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前的一些社会情况

请帮忙简要概述一下唐朝之前也就是隋末之前的一写社会基本情况
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简单的概括就好,不用太大篇幅的细致描写
最好可以举一些小例子
例如隋末的地方行政区划分,官阶、封侯的办法,还有就是朝中以什么样的书籍典故作为辅政参考
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当时社会以什么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是什么
文化的话请从科技发展程度和文章写作的主要题材概括。
另外,当时的历法、度量衡和使用的文字都是什么

此问题比较复杂,选中的答案会追加分数

  隋朝立国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经过 270多年分裂割据混战之后建立的隋朝政权面临一系列长期分裂造成的后遗症,这是统治者想长治久安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首先,隋王朝统治集团的核心是以杨氏为代表的汉族关陇士族集团和汉化的鲜卑族大贵族、大官僚。据统计,大约 95%的北周高级官员是少数民族血统。隋朝初年,杨坚在重组权力中心时,其高级职位主要由支持并帮助杨坚夺权的北周旧官和杨氏皇亲组成。从地域上看,隋初高级官员的籍贯主要是西北地区,18人中有15人的籍贯集中分布在从西起天水、东到洛阳这条东西走向的较窄的地带,其中有11人是北周旧臣。同时,18人中,有15人与皇室有姻亲或血缘关系,只有1人是南方人,且是(炀帝)皇后的兄长。这样关陇贵族与其他世族之间有矛盾。 其次,原山东和江南士族门阀虽失去了在中央的权势,但是,他们在地方上还有很大权势和影响。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占有大量部曲 、奴婢、荫庇着众多的依附户、浮客,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庶族地主经济力量逐步增长以后,他们与整个世族之间产生矛盾,因此,最高统治者不得不逐步吸收庶族地主参政,以限制世族地主的特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不同民族之间,文官与武将之间,不同地区之间,都不同程度地潜藏着对抗因素。隋朝末年的短期割据实基于此。 2. 地方统治秩序的混乱 西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以州为监察区。后来,特别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州牧权力坐大,南北朝几百年的争战过程中,郡、州数量急剧增加。各割据政权或以官位赏军功而增设州郡,或因地方豪强自立州郡,州郡不断被分割,数目激增。汉代仅有 13州,150郡。西晋前期增加为19州,172郡,平均每州管辖八、九郡,每郡辖七八县,比汉代增加还不是太多。北周统一北方后,仅北方就有221州,508郡。最多时,南北郡数有一千个,隋初,州数比汉朝增加22倍,郡数增加6倍半。县的增幅不大,所以,有些地方一个郡只管一两个县,甚至一个县同时受二郡或二州合管。州郡多,不但支出多,百姓负担重,而且,地方政区的混乱不但支持不了中央集权,连地方分权的实力也不复存在了。因此,大力合并州郡,就成为大势所趋。 3. 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儒家思想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其政治思想、价值观、习俗和礼仪等,对维护大一统一封建王朝统治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自东汉以来,来自印度的佛教逐步在中国传播开来,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人民的心灵无所寄托,便纷纷从宗教中寻找安尉,于是佛教大盛。我国北方三大石窘皆开凿于这一时期。佛教是当时各民族、各社会阶层共同的信仰,利用好这一信仰,对促进统一政权的巩固大为有利。因此佛教盛行与中国传统的统治思想之间产生了矛盾。 事实证明,隋文帝父子二人较成功地运用了佛教在巩固统一中的作用,在重视利用佛教的同时,他们又开始重振儒学及推崇道教。
  改革的主要措施 1. 政治方面: ①改革官制 隋朝的官制改革,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官制方面,皆对唐及以后有重大影响。 在中央官制改革方面,影响最大的就是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教材第 506至507页有概要介绍 )。杨坚即位当天,就宣布废除了北周模仿《周礼》所置的六官,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五省等中央机构。三师*******用以待勋闲,五省中秘书省位高职闲,内侍省是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的宦官机构。因此,真正担负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三省长官分别称尚书令与仆射,内史监与内史令,门下纳言。三省职能同秦汉的丞相,历史上称为三省制度,其职能互相牵制。其中处理日常政务的执行机关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度支(民)、都官(刑)、工部六部。