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于盛夏,藏华于当春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于盛夏时静静潜伏,在春季里隐藏起自己的光华。

出自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的《抱朴子》外篇第21章<嘉遁>。

蛰,是做减法的态度,是静止,是思考,所以道家提倡“蛰伏于盛夏,藏华于当春。”

惊蛰后的大地长空里,会有许多昆虫羽化,获得新生和自由。古今中外所有的大成功者,无不是经过“蛰”的。

蛰,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人在红尘,难免俗事缠身,需要有一个时间段让自己蛰伏下来,让汹涌澎湃的身体和思绪静下来,以意念搜寻自己身体里的欲望,从何获得精神上的丰美。

扩展资料

典故

韬光养晦,蛰伏三年后一鸣惊人——春秋霸主楚庄王

庄王是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当时国内外的形势非常复杂。在楚国内部,他首先面临着一个大家族——若敖氏专权的局面。若敖氏是楚国先王的后裔,这个家族从楚文王时代到楚庄王时代,出现了好多担任要职的名臣。楚庄王上台的时候,面临着盘根错节忠奸难辨的若敖氏势力,许多事情自己无法做主,有心无力。

就在此时,还发生了一件事,让楚庄王心有余悸。公元前613年,此时楚国令尹是若敖氏成氏支族的成嘉。因为几个附属小国叛乱,成嘉与另一位将领潘崇带兵出征平叛,留守国都的是公子燮和若敖氏斗氏支族的斗克。这两个人在政争中对成嘉产生了不满,就商量着谋反。他们杀了成嘉、潘崇留在国都的家人,同时派人行刺出征的成嘉。

结果行刺失败,事情败露,成嘉和潘崇迅速回师讨伐他们。公子燮和斗克一商量,就劫持了刚刚即位而毫无势力的庄王,准备逃出去另起炉灶。好在半路上碰上一个庐辑梨的大夫,他发现庄王被劫持,就诱杀了公子燮和斗克。庄王这才获救,心惊胆战地重新回到国都。

这件事情加深了楚庄王对国内政治形势的认识,于是他选择长期隐忍蛰伏,装出沉溺玩乐的样子,以麻痹敌对势力,暗中观察形势,并培养自己的势力,时刻准备削弱政敌,使自己真正成为楚国的权力主导。

楚庄王即位之初的多年里,沉溺于酒色玩乐,不问朝政,而且下令大臣不许进谏,否则死罪。

有一位叫伍举的大臣不忍社稷衰败,于是想了个用谜语进谏的办法。伍举去见庄王,说:“楚国有只大鸟,居于至高之处,三年不鸣,三年不飞,请问大王您知道它是只什么鸟吗?”庄王心里明白伍举的用意,于是回答说:“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然而此后,他还是一如往常,并没有什么起色。

另一位大臣苏从看不过去了,冒死大哭着去进谏。他对庄王说:“我就要死了,楚国也快灭亡了,我明明知道进谏会被你处死,但我不忍心楚国就这样灭亡啊!我死了还能得到忠臣的美名,可是您再这样下去,就会背上亡国之君的骂名!我活着如此无用,您还是杀了我吧!”

听完这些,楚庄王意外地原谅了他,动情地说:“你句句忠言,我怎么会杀你,今后我就按照你说的来办!”

从此以后,楚庄王一改常态,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开疆拓土,迅速成就了楚国的霸业。三年的韬光养晦之后,庄王真的向伍举所说的那样,凤凰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第一次让楚国这个其他诸侯国眼中的南蛮之族成为了霸主。

公元前591年,庄王薨,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而有关他的典故也流传下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蛰伏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4
蛰伏于盛夏,藏华于当春。晋——葛洪《抱朴子·嘉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