加运筹所能奏效的,更不能缺少时代精神的感召。例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盛唐时代气息的透露。这诗句与王维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称"高唱",可以共同成为最有盛唐气派的象征。
(二)王维的山水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作者以其极为洗练、简洁的文字给人们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种静谧优美的山水画卷。
王维,字摩诘,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清新自然,别成一格,流传极广。同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山水画家,我想这一点就很少有人熟知了。其实在许多的古今美术著作里,都著述过他在山水画方面的造诣。
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的山水诗还特别追求画意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并经艺术的提炼与纯化,构成一幅幅既清新明净又悠淡静谧的水墨画卷,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其代表作如《终南山》、《山居即事》、《山居秋暝》、《山中》、《汉江临眺》等,皆在人与自然的依恋、沟通乃至溶合之中展现出气韵生动的绘画美与诗境美,将这一题材的艺术成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水诗给我们渲染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山水情韵。在山水画中,王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画家。他作青绿山水似李思训,作水墨山水近吴道子。同时他首创了破墨山水,尽去了以往山水画的浮华之气,仅用水墨渲淡而成,把原先以勾线为主的山水画,向水墨发展推进了一步。明朝董其昌就曾说王维的山水画"是一变勾斫之法为水墨渲染",便可独见他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王维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他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同工,曲意盎然,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
(三)李白的山水诗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是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山水本身就给人一种阳刚之美;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如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等,造成一种奇幻瑰丽又豪放雄壮的风格。《蜀道难》就集中体现了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中的山河颂歌,是同慷慨激昂的壮阔胸怀、豪放浪漫的奇想交织合一的。"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杜甫对李白诗的精确评价。李白不仅善于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更善于大胆的创新。他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创新格调、创新手法,也创新了语言。他的浪漫主义诗篇足以惊风雨、泣鬼神,不愧为诗歌史上的艺术瑰宝。
李白的山水诗善于展开神奇想象的翅膀,刻画磊落不羁的自我形象,在山水诗中自树一帜。他向来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细描实写。不在乎叙述观赏山水时悠然自在的闲情,更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约,而是凭着自己的审美理想,怀着炽热的感情,塑造前人诗中罕见的极富个性神采的非凡形象。他随意写景,随意抒情,驰骋万里、纵横捭阖。唯其如此,更能表现山河一统的帝国气概,更能透彻表达怀才不遇的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愤懑。李白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在山水诗中刻画敢于同命运之伸较量,不甘屈服的形象,在奋力拼搏中,苍莽的群山,奔腾的江海,都成为他的知音,成为他的依靠,成为他的力量和勇气的源泉。李白有意把山水神奇化、人格化,不这样不足以显示祖国壮美山河的气势,不这样不足以刻画顶天立地的人格和刚正不阿的坦荡胸怀。请看《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迎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更复还。
