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到底喜欢什么内容?5个新媒体运营建议值得收藏!

如题所述

每个做新媒体的人一定都会经常想一个问题:

关注我的这些人到底喜欢分享什么样的内容?

谁都想有让人疯狂转发的秘法。这个问题我也常琢磨,还在不同的多个账号尝试过。

秘法,可能有!

但我每次写给大家的,都是方法!肯定有用,不敢称之为秘法。

还是那句话:

方法是方法,结果是结果,有神效但不是捷径。

说得很明白了,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知后,再往下看。

01

想让读者分享你的内容,首先肯定是要他对你的内容是感兴趣的,对不对?

一个都没半点兴趣的内容,又怎么会兴致勃勃的分享出去!

人们一般会对什么内容感兴趣呢?

有2个方向是肯定的:

1.满足好奇心的

好奇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核心动机之一,也是内容创作最可靠的一种选题方向,人的好奇心是永无止境的。

所有未知的、新知的、颠覆创新的、涨见识的、打破常识的....等等,都容易吊起人的兴趣。

2.与我相关的

人们永远都会关心与自己相关的内容,但是你讲的其他内容可就未必了。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注意力超级稀缺的时代,内容与用户强关联,与“我”高度相关,这才更有机会!不管是视频、音频,还是图文、条漫,我们在做内容时可以首先突出与“我”相关,多使用用户关注圈内的信息。

比如很多新媒体账号会刻意塑造出一个人物形象,讲一个与目标人群类似的主角的故事,让读者看着看着就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结果就是高度卷入。还有人会明确描述对应人群所在的地域、年龄、性别、职业、社会身份等标签,让用户一眼就知道这条信息与“我”相关。比如《8090后社交指南》。

02

读者有了兴趣,当然不会马上就分享。本质上来讲,每个人都喜欢分享,你见到过几个人藏得住秘密?但人又都是逐利的,没有理由谁又会分享!这就像我们要卖一个产品,虽然人人都有购买欲,但你产品的购买理由是什么?如果没有,凭什么让人购买?同样,如果想让读者分享你的文章,请问:你有什么理由让人分享?提供的分享理由越充足,越诱惑,自然分享的就越多。

03

首先,内容本身过硬当然是强力理由,这是一切的基础。产品不好,谁愿意推荐。内容没有一点价值,读起来磕磕绊绊,毫无逻辑性,读者马上就关了,还何谈分享?我想大家做新媒体一段时间,对于一篇内容到底好不好,其实心里大概是有数的。内容本身没用心,又何必强求。奥格威先生有2句关于广告文案的观点,放在这里也很恰当:消费者不是低能儿,她们是你的妻女。若是你以为一句简单的口号和几个枯燥的形容词就能够诱使她们买你的东西,那你就太低估她们的智商了。她们需要你给她们提供全部信息。绝对不要做不愿意让自己的太太儿子看的广告,诸位大概不会有欺骗自己家人的念头,当然也不能欺骗我的家人。那关于内容,首先就是选题。之前我整理过一些非常靠谱的爆款选题方向,大家可以参考:

1.爆款和热点是一对好基友,及时切入热点更容易成爆款2.话题关注高,覆盖目标人群广,能渗入多个圈层,形成多圈层传播3.寻找那些情绪强汇集点,激发高唤醒情绪4.颠覆固有常识,说别人没说的,说和大众认知不一样的5.从事件争议点上,或对立面上去找切入角度6.寻找目标人群长期都关注的永恒热点话题,月经式痛点7.满足强烈的好奇心,激起超出预期的满足感和分享欲8.有价值、有深刻的见解,能为别人提供颅内高潮的新知。当然,选题是选题,爆文是爆文,有关联但不划等号。多了一层可能的保障而已。

另外,观点和独特见解,一直都是内容传播分享的宠儿。

很多内容的角度可能是一样的,热点可能是一样的,甚至故事都可能是一样的,但新颖的观点是独一无二的。

好内容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要观点中庸,就要犀利刁钻。

内容再好,只是质量高。但带有个人意志的观点才是促使读者共鸣和分享的利器,往往观点即引爆点。

当然,运营手段的利用,关系的增进也是分享的理由。

比如你和用户关系好,经常互动;比如经常做活动,和用户之间粘性比较高;或者有引导分享的文案;有在文中发起刺激分享的活动——分享得红包、分享领资料、分享进群等等。这也都是在提供分享的理由。再强调一个点:强制分享的效果肯定不如主动触发,且分享不能损害读者利益。你写一篇文章叫《老板?大傻子而已》,内容写得很抗打,但你觉得读者会那么愿意分享到朋友圈吗?应该不会,我们还需要考虑内容的积极性,内容本身不能过于消极。特别是标题,你需要管理用户预期体验。如果只考虑打开,肆无忌惮的去干标题党,那你标题给了用户过高预期,虽然内容本身也不错,但他觉得你是标题党,他也不会分享。同样的体验他不愿意给到朋友。标题要利己,更要利用户。这也是你的理由。

04

有人说:我做的内容质量很高啊,用户反馈也比较干货,为什么分享却很少?不是说好了内容质量高就行吗?难道说质量还不够高?真的未必!

