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情诗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

如题所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人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抒情诗。在这首诗中,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五字为题,通过这五个字所代表的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世间最动人心扉的良辰美景。
  在这幅美景的构图中,诗人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了该诗独具的艺术特色,这就是:主线清;层次多;角度广;化静为动;以淡寓浓,虚实相生。
  首先,这首诗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全诗虽然自始至终地紧扣春、江、花、月、夜五个景物来写,但又以“月”为重点,把月生到月落作为贯穿全诗的主体线索。诗人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一落笔就突出了一个“月”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寥寥数语,我们眼前便出现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入海,一望无际。在那浩瀚壮阔的江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而起,流转光清。那月光一泻千万里,使浩浩荡荡的春江无处不在朗照之中。此后,诗人相继在诗的中间和结尾展示了月移的不同景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是高悬中天的明月,它使宇宙一片光明澄澈,寥廓深远。“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是缓缓西斜之月,它隐于海雾,藏身江潭,若即若离,忽明忽暗。“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是破晓前即将隐没的落月。它残照江树,轻荡微光,使树影婆娑,摇曳生姿。诗人由月生起笔,到月落收结,把月亮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不同形态,作为转换景物的依托,逐渐按序展开画面。这样,月亮在全诗中便宛如一条生命的纽带,它通贯首尾、触处生神,使诗情随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其次,诗中的景物描写又是多层次的。它表现在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
  先谈横向。如前所述,诗中写月的笔墨较多,但却并没有垄断全篇。诗人以月为主线,同时又以夜为背景,江为烘托,花为点缀。这样,春、江、花、夜既围绕“月”起到了陪衬作用,又与月相映成趣,互照生辉。如诗中的这段描写:“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在此紧接月升的渲染,又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蜿蜒曲折的月下江流,继而让我们顺流而下,看到芳草萋萋的原野,树木扶疏的花林,银月倾泻,使花林如落点点冰花,呈现出素洁晶莹而又繁盛似雪的景致来。此时,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江间的白沙、流霜,也都似乎融化在这皎洁的月光中了。但它们同时又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韵:夜的清幽恬静,春的温柔芳馨,江的悠远妩媚,花的奇妙动人……这 一切构成了多层次的画面,它既主从有致、和谐统一,又色彩缤纷、气象万千。
  从诗的纵向看,景物描写同样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诗人先写随潮涌生的明月,构成第一层次;再写月光照耀下的各种景物,构成第二层次;次写望月遐思,构成第三层次;再次写月下的游子思妇,构成第四层次,而在这一层次中,又有思妇怀远、游子梦归等若干小的层次;诗的末尾,以落月收结,构成最后一个层次。随着这些层次的递进,诗中先后出现了明月、江水、郊野、花林、沙汀、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闲潭的落花、沉沉的海雾、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等等一系列景物形象。这些景象尽管层出不穷、纷纭复杂,有时还忽此忽彼、跳动断续,让人目不暇接,但却并不使人感到支离破碎。相反,由于诗中纵向层次分明,完全依照月移的时间顺序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所以,读者从中看到了一个浑然一体而又完整的诗歌形象。
  化静为动,也是这首诗采用的一种方法。例如诗的开头四句,诗人把一轮初生的明月映衬在浩渺无际的大海之上,并且以潮水的溢满汹涌,奔腾入江表现月光的随波涌动,潋滟多姿,从而把看似澄澈静止的月亮写活了。另外,“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等句,也都是以动态赋予静物以生命力。于是在读者眼前,难以感知而又抽象无形的月色,不仅有了如霰似霜的外形,而且还有了纷纷而下的神态。因此,尽管说月色流泻“不觉飞”,然而使人已有飞动之感;尽管说沙里含月“看不见”,却已经是洁白晶莹了。再从全诗的整体形象来看,就更体现出化静为动的特点。“月”是诗中主要的情景兼融之物,通常它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柔美宁静的化身,而诗中却充分描摹了月的升降起落,用一种流动的美展示了大自然的节奏。于是,春、江、花、夜等诸多景物也随之千变万化,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气韵生动的画面。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诗人在刻画这幅画面时,并非处处工笔,了无曲折,一览无余,而是兼收并蓄了中国水墨画的精湛技法,勾画点染,明暗相辅,以淡寓浓,虚实相生。例如诗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的“生”字,诗人不用“升起”的“升”,而用“生长”的“生”,这除了描绘海上升明月的实景之外,又引出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虚景,使人仿佛看到,明月和海潮真是一对孪生姊妹,她们一同出生,一同追逐嬉戏,一同经历了人世沧桑……再如:“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不正面写思妇怀远之情,却写月色的烦扰撩拨,不言悲而泪自出,不说离别而愁自见,也是 一种避实就虚、化实为虚的写法。在诗中,象这样写实与象征、比喻巧妙融合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如“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流水既是真实的景,又隐喻岁月悠悠、如流水东逝;“白云一片去悠悠”,这里的白云既可以是自然的景,又是游子的形象;而“碣石潇湘无限路”则既可当作实地实指,又可表示游子思妇相距遥远,天各一方。如果从诗的整体结构来看,则是由真入幻、由幻归真,又可谓虚实相生。诗开头写春江月生,是实景,但实中有虚;中间写望月遐思,是虚景,但虚中有实;紧接着的离妇之思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实质是一种幻景;至于想象思妇“梦落花”,则是幻中之幻了。诗人通过这如梦如幻、亦实亦虚的描写,将整首诗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之中,将美丽的艺术世界隐藏在惝恍迷离的气氛之内,从而使这首诗与众不同,别具风致。
  在这月生月落、一度春宵的典型生活场景中,诗人融入了何等情怀,表现了怎样的景中之情呢?