诗人对太白峰的描绘,不重形貌,不重记游,而是选取夕阳晚照,从奋攀峰巅这最后一段下笔的。一个"穷"字,写出了登山至此已筋疲力尽却毫不懈怠的情状。诗人赋予太白峰以神人的灵性和威力,唯太白峰与诗人相知,唯太白峰理解他的困境与追求,为他打开通向自由的天关。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泠风,冲出浮云,,遨游太空,获得自由的情景。雄伟高绝的太白峰,同挣扎于困境而不屈的诗人结成了挚友。经过奇思遐想,为大自然增添了性灵的彩色,使它成为正义和力量的化身,可以对它畅抒理想的激情,获得精神的寄托。李白运用这种化实为虚、借虚写实的写意手法,突出了情愫高洁、立志登高的自我形象。同时,太白峰那高峻幽邃的景象,读者亦自可心领神会了。
李白天才横溢的奇思妙想,使广阔无垠的宇宙充满生命力。他热衷表现磅礴飞动的山水之美,像《梦游天姥吟留别》、《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征君》等名篇,就是李白创新意境、创新手法的代表作。与李白同时享有盛名的王维,同样与山水相知,但他着重表现的是山水的画意、神韵和清幽闲静的意境,从中透露出孤寂自适的心情。可以说,李白的诗以气势取胜,王维的诗以技巧取胜。他们以不同的追求,取得各自的成就,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增强了山水诗的写意特征和艺术魅力。
李白喜爱乐府歌行体裁,因为乐府歌行不拘平仄,句式自由,富于节奏感的特点,更适宜于他的个性创作。李白摆脱乐府旧题的陈套,自由地表现巍峨的山岳、奔腾的江河、胸中的激情、心底的狂澜。他以呼风唤雨、移山倒海的宏肆气魄,作为乐府歌行的创作灵魂,写出了《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梁甫吟》等古朴铿锵而又内涵博大的古题乐府,为这种古老的诗歌形式,注入了新时代的色彩和生命力。例如他所写的《北上行》就是对曹操写的《苦寒行》从形式到内容的扩大与创新。不仅题目有所改变,而且内容从写征戍跋涉之苦,变为因见太行而思及北方领土被安史之乱的烽火造成的灾难。这是熔山水与时事于一炉的开先,后来杜甫由秦入蜀,途中写了许多这类的山水诗。
《鸣皋歌送岑征君》属于自立新题的歌行,诗人当时身居梁园,却神思远去,想象友人在旅途中经历冰封雪阻、霜崖洪河的险情以及鸣皋山中万壑幽深,素月相对的雅境,并通过一连串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决不与权奸为伍的耿耿忠怀。
清人王世祯云:"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李白是新体乐府的圣手,他写了大量绝句式的乐府山水诗,如《夜下征虏亭》、《望天门山》等,这些仅仅四句的小诗,在李白手中,竟成了一幅幅意境不凡的图画,又是一首首优美无比的抒情诗。总之,李白的乐府歌行,不论长篇短制,不论古题新题,都是诗人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们带着各自的特色,进入唐代诗坛的百花园中,焕发着诱人的艺术光彩。
李白山水诗的语言是完全个性化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天赋其才,兴到诗来,自然而不加雕琢,这是李白山水诗的独到之处。当然,他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时而瑰丽夸张,时而清丽自然。"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 ,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 ,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 ,石作莲花云作台。
这里诗人用瑰丽夸张的语言,热情咏赞黄河、西岳的神威。古来写河岳的诗很多,但在语言的气势上,很少能与李白匹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白高远豪放的胸怀,因为在李白的心目中,五岳是神州大地的神圣标志,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豪迈奋进的象征,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其万千气象,不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李白写不同风格的山水,就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他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绝句,就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写成的,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湖五首》)这类诗所以能如实绘出秀丽山川的本色,正是得力于诗人清丽自然的语言。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他重视汉魏乐府的刚健古朴,也吸收六朝乐府的清新流丽,并融化到自己的天赋个性中去,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6
陶潜与孟浩然的诗有许多相近之处,恬淡中隐隐地透出无耐的情绪,不过孟浩然相对少几分分量,陶潜由于过于愤世嫉俗,又带出些愤懑的味道。
第2个回答  2007-06-08
我也不学其他人那样从哪里复制一大堆东西以企图骗取悬赏分了 直接告诉你 淘渊明是公认的NO.1 孟浩然真的无法比拟
第3个回答  2007-06-08
谢谢两位的观点,很长知识.本来想说两句,但看了两位的回复,就不班门弄斧了.