三省六部制度从汉以来逐步沿革而形成,到隋始定型,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后虽几度改变,但其影响一直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千余年间存在。 此外,还设有监察官、十一寺、国子监等,以及掌管禁卫兵的左右卫十二府。及勋爵、散官等制。 地方官制方面,为了改除隋初机构重叠、官吏冗滥,“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混乱局面, 583年,隋文帝下诏废除“郡”级建制,改行州、县二级制,同时大力合并州、县数额。省并以后,全国设190州,1255个县,每郡约辖六七县。这有助于节约开支,提高行政效率。炀帝时又改州称郡。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朝废除了汉魏时地方长官自行任免属官的制度,在北齐北周的基础上,规定全国范围内“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史称:“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通典》)。而且推行乡贯回避制,县佐(即县丞)以上地方官员须“尽用他郡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副县级以上官员回避在本地做官的法令。同时还规定:州县的主要属官实行定期轮任制,一般三年或四年一替,目的是防止地方官员在家乡任职,或久居一地带来的任情废法等危害。地方官还不许携带父母及 15岁以上儿子赴任。这些都有助于防止地方豪强把持本地政务。 实行中央统一任命地方官员,并运用“上考课”(汇报工作,又称“朝集”)、派使巡察等考核评估制度进行赏罚,这些对限制地方豪强势力,整顿吏治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有重大意义的,其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改革选举制(创立科举制) 配合官制改革,隋朝统治者在北朝改制的基础上,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选官制。 九品中正制最初有加强中央对选官权控制的目的,但中正官既由高品门阀世族担任,这一选官制度遂成为门阀势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得力工具。但是,随着世族门阀势力逐渐崇尚清淡,变成政治僵尸,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打破门资限制,“以寒人掌机要”,“不限资荫,惟在得人”。所以,九品中正制在北朝时已开始动摇,北周已有“罢门资之制”的改革,隋文帝开皇三年( 583),正式罢除中正官品评人才之权。随后命令各州每年向朝廷贡士三人,以备朝廷测试选任。开皇十八年(598年),又诏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和地方军政长官总管、刺史等,按“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两科向朝廷荐人才。改制之初,操作起来很难,但已明显地看到科举制的迹象了。隋炀帝时,正式创置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③府兵制的发展 魏晋时期,实行的是兵农分离的世兵制度,当兵者被列为兵户,世代当兵,地位低下。西魏、北周建立了“府兵制”,最初仍为兵农分离,但与均田制结合后,逐渐趋向“兵农合一”化,隋朝最终完成了这一发展趋势。 开皇十年( 590),隋文帝诏称:“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隋书卷2》),使无乡里之号,居无定处的“兵户”,与一般农户一样隶属于州县,最终完成了“兵农合一”的过程。这一改革使府兵制和均田制更好地结合起来,府兵沿旧制由12卫大将军统率,并听命于皇帝,成为依托均田制的军事制度。这一改革增加了农民对国家的兵役负担,加强了国家的武装力量,又把军事统率权集中到中央,支持了中央集权。隋炀帝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多次征集庞大的(百万大军)远征部队,与兵制的改革有重大关系。 ④改定刑律 开皇元年,隋文帝即位的当年,就命令一批朝廷大臣在北魏、北齐律及南朝萧梁法律基础上制定新律,说明杨坚很重视法制的作用。新的刑律经过简化,删去了一些酷刑和罪条。最后修订成 500条、12篇的《开皇律》。《开皇律》的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每等之内又有不同的分等。它的制定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贵族官僚享有“八议”等减免刑罚的特权。而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开皇律》发展了北齐的“重罪十条”,制定了“十恶”之条。即凡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犯者从严惩治。 《开皇律》现在只留有残卷,但《唐律》及宋律等皆以它为样板,因此,它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律虽然比此前的刑律宽平一些,但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文帝、炀帝都经常不依法办事,而时常动用酷刑。 2. 