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运用素材-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该如何运用

如题所述

议论文万能素材高考作文如何运用素材

以下内容是我整理的高考议论文万能素材和正确运用素材的方法,同学们可以查阅下文,摘抄素材。

议论文万能素材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权。

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写作如何运用素材

在写作中,尤其是议论文写作中,举例责在精要,不要长篇大论。在运用素材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立论角度,删减素材中与行文观点无关的内容,选取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细节运用到作文中去。

在作文中同时运用多则时事素材,可以让文章新鲜抢眼,引人共鸣。但在运用中我们需要巧妙剪辑,在对各个时事素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准它们的共同点,进而有所取舍,巧妙组合。

正反结合,对比论证,是大家常用的作文技巧。但不同素材的正反对比往往导致行文拖沓。如果将同一则素材中人、事、物的对立矛盾面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对比,就能使文章辩证典型,富有说服力。

我们一直说写作要详细得当,素材的选择也要如此。在素材运用中要将典型、新鲜、别致的素材详写,同质的、次要的、常见的素材略写。这样,文章才能主次分明,内容丰富。

将最优美的句子、最有力的观点、最深刻的思想放在文章开头处,以起到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的作用。“万事开头难”,一篇作文的开头很重要,也很有难度。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自己积累的富含哲理、带有启迪性的语言作为题记或者正文的第一句话,这样不仅能够给读文章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在开篇就确定主旨,避免偏题。

有的时候,打破常规,以逆向的思维看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写作文也是这样,要敢于提出自己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以新眼光、新观点来分析、评价事物。