第4个回答  2007-06-08
什么什么所长,什么什么所短,呵呵 我个人觉得陶大师厉害
第5个回答  2007-06-08
山水诗即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的诗,初兴于六朝的晋宋之际,脱胎于借助自然美色体悟自然之道的玄学思潮。我国第一首山水诗是《观沧海》。这是建安时期“三曹”之一的曹操所写的最著名的一首诗。从艺术上看,它具有建安文学那种慷慨苍凉的风格和感人力量;从题材上看,它则可以算是一首山水诗,只不过诗人不是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的歌咏表达自己的壮阔胸怀和政治理想。全诗的写法是由远到近,由写实到想象,描绘了大海的浩大及景象的美丽壮观,颇具艺术感染力。
南朝的谢灵运是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重要诗人,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山水诗在古代诗中的兴起,始于南朝。经过齐梁的演变,山水诗题材不断扩大,风格日趋多样,直接促使了唐代山水诗创作的繁荣兴盛和山水诗派的形成。山水诗是唐诗诸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就十分突出,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山水诗人在唐近三百年中,代不乏人,其中有不少名家大家。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极大地丰富了唐诗的宝库。
一、初唐山水诗概况
初唐前期诗坛仍然承绪着齐梁余风,因此初唐的山水诗总体上了无声色,虽然如此,但仍有一些值得一提的作品。唐太宗李世民的《望终南山》写得很有气势,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经行岚州》中“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两句,灵巧清新。对近体诗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宋之问、沈佺期的山水诗也颇有特色。在初唐后期诗坛上独领风骚的陈子昂山水诗数量虽然不多,但艺术上却展示出新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平湖一望水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江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洞庭湖水天相接,岸上丛林的光影倒映湖中,湖水映着日光,满湖跳跃着金色的波浪,蔚为奇观。
由于宫廷诗风的影响,此时山水诗题材基本上局限于宫廷池苑的范围内,诗人具体描写的是台阁山池之类人造山水或以之互相酬唱。自号称“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发起针对宫廷诗风的文学革命,山水题材方走向真正的自然山水,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四杰将宫廷诗“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走出宫苑园亭的游览宴集,四杰在漫长的行役中置身于广袤的山川,他们的山水诗也就脱离了宫廷池苑,而成为对大自然雄奇秀丽之美的惊喜发现与醉心沉迷。这种以行役写山水的途径,无疑扩大了山水诗的描绘视野。当然,四杰山水诗风格技巧并未完全脱出齐梁以迄唐初窠臼,如多有花鸟鱼蝶、草树涧泉等细景闲趣以及清浅鲜丽的色彩风调,然而,由于胸中蕴蓄着宏大的抱负与郁抑的意气,四杰山水诗在写景中往往注入强烈的情感意绪,这就不仅体现为对唐初宫廷山水诗的超越,而且实际上将晋宋山水诗传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紧接四杰之后,对山水诗作出新的贡献的是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他们大多有过贬谪的经历,在羁旅途中写下许多纪行诗,在蛮荒贬所写下许多纪实诗,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优秀的山水诗。同时,在外在表现方面,他们从古体和近体两方面都对山水诗的体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方面,针对唐初山水诗沿袭齐梁,他们极力倡导谢灵运的五古体,以复兴山水古调;另一方面,亦使近体诗格律更加规范严整,改变唐初近体诗粗糙的现象,使山水之体更为凝练,山水之咏更富余韵。从而为盛唐山水诗的更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盛唐山水诗的繁盛具有直接影响的还有张说和张九龄。张说在被贬谪岳州(今湖南岳阳)时写作了大量山水诗,《新唐书》本传就称其在岳州时作品“得江山之助”。同时在他周围还聚集了一批同时迁谪的文人,形成一个文人群体,在湖湘一带兴起吟咏山水之风气。张九龄的山水诗则善于以宏大的气魄描绘山川形胜,同时寓含深沉的历史思索,被称为“寓神俊于庄严之内”。由于二张先后在开元年间拜相,是公认的一代时哲文宗,他们不仅自己创作了大量优秀篇章,而且以“天然壮丽”的审美理想引导文风,实际上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几乎都是经他们提拔而走上文坛的,因此,二张对盛唐诗人的影响最为直接。明代人胡应麟《诗薮》说张九龄“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正描画出唐代山水诗派发展的大体脉络。
总之,初唐的山水诗,一是基本上承袭了南朝山水诗描摹细致的特点,情景交融还没有成为主体的写作特色;二是篇中写山水的名句多而全篇写山水并且写得很好的少;三是写山水的诗歌局势尚未开张,像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诗那样气势阔大的,还只是凤毛麟角。
二、盛唐时期的山水诗