经济制度方面: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封建时代的哪一个全国性王朝,如果不顺利实现土地与农民的紧密结合,保证以农产品为基础的赋税的有效征收,就难以繁荣兴旺。 隋朝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使农业生产获得了迅猛发展,这与其继续推行均田制有密切关系。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隋朝在北周已经改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均田制,改定赋役和户籍制,对货币和度量衡也进行了整顿。 ①继续推行均田制。 ②整顿赋役。 ③整顿户籍制度。(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④营建东都与开通大运河 A 、营建东都: 主要原因:一是经济的。南北朝以来,关中经济破坏严重,江南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关中地区稍一遇灾荒,远远不能保障京师的消费,为了更方便地转运江南和东部地区的财赋。二是政治上,为了加强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炀帝即位的当年( 604 )就下诏营建东都洛阳。 约用一年时间即完成。除宫城、皇城、外郭城外,还有市、坊,及许多大粮仓。同时把全国其他州郡城内人和“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河北工艺户、江南上户的析户等迁往东都,切断他们与原籍的联系,即削弱了地方豪族势力,也使洛阳成为空前繁荣的经济和政治中心。随着运河的开通,洛阳成为南北物资和交化交流的枢纽。” B 、开通大运河。 运河的开通,过去归因于隋炀帝的奢侈即为了更多地攫取江南财富。实际上,它也是当时巩固隋朝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与营建东都的目的基本一致。 从政治上讲,当时隋朝统治全国,而国都偏居西北,在当时交通条件的局限下,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早在文帝时,山东及江南各地就有反抗活动,而隋王朝深感“关河悬运,兵不赴急,”感到镇压不够及时。开通大运河,则南连江浙,北通河北,中间以洛阳为纽带,把原北齐与南朝陈境内两个潜在的反抗情绪最集中的地区,通过洛阳与京师紧密联系起来,这大大便利了隋政权对南方及东部各地人民的镇压。 从经济上说,是为了便于转运东南财富以补关中和河洛地区物资之不足。当时陆运成本高、运量小,而开通水运,便成为最好办法。 当然,隋炀帝个人的嗜欲、也是其动因之一。 早在隋文帝时,曾开通广通渠,又称富民渠,以转运关中物资。 隋炀帝即位后,利用旧有的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其工程分四段: ①通济渠(连接洛水、黄河、汴水、淮水)。 ②山阳渎。连接淮水和长江,此乃扩修旧有邗( han )沟而成。以上两段当年秋即完成。 ③江南河。连接长江和钱塘江。这一段许多地方也是沿古运河的线路开凿的。 ④永济渠。 608 年开挖。这是四段中最长的一段,引山西的沁水,南达黄河,东北继续从黄河的其他支流补充水量,直通涿郡。动用民工一百多万。 大运河南北贯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五大水系,全长 2500 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由于以上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局面,加强了国家对人力物力的控制,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隋朝在短期内便出现了国库粮仓富裕的繁荣景象。 1 、农业的发展: 表现在:①农业人口即劳动力激增;②耕地面积扩大;③国家仓廪充实等。据史载,隋朝构筑了许多库屋和粮仓,用于储蓄粮帛。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卷 8 ),这是史无前例的。 隋朝灭亡时,所聚集的粮饷与布帛还堆积如山,有些成了农民起义首领及其他武装反抗力量的战利品。直到唐朝建国 20 年后,还在享用。 仓库的充盈,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剥削过于苛刻。 2 、工商业的发展。 隋朝手工业的发展表现为纺织业(定州、相州、青州、四川蜀郡)、瓷器业、造船业、造桥技术(赵州桥)等有显著进步。此外,漆器、制茶、雕刻等也有发展。 商业的发展表现在:首先是商业都市的繁荣。如东都洛阳和京师西安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见教材 P522 )。其他如蜀郡、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宣城、毗陵(常州),海南(广州)、荆州、蔡州(汝南)等均发展起来。 同时,对外贸易发达起来,陆上有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海上与日本与南洋各国展开了贸易。此时,日本人已开始有人穿汉人衣冠。 3 、科技文化的成就 统一帝国的再建为中外文化、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创造了条件。其突出的表现是宗教文化和音乐绘画等多元文化的发展。 隋朝一改北周武帝灭佛之策,实行崇佛政策,文帝开国之初, 581 年,就下诏,允许百姓随意出家,并令百姓计口出钱,营造佛寺、佛像。文帝、炀帝皆曾大事兴修佛寺,并支持佛经的翻译等。