有一种现象就是:很多内容,你的用户会选择收藏、打赏,但就是不愿意转发分享。

举例,有时会看到很多类似的真情留言:“收藏了,但我就是不想转发出去。”笑着流眼泪,像极了爱情。

这种情况遇见过太多了。事实上,很多写垂直干货的账号,都会出现收藏多、转发超低的情况。不是内容不行,只是用户不愿转发。这个时候,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干货内容带有更多“传播属性”。这就得说到社交货币了。在生活中,货币最容易流通;而在社交媒体上,社交货币最容易流通(转发分享),传播的关键点就是增加内容的社交属性。这种内容的社交货币主要包括:

为用户提供谈资:你的内容能给用户提供谈资吗?是最新新闻、是热点话题,还是新颖的角度?

帮助用户表达想法:你的内容能帮用户进行自我表达吗?说出了用户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感、想宣泄的情绪。帮助用户塑造/巩固形象:你的内容能帮用户塑造和强化他们想要的社交形象吗?体现身份、巩固标签、找到群体归属。

满足用户帮助他人需求:你的内容分享出去能帮助到朋友、家人、同事等,完成利他举动吗?促进社会比较:你的内容能让他们看起来更有地位?更有逼格?还是更有钱能让他们参与到社交比拼中吗?要是你的内容在质量非常硬的同时,还能有足够多的社交属性(提供谈资、帮助别人、展示形象、帮助表达、促进比较),那这能大大提高分享的概率。

在创作完干货内容后,不妨问问自己:我这篇文章质量怎么样?它可以作为读者的社交货币吗?他分享的理由可能是什么?但,万事没有绝对。不是你提供了足够的社交货币,用户就一定会转发分享。这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05

读者阅读文章时可能还有一种心理活动:“哎呀,这个干货不错,赶紧收藏了。可不能被别人发现了,这是我的知识库。”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心理。对知识的保护。

同样一篇高质量干货内容,“分享”出去是能够塑造个人形象和巩固社交地位;而“收藏不分享”可能是担心干货分享出去降低自己的竞争力,这是自己的竞争壁垒。那用户到底是选择分享,还是选择只收藏,就取决于你的干货类别了。

常见干货内容分为“易于分享”和“不易分享”两大类,这里抛出来供大家参考。

易于分享的干货:

此类内容虽然包含很多专业干货知识,但有一点很关键:这些对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没那么直接,或者说没那么容易马上见效。

相反,要是分享出去满满的都是各种社交货币,能很好的塑造自我形象。

所以,不必过于“保护”起来。大多人也就分享了。

思维型干货:主要是各种大咖思维/见解、方法论、深度剖析,但不是马上见效的操作方法。这样的内容分享出去整个人都变牛了;

逼格型干货:主要是深度知识、未知事物解读、颠覆常识的重新解释、脑洞大开的分析、权威数据报告等,看着就高大上,分享的人也有逼格;

资讯型干货:主要是很有话题、很完整、很时效的行业资讯,分享出去那就是第一手谈资;

观点型干货:主要是各种独到的、犀利的、有价值的观点和态度,分享出去不仅显得自己有观点,还巩固了形象;盘点型干货:主要是行业相关各种盘点,比如年中的、年终的、热门的。目前挺吃香的,而且操作相对简单,分享率很高。

不易于分享的干货:此类干货虽然也都有社交货币属性,但更多的是各种实用技能、快捷途径、独门绝招、优质资源。最关键是短时间就可以马上用起来,那谁愿意分享?

思维型干货:和上面第一个一样也是各种思维方式、方法论、深度剖析等。不过,这里不仅有思维有策略,更有落地性强的操作方法。这样的内容收藏更多;

技能型干货:主要是各种实用技能,马上解决问题。这都是明面上的“捷径”,越是牛的技能越不愿分享;

资源型干货:主要是垂直行业内各种干货资源,越是大家接触不到越是系统的越好。这可都是“竞争力”啊,当然私藏了;

工具型干货:每个垂直领域都有神器,如果你发现一个非常牛的实用工具,你会第一时间分享吗?

独门绝招型干货:主要是各种巧招神技、最新发现的新招和怪招、非常规套路等等。这种技巧,更多会收藏自己用。当然了,也并不是一切内容都是要为了别人分享。那会没了底线。在我看来这两者都需要,可以基于自身情况调整“易于分享”和“不易分享”两类干货的比例,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创作不易,不论成败,多一点思考。以上,希望对大家所有启发。

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也请帮我个忙分享给你身边的人。记得顺手赞赏,点在看啊,感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