到了盛唐时,山水诗的创作蔚为大观,诗人们对山水的体会更加深刻,把握和刻画山水的艺术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盛唐山水诗语言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其风格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一是雄,以李杜为代表。
(一)孟浩然的山水诗
孟浩然山水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清淡,闻一多先生在《唐市诗杂论》中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在孟浩然的诗中,这种清淡具体表现为语言的浅淡、意象的疏淡、情感的冲淡。孟浩然的大部分诗都体现出这种特色,但是他的《临洞庭》却气势宏阔,在他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起成为描写洞庭湖的佳作。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出朴素自然的生活情调,其代表作如《夜归鹿门山歌》、《过故人庄》、《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兰山寄张五》、《山中逢道士云公》等,无论是高士形象的塑造、山中登览的意趣,还是乡村风光的勾勒、偕隐过从的情谊,都既见淡远清旷、超然脱俗的诗境,又不失朴素真诚、生动活泼的生机。
孟浩然尽管才气过人,却机遇不佳,与仕途无缘。他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写家乡的隐居生活或漫游所见的山水。他也是唐人中较早教授陶潜影响的诗人之一,而且将田园诗同山水诗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代诗风。
孟浩然诗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三方面:
首先,既有田园诗的高雅闲静,又有山水诗的清新境界。即使写的是平常之景,经过他的艺术处理,也会格外优美和谐。例如: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我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
这首诗写日暮天昏时乘舟归鹿门山,途中所见到的情景,通过渡头争喧、江村归人和月照烟树、岩扉松径的描绘,将两种全然不同的的景象糅合在同一首诗中,反映了诗人此时此际的乡情及对寥落幽独的隐者所具有的倾慕、向往之意。这类诗很能体现山水与田园结合的新态势。这种结合有时达到水乳交融、难以句析的程度。请看: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早发渔浦潭》
这属即兴纪游之作。全诗从早发渔浦潭(在今浙江省富阳县东三十里富春江)的情景写起,将舟行江上的新鲜感觉和舒畅情怀表达无遗。前四句,通过描写光芒初照的晨曦使水禽惊聒噪杂和桡桨相拨舟移船动的感觉,将江岸、潭浦的景色和水上船家早出勤作的生活气息传达出来。中间四句写江行所见,不仅丽日当空,万里无云,江宽水阔,满目清晖,而且别出心裁地移"镜头"于江边妇女当流梳洗的场面,使清江绿水倍增新意,充满情趣。末四句先及猿獭,以添别致,后用"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作结,证实此次行舟确是心畅神怡。诗人将山水景物与田园乐趣巧妙地结合,构思新颖,景物动人,使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此说山水诗在盛唐的拓展,孟浩然有首创之功,是毫不过分的。
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这是他简朴、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同风行于初唐的咏物应制之作大异其趣。他善于运用清新的笔调,描摹日常所见的自然风光,取真景,叙真情,使本来具有雅淡之美的原野、农庄、渔樵自然入诗,各显本色之美。如: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相失。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望迥》
诗的前六句写登屿所见:舒缓远去的清江,冷落显现的沙屿,岸傍密植的绿竹和隐没深潭的巨石,还有隐约可感的鲛人和渔父飘逸的歌声。乍一看去,像是未经加工的自然风光。可是,联系后六句反复品味,就能领会,无论是写远去的江流或是冷落的沙屿,潜没的鲛人或是渔父的逸歌,都深含寓意,它透露出诗人在夕阳晚照中登上孤屿时倍觉寂寥的失落感。诗人因景生情,以情观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也动人地表达了对友人思念不已的情怀。
在《秋登万山寄张五》中,清新雅淡的意境美尤为突出: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
天边树若荠 ,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和诗人的感情抒发,是交错展开,互为因果的。如果没有"心随雁飞灭"、"兴是清秋发"的生动传情的自然景象,就表现不出诗人酷爱清新雅淡山水之个性。"雁飞灭"、"清秋发"不仅交代了时间、节侯,也描摹了秋景和思友的深情,而且情辞高雅,另具一格。在叙述傍晚渡头的村景时,自然地插入"天边树"、"江畔月"的描写,令人意会那景中蕴含着不尽的情意,从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村居中,向友人发出真挚的登山邀约,是很有感召力的。清人翁方纲说:"读孟公诗,且无论怀抱,无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此诗正是代表孟公韵致飘逸、感受清新、风格雅淡的佳作。晚唐诗人皮日休在《郢州孟亭记》中曾有比较,认为"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氵亟)(氵亟)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有'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脁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这一比较分析是有说服力的。当然,孟诗的风格并非只有冲淡平和一种,基于他在仕途受到的挫折,同自己不甘人后的心理冲突,使他情不自禁地在诗中涌现巨大的感情波澜,形成他山水诗创作中的又一种特色。