于是隋代 37 年间,建寺多达 3985 所,度僧尼 23 万余人,译经 82 部。从此,佛教这一外来宗教逐步演化成了更合适中国国情的宗教文化。儒家学者遂有王通提出三教归一的口号,主张以儒为主,援引佛道。有承前启后作用。 在文化领域其他方面。如炀帝所定九部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反映出当时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的影响。绘画仍以道释人物故事为主,但山水画已逐渐发展起来。此外,天文历法和数学也有一定的成就。 四、隋朝和周边各族的关系: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古代中国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隋朝时也不例外。当时,在隋朝境土内,各民族已和汉族长期杂居,直接为隋朝的发展做了贡献。在隋朝境外周边地区,还有突厥、吐谷浑、奚(辽河上游)、契丹(居辽河流域)、室韦(属东胡族、居契丹以北、黑龙江上游两岸及额尔古纳河一带) (黑龙江上游),皆与隋政权有密切关系。同时,隋与台湾(时利流求)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起来。以下侧重讲一下隋与突厥、隋与吐谷浑的关系。 1 .突厥汗国及其与隋朝的关系: 2 、吐谷浑及其与隋的关系: 五、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1 .起义爆发的原因: 2 .起义的经过及主要力量 3 .起义的结局: 4 .起义的历史作用: ①起义摧毁了杨隋政权,不但打击了关陇贵族势力,而且打击了所有世族贵族的特权。世家大族势力的削弱,使传统的庄园经济大受冲击,他们控制的土地和劳动人口大量被分离出来,这有助于改善阶级关系,旧贵族的消亡、新地主的产生,调整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关系,也调整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这是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的。世族势力的衰退与唐宋科举制的发展关系密切,对唐宋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阶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而言:由于世族官僚大批被镇压,农民占有的土地有所增加,依附农民挣脱了旧主人的束缚,或耕垦新田地,改善自己的地位,推动了此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农民战争中,许多奴隶、部曲等依附户参加起义,摆脱了奴婢身份,这对唐以后奴婢等身份地位的改善,对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从而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历史长时段看,隋末农民战争对世族势力的打击,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可以说是汉魏以后阶级矛盾的总爆发和总清算。此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稳定统一,以及文化的诸多新成就,都与这一历史性变革有密切关系。

参考资料:http://www.cnky.net/bbs/dispbbs_326_273624_137325_1_0_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5
(一) 官制
1. 中央三省六部制
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三省长官分别称尚书令与仆射,内史监与内史令,门下纳言。三省职能同秦汉的丞相,历史上称为三省制度,其职能互相牵制。其中处理日常政务的执行机关尚书省,
下设吏、礼、兵、度支(民)、都官(刑)、工部六部。
此外,还设有监察官、十一寺、国子监等,以及掌管禁卫兵的左右卫十二府。及勋爵、散官等制。
2. 地方官制方面
a.为了改除隋初机构重叠、官吏冗滥,“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混乱局面, 583年,隋文帝下诏废除“郡”级建制,改行州、县二级制,同时大力合并州、县数额。省并以后,全国设190州,1255个县,每郡约辖六七县。这有助于节约开支,提高行政效率。炀帝时又改州称郡。
b.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朝废除了汉魏时地方长官自行任免属官的制度,在北齐北周的基础上,规定全国范围内“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而且推行乡贯回避制,县佐(即县丞)以上地方官员须“尽用他郡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副县级以上官员回避在本地做官的法令。同时还规定:州县的主要属官实行定期轮任制,一般三年或四年一替,目的是防止地方官员在家乡任职,或久居一地带来的任情废法等危害。地方官还不许携带父母及 15岁以上儿子赴任。这些都有助于防止地方豪强把持本地政务。
c.实行中央统一任命地方官员,并运用“上考课”(汇报工作,又称“朝集”)、派使巡察等考核评估制度进行赏罚,这些对限制地方豪强势力,整顿吏治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有重大意义的,其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选举制(创立科举制)