  首先,是对人生的认识,对宇宙的探求。从诗中可见,在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当中,站立着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凝睇远眺,彻夜未眠;值此春月当空、万籁俱静的时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张若虚的思想未落入前人感慨宇宙水恒、叹息人生短暂的窠臼。他看到的是,尽管岁月悠悠如流水,而那依依江月,年年月月却总把它柔和的光华洒满人间,因而提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地久天长。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由衷的欣慰,尽管这欣慰中还含有一缕淡淡的哀愁,但那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希冀、期待之愁;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奋起、豪放之愁。它使人感到的是觉醒而非蒙昧,是憧憬而非幻灭,是一种走向成熟时期青少年展望人生的自我意识。它上不同于魏晋时代人命如霜草的沉重哀歌,下有别于杜甫饱经忧患式的悲愤咏叹。它显示的是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是对自身存在的无比珍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所有这一切,确定了《春江花月夜》一诗的基本格调是“哀而不伤”,快慰轻扬,从而,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其次,诗中表达了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对人间纯洁爱情的讴歌。这也是本篇的重点所在。
  男情女爱、异地相思,这本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题材。而这首诗在传统题材中开拓了新意。他写道:“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多么清新奇妙的想象: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连江月似乎也感到寂寞而有所期待。它徘徊苍穹,情意绵绵,象是在等待如意的伴侣,可又永远不能如愿。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它日夜不息,磨灭了青春年华,带走了美好时光,这怅然缺憾,不也正是诗人情怀、思绪的自然流露吗? 诗人并不隐瞒自己的感情,他写情、咏情,天上人间,笔之所至,情之所在。记得有人说过,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思念。张若虚歌咏的正是这种情感。他观照自然,而最终的着眼点则是人间图象。“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此处的“白云”、“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皆为泛指,而“谁家”、“何处”二句又互文见义,等于说,望长空,白云远去;想世间,情人别离。多少游子荡舟远行,几家少妇相思于楼? 这样,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的现象,便逾越了一家一处的狭隘范围,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在这段诗中,诗人以颇具人性的江月,引出人生的离愁别恨,然后将其扩展到整个社会、人类。这就揭示了封建社会,特别是其底层所大量存在的现实,深化了诗的主题。若与以往诗人偏重吟咏一己之愁的诗相比,这一首的境界明显地开阔了,蕴涵也更丰厚、深刻。
  经过曲曲折折、含蓄深沉的渲染抒发,游子思妇纯真的相思之情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的主旋律也升到最高点:“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全诗以春去夜尽收尾,将那不绝如缕的游子思妇之情、明月之情和诗人之情,交织在一起,洒在江边婆娑起舞的林木之上,化入清辉摇动的树影之中,余音袅袅,宕出远神。
  《春江花月夜》篇首以景起情,篇末以景涵情,把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集中于一夜,并将短暂的一夜放在极其漫长的历史岁月之中,使细微的生活景象以无限的宇宙时空为背景,真挚的人生情感与深沉的哲理思索相结合。这样就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创造出情、景、理水乳交融的艺术意境。这意境清幽、邈远、深邃、精纯,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启迪。而本诗的价值及其不朽的生命力也正在于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