第三,在冲淡中时有浑健的豪气。孟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澹中有壮逸之气。"这是《唐音癸签》转引《诗谱》的原话,不无道理。其实,正是由于孟诗具有壮逸阔大的特色才令人觉得富于魅力。请看下列诸诗: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与颜钱塘登障亭望潮作》
大江分九派,渺漫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遥怜上林雁,冰泮已回翔。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这几首诗早有盛名,它们的共同特色是,不论在写水气蒸腾的云梦,还是潮如雪涌的钱塘,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那大江九派的描写更富有整体美和深远感。诗人以浓笔泼墨的气魄,绘出如画的江山,并赋予其无比的生命力。这当然要经过诗人经营构思的匠心,而非任意挥洒,未加运筹所能奏效的,更不能缺少时代精神的感召。例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盛唐时代气息的透露。这诗句与王维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称"高唱",可以共同成为最有盛唐气派的象征。
(二)王维的山水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作者以其极为洗练、简洁的文字给人们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种静谧优美的山水画卷。
王维,字摩诘,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清新自然,别成一格,流传极广。同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山水画家,我想这一点就很少有人熟知了。其实在许多的古今美术著作里,都著述过他在山水画方面的造诣。
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的山水诗还特别追求画意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并经艺术的提炼与纯化,构成一幅幅既清新明净又悠淡静谧的水墨画卷,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其代表作如《终南山》、《山居即事》、《山居秋暝》、《山中》、《汉江临眺》等,皆在人与自然的依恋、沟通乃至溶合之中展现出气韵生动的绘画美与诗境美,将这一题材的艺术成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水诗给我们渲染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山水情韵。在山水画中,王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画家。他作青绿山水似李思训,作水墨山水近吴道子。同时他首创了破墨山水,尽去了以往山水画的浮华之气,仅用水墨渲淡而成,把原先以勾线为主的山水画,向水墨发展推进了一步。明朝董其昌就曾说王维的山水画"是一变勾斫之法为水墨渲染",便可独见他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王维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他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同工,曲意盎然,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
(三)李白的山水诗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是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山水本身就给人一种阳刚之美;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如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等,造成一种奇幻瑰丽又豪放雄壮的风格。《蜀道难》就集中体现了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中的山河颂歌,是同慷慨激昂的壮阔胸怀、豪放浪漫的奇想交织合一的。"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杜甫对李白诗的精确评价。李白不仅善于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更善于大胆的创新。他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创新格调、创新手法,也创新了语言。他的浪漫主义诗篇足以惊风雨、泣鬼神,不愧为诗歌史上的艺术瑰宝。