配合官制改革,隋朝统治者在北朝改制的基础上,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选官制。 史料:隋炀帝时,正式创置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二) 经济制度方面:
1.隋朝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使农业生产获得了迅猛发展,这与其继续推行均田制有密切关系。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隋朝在北周已经改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均田制,改定赋役和户籍制,对货币和度量衡也进行了整顿。
①继续推行均田制。
②整顿赋役。
③整顿户籍制度。(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④营建东都与开通大运河
A 、营建东都:
主要原因:一是经济的。南北朝以来,关中经济破坏严重,江南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关中地区稍一遇灾荒,远远不能保障京师的消费,为了更方便地转运江南和东部地区的财赋。二是政治上,为了加强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炀帝即位的当年( 604 )就下诏营建东都洛阳。 约用一年时间即完成。除宫城、皇城、外郭城外,还有市、坊,及许多大粮仓。同时把全国其他州郡城内人和“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河北工艺户、江南上户的析户等迁往东都,切断他们与原籍的联系,即削弱了地方豪族势力,也使洛阳成为空前繁荣的经济和政治中心。随着运河的开通,洛阳成为南北物资和交化交流的枢纽。”
B 、开通大运河。
运河的开通,过去归因于隋炀帝的奢侈即为了更多地攫取江南财富。实际上,它也是当时巩固隋朝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与营建东都的目的基本一致。
从经济上说,是为了便于转运东南财富以补关中和河洛地区物资之不足。当时陆运成本高、运量小,而开通水运,便成为最好办法。
隋炀帝即位后,利用旧有的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其工程分四段:
①通济渠(连接洛水、黄河、汴水、淮水)。
②山阳渎。连接淮水和长江,此乃扩修旧有邗( han )沟而成。以上两段当年秋即完成。
③江南河。连接长江和钱塘江。这一段许多地方也是沿古运河的线路开凿的。
④永济渠。 608 年开挖。这是四段中最长的一段,引山西的沁水,南达黄河,大运河南北贯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五大水系,全长 2500 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2.农业 第一产业
表现在:①农业人口即劳动力激增;②耕地面积扩大;③国家仓廪充实等。据史载,隋朝构筑了许多库屋和粮仓,用于储蓄粮帛。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卷 8 ),这是史无前例的。
隋朝灭亡时,所聚集的粮饷与布帛还堆积如山,有些成了农民起义首领及其他武装反抗力量的战利品。直到唐朝建国 20 年后,还在享用。
仓库的充盈,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剥削过于苛刻。
3.工商业 第二产业
隋朝手工业的发展表现为纺织业(定州、相州、青州、四川蜀郡)、瓷器业、造船业、造桥技术(赵州桥)等有显著进步。此外,漆器、制茶、雕刻等也有发展。
商业的发展表现在:首先是商业都市的繁荣。如东都洛阳和京师西安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见教材 P522 )。其他如蜀郡、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宣城、毗陵(常州),海南(广州)、荆州、蔡州(汝南)等均发展起来。
同时,对外贸易发达起来,陆上有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海上与日本与南洋各国展开了贸易。此时,日本人已开始有人穿汉人衣冠。
4.科技文化的成就
统一帝国的再建为中外文化、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创造了条件。其突出的表现是宗教文化和音乐绘画等多元文化的发展。
隋朝一改北周武帝灭佛之策,实行崇佛政策,文帝开国之初, 581 年,就下诏,允许百姓随意出家,并令百姓计口出钱,营造佛寺、佛像。文帝、炀帝皆曾大事兴修佛寺,并支持佛经的翻译等。于是隋代 37 年间,建寺多达 3985 所,度僧尼 23 万余人,译经 82 部。从此,佛教这一外来宗教逐步演化成了更合适中国国情的宗教文化。儒家学者遂有王通提出三教归一的口号,主张以儒为主,援引佛道。有承前启后作用。
在文化领域其他方面。如炀帝所定九部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反映出当时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的影响。绘画仍以道释人物故事为主,但山水画已逐渐发展起来。此外,天文历法和数学也有一定的成就。
