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李清照 de 写作特点 借诗中颂扬了什么 揭露和讽刺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

还有项羽兵败后为什么不回江东???加上这首诗的主要意思。。。谢谢了啦,偶不会唉,请高人指教!!!

李清照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翻译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这是何等的气概啊!)

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追问

啊,可是哪个是写作特点???颂扬了???揭露讽刺了???抒发了???表现了???兵败后为什么不回江东???

追答

李清照这首'夏日绝句'特色有;
1) 以女子诗而无'脂粉气',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2) 更且掷地有声,力压须眉,
3) 短短20字,却用上3典
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揭露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社无耻行径
兵败后
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

追问

虾米???神马???纳尼???不懂啊。。。请解释一下好吗???通俗点好吗???简单点好吗???谢谢你啦!麻烦了。。。

追答

写作特点: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掷地有声,力压须眉
揭露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抒发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关于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8
写作特点:使用了三个典故,运用对偶,反衬,借古讽今的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