李白的山水诗善于展开神奇想象的翅膀,刻画磊落不羁的自我形象,在山水诗中自树一帜。他向来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细描实写。不在乎叙述观赏山水时悠然自在的闲情,更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约,而是凭着自己的审美理想,怀着炽热的感情,塑造前人诗中罕见的极富个性神采的非凡形象。他随意写景,随意抒情,驰骋万里、纵横捭阖。唯其如此,更能表现山河一统的帝国气概,更能透彻表达怀才不遇的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愤懑。李白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在山水诗中刻画敢于同命运之伸较量,不甘屈服的形象,在奋力拼搏中,苍莽的群山,奔腾的江海,都成为他的知音,成为他的依靠,成为他的力量和勇气的源泉。李白有意把山水神奇化、人格化,不这样不足以显示祖国壮美山河的气势,不这样不足以刻画顶天立地的人格和刚正不阿的坦荡胸怀。请看《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迎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更复还。
诗人对太白峰的描绘,不重形貌,不重记游,而是选取夕阳晚照,从奋攀峰巅这最后一段下笔的。一个"穷"字,写出了登山至此已筋疲力尽却毫不懈怠的情状。诗人赋予太白峰以神人的灵性和威力,唯太白峰与诗人相知,唯太白峰理解他的困境与追求,为他打开通向自由的天关。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泠风,冲出浮云,,遨游太空,获得自由的情景。雄伟高绝的太白峰,同挣扎于困境而不屈的诗人结成了挚友。经过奇思遐想,为大自然增添了性灵的彩色,使它成为正义和力量的化身,可以对它畅抒理想的激情,获得精神的寄托。李白运用这种化实为虚、借虚写实的写意手法,突出了情愫高洁、立志登高的自我形象。同时,太白峰那高峻幽邃的景象,读者亦自可心领神会了。
李白天才横溢的奇思妙想,使广阔无垠的宇宙充满生命力。他热衷表现磅礴飞动的山水之美,像《梦游天姥吟留别》、《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征君》等名篇,就是李白创新意境、创新手法的代表作。与李白同时享有盛名的王维,同样与山水相知,但他着重表现的是山水的画意、神韵和清幽闲静的意境,从中透露出孤寂自适的心情。可以说,李白的诗以气势取胜,王维的诗以技巧取胜。他们以不同的追求,取得各自的成就,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增强了山水诗的写意特征和艺术魅力。
李白喜爱乐府歌行体裁,因为乐府歌行不拘平仄,句式自由,富于节奏感的特点,更适宜于他的个性创作。李白摆脱乐府旧题的陈套,自由地表现巍峨的山岳、奔腾的江河、胸中的激情、心底的狂澜。他以呼风唤雨、移山倒海的宏肆气魄,作为乐府歌行的创作灵魂,写出了《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梁甫吟》等古朴铿锵而又内涵博大的古题乐府,为这种古老的诗歌形式,注入了新时代的色彩和生命力。例如他所写的《北上行》就是对曹操写的《苦寒行》从形式到内容的扩大与创新。不仅题目有所改变,而且内容从写征戍跋涉之苦,变为因见太行而思及北方领土被安史之乱的烽火造成的灾难。这是熔山水与时事于一炉的开先,后来杜甫由秦入蜀,途中写了许多这类的山水诗。
《鸣皋歌送岑征君》属于自立新题的歌行,诗人当时身居梁园,却神思远去,想象友人在旅途中经历冰封雪阻、霜崖洪河的险情以及鸣皋山中万壑幽深,素月相对的雅境,并通过一连串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决不与权奸为伍的耿耿忠怀。
清人王世祯云:"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李白是新体乐府的圣手,他写了大量绝句式的乐府山水诗,如《夜下征虏亭》、《望天门山》等,这些仅仅四句的小诗,在李白手中,竟成了一幅幅意境不凡的图画,又是一首首优美无比的抒情诗。总之,李白的乐府歌行,不论长篇短制,不论古题新题,都是诗人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们带着各自的特色,进入唐代诗坛的百花园中,焕发着诱人的艺术光彩。
李白山水诗的语言是完全个性化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天赋其才,兴到诗来,自然而不加雕琢,这是李白山水诗的独到之处。当然,他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时而瑰丽夸张,时而清丽自然。"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 ,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 ,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 ,石作莲花云作台。
这里诗人用瑰丽夸张的语言,热情咏赞黄河、西岳的神威。古来写河岳的诗很多,但在语言的气势上,很少能与李白匹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白高远豪放的胸怀,因为在李白的心目中,五岳是神州大地的神圣标志,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豪迈奋进的象征,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其万千气象,不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李白写不同风格的山水,就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他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绝句,就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写成的,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湖五首》)这类诗所以能如实绘出秀丽山川的本色,正是得力于诗人清丽自然的语言。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他重视汉魏乐府的刚健古朴,也吸收六朝乐府的清新流丽,并融化到自己的天赋个性中去,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