隋朝的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如著名天文学家刘焯制订的《皇极历》,他计算的岁差与现代计算出的准确值相差无几。而在工程建筑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莫过于河北赵县安济桥的兴建。这座由李春监造的石桥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空撞券桥”。他的兴建比欧洲同类建筑泰克河上的塞雷桥早了近800年。隋代的绘画、音乐、舞蹈等各方面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画家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图》等。
(三) 隋朝和周边各族的关系:
在隋朝境土内,各民族已和汉族长期杂居,直接为隋朝的发展做了贡献。在隋朝境外周边地区,还有突厥、吐谷浑、奚(辽河上游)、契丹(居辽河流域)、室韦(属东胡族、居契丹以北、黑龙江上游两岸及额尔古纳河一带) (黑龙江上游),皆与隋政权有密切关系。同时,隋与台湾(时利流求)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起来。以下侧重讲一下隋与突厥、隋与吐谷浑的关系。

(四)农民起义
①起义摧毁了杨隋政权,不但打击了关陇贵族势力,而且打击了所有世族贵族的特权。
②阶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历史长时段看,隋末农民战争对世族势力的打击,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可以说是汉魏以后阶级矛盾的总爆发和总清算。
(五)隋朝货币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央政权,巩固封建统治,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隋五铢有两种,分两个阶段铸行:一、隋文帝开皇六年至仁寿四年(公元581-604年)铸行“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二、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铸行“五铢白钱”。
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文帝开皇年间铸。为保证新钱质量,推广新钱,政府明文规定每千钱重四斤二两,命各关置百钱为样,合乎标准才入关,否则销毁,重新铸造。并且禁止各种旧钱的流通。
至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货币终于统一,专行五铢钱。

参考资料:相关资料

第2个回答  2007-06-05
简单回答:
唐朝之前的管制,看钱穆的《国史大纲》以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唐朝之前是隋朝,再之前是南北朝。南北朝是汉朝晋朝的延续和变革。
南方:以门阀制为主。政府由上品把持。寒门极少能够掌握政权。
北方:鲜卑人把持政治,但他们往往得到中国士人的支持才能执政。军人也都是鲜卑人或鲜卑化的中国人。而普通中国人则处于亡国奴的地步。即使是北齐这样的鲜卑化华人政权,也非常歧视华人,蔑称华人为“一文汉”,意思是华人只值一文钱。
隋朝来自北方的华人,他们通过篡位结束了鲜卑人的统治。因此,随文帝总是以恢复中华文明为己任。例如,废除鲜卑姓名,恢复汉姓,废除鲜卑衣冠,恢复汉朝衣冠,废除鲜卑语,恢复汉语为官方语言等。隋朝统一全国后,恢复了汉朝的州-郡制度。全国划分为九州,下辖一百多个郡。但这种比较优秀高效的制度没有保存到唐朝。
经济上,隋朝之前都是战乱的时候,很多地方经济衰退。因此,隋朝一统一,经济马上高速增长。再加上随文帝治理得力,隋朝呈现出可以比拟汉朝的经济盛事。隋朝早期在某些地方储备的粮食,到唐太宗时期,都没吃完。
国家领土方面。西汉武帝以及武帝以后,达到顶峰。但很多吞并的领土,并不能守住。尤其是国家动荡时期,大批领土丧失。北方主要是丧失了朝鲜半岛和东北的领土,南方主要是丧失了云南、贵州、越南南部、柬埔寨东部的领土。这些领土有的在唐朝重新归属中国,但大部分都是作为属国的形式分裂而独立。
中国传统是农业国,除了宋朝和明朝晚期以外,都是以农业为最重要的产业,其次才是工商业。
唐朝时期,编制了一本书,叫《通典》。这本书记录了唐朝以前,中国主要政治制度、经济的产生、演变等,非常符合楼主的要求。强烈建议楼主看看。网上有通典的下载,楼主如果找不到,可以和我联系。
第3个回答  2007-06-05
隋朝末年 ,朝廷腐败,炀帝昏庸,奸相宇文化及父子把持朝政,他们残害忠虔,鱼肉目姓,致使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反隋义军多如牛毛。反王一十八,烟尘三十六,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西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国运将终,决意起兵平定天下......
第4个回答  2007-06-09
①通济渠(连接洛水、黄河、汴水、淮水)。
②山阳渎。连接淮水和长江,此乃扩修旧有邗( han )沟而成。以上两段当年秋即完成。
③江南河。连接长江和钱塘江。这一段许多地方也是沿古运河的线路开凿的。
④永济渠。 608 年开挖。这是四段中最长的一段,引山西的沁水,南达黄河,大运河南北贯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五大水系,全长 2500 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