高考作文使用素材的技巧有哪些

[高考作文素材来源分析及写作技巧点拨]高考作文素材来源分析及写作技巧点拨崔天祥高考作文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素材的科学选用不可轻视,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选用的素材往往也是不太理想的,因为就作文而言,没有东西写也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高考作文素材来源分析及写作技巧点拨.通过盘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选用的素材有以下来源:来源之一,语文课本.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篇,无论从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素材运用、思想立意哪一方面看,都是作文的范例.认真揣摩语文课本里的范文,自然会积累丰富多彩的素材.请看一考生《捻亮点点心灯》片段:折扇轻摇,衣袂飘飘.那潇洒的身影,缓缓沿着历史的杨柳岸踱步.谁都赞他是一代才子,才情飞扬,然而穷困潦倒的他最终也只得"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生命原本只是平凡的一点,却在点点滴滴的岁月中得到了拓展.他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最终成了北宋最有影响的词人之一.烟柳一梦,仍旧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淡雅,仍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念,点点心灯,梦境绚烂.这个片段就成功地化用和引用了柳永的词句,这些词句均来源于课本.可见,从语文课本里挖掘素材,是一种可行的做法.来源之二,社会生活.对我们来说,最缺的不是生活,而是发现和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留心身边的一人一事,一沙一石,一分一秒,得到的素材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请看一考生《绿色生活》片段:村里总是大片大片绿色的田野,淹没了在田间埋头干活的男人.谁的庄稼种得好,谁的玉米长得快,谁的棉花受了虫灾,晚上去谁家喝酒,谁的水壶没水了,拿起谁的就往下灌.日暮的时候,蹲在田埂上抽着烟,落日的余晖洒遍整片望不到尽头的绿色,一年年的收成便从烟卷里一圈圈地冒了出来.这位考生写的就是身边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字里行间充溢着淡淡的人间烟火味,颇有沈从文《边城》的味道.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了考生太多的幸福和温暖,也给了考生太多的思考和感悟,引导考生把目光投向生活,写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就给作文注入了一股源头活水.来源之三,名人故事.多读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了解名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把握名人的人生轨迹,评价典型的事件,进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有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请看一考生《偶然之处诗意花开》片段: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偶然之时发现了青霉素.而"有心栽花"苦苦研究的葡萄球菌却与他无缘.青霉素对人类的贡献不可估量,弗莱明也被誉为"青霉素之父".有时候,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候,得来全不费功夫.偶然之中,蕴含着必然,只要不懈努力,偶然中必然有诗意花开的美丽景象.考生经常写到的名人有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有当今走红的影视明星、体坛健将、劳动模范、高考状元等.他们之所以是"名人",是因为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这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宝藏",认真挖掘,就不愁没有素材.来源之四,美文时文.精读相当数量的美文时文,先成竹于胸,时间长了,就会内化成自己的语文素养,写起文章来,笔下自然会流出心灵的清泉.请看一考生《与你为邻》片段:大海啊,与你为邻,你的儿女变得勤劳质朴;与你为邻,你的儿女学会了自力更生;与你为邻,你的儿女生活得幸福快乐.你从远古走来,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你还将继续走向未来,一切生灵怎能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你?我想借用一位作家的几句话来表达我的满腔热情:大海,请听我说/请一直蔚蓝/因为我在看着你∥请一直歌唱/因为我在听着你∥请一直幸福/因为我在想着你借助时文美文对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优化自己的语言,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考生把目光投向了时文美文,从优秀的考场作文中就能看到考生可贵的人文精神与文学资质,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因为读书是永恒的主题.来源之五,时事热点.平时多关心国家大事,多思考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准确捕捉关键信息,再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写出的文章就大气.一考生在《难题》里这样写: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海湾闯了大祸.我感到那源源不断涌出的石油就像一股股冒着热气的血液,正从人类的胸口源源不断地流出.那些披着"油衣"的海鸟,孤寂地趴在海岸上,它们的表情,我看不清,但我知道,它们的内心一定有巨大的悲怆、无比的愤懑和对人类的绝望.石油的泄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抛给人类越来越多的难题.近期,佛罗里达州沿岸已被确认有石油入侵.阳光包围,海浪抚摸的这一片乐园,会不会变成黑乎乎的一片?我们都希望不会.另外,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地球一小时,低碳,限塑令,汶川、海地和智利地震等热点素材在考场上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来源之六,历史事件.读史,悟史,在作文中定格历史的瞬间,就能增加作文的厚重感.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究竟是怎样走到今天的.请看一考生《在生命弯道绽放光彩》片段:凤凰浴火方能重生,幼蛹破茧才能成蝶.苏武在漫天飞雪中坚守信念,绽放人生的光彩.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为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誓言铭刻在心;黄沙漫漫,他与孤冢为伴,放眼远望,将"高官厚禄"的引诱忘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把毡毛草皮连同沸腾的热血一起咽下.他用睿智,将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不朽的佳话;他用勇气,将北海的羊群定格成一段千古的传奇,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来源分析及写作技巧点拨》.荆轲刺秦、焚书坑儒、安史之乱、南京大屠杀、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经典历史事件,具有永恒的价值.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并提炼出符合文章主旨的经验教训,也是考生喜欢的一种写法.尽管考场环境特殊,考生作文素材涉及的领域还是如此广阔,考生作文素材折射的文化积淀还是如此深厚.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是作文备考的制高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啊,如果没有积累,作文素材运用中自然而然就会碰触以下雷区:雷区之一,低幼化.思想认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选择的也是一些简单的素材,不能引导读者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例如有文章写助人为乐,就选一位老奶奶摔伤了,一个小朋友送她去医院的素材.好像这老奶奶没摔伤,就没办法表现助人为乐的主题,像这样的素材,是作文败笔的一部分,因为没有多深的思想性.也有文章写太阳公公月亮姐姐(不是不能写,小学生经常写),这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认识不太吻合吧!还有文章对素材的处理过于简单,既没有自己的见解,又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有人戏称为一个故事两句感叹.雷区之二,套板化.作文是个性化的产物,老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没有一丁点儿的个性和创造,充其量只是复制和粘贴,这样的作文有多大的价值呢?朱光潜曾说,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它们是"套语""滥调"是"套版反应""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尤其是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素材,如果常常以老面孔出现,就不容易抓读者的眼球了.最后,来谈谈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应试技巧问题.技巧之一,顺手牵羊法.名言警句类素材,最适合引用.既可以表明观点,又可以证明观点.引用素材的关键是准确,要准确识记,要准确理解.请看一考生《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片段:在一篇名为《降低飞翔的高度》的文章中读到了下面的文字:如果不能浩荡为一方大海,那就流淌成一条小溪,潺潺而歌,为大地演奏纯净的音乐.如果不能站立为一棵大树,那就葱茏为一株小草,迎风摇摆,给春天增添些许的色彩.如果不能崔嵬为一座高峰,那就锻炼成一枚石砾,与日月同辉,替大山堆砌微薄的高远.针对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好高骛远,最终一事无成的现象,这篇文章就引用了《降低飞翔的高度》里的文字,很好地论证了"降低飞翔的高度,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的观点.技巧之二,画龙点睛法.如果说引述素材是画龙,那么对素材的点评就是点睛.点评,要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既要写出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又要切合素材的核心.请看一考生《换个角度会很美》片段:(第1自然段)从同一扇窗向外看,有人看到的是墙下污浊的淤泥,有人看到的是天上灿烂的繁星.有时,换个角度会很美.(第2自然段)1848年,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淘金大军蜂拥而来,可是被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有人灵机一动,在河上做起了摆渡生意,不过几年,他便成了一支船队的老板.面对金矿,多数人眼里看到的只是金子;而那位聪明的摆渡者,却站在另一个角度,在汹涌的波涛中看到了"淘金"的机会.换个角度,思常人所不能思,想常人所不能想,你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第2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就是对素材恰到好处的点评,既切合素材的核心,又呼应了开头.技巧之三,一线穿珠法.作文时往往要用到好几则素材,这就要围绕一个中心,对这几则素材,进行合理剪辑,使之更好地为中心服务.请看一考生《选择》片段: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立即放弃了国外优越生活的"鱼",追逐中国航天事业的"鼠",在中国航天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因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季羡林一生研究学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光环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轨迹,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任继俞曾请人给自己刻下了"不敢从心所欲"的印章,以此勉励自己专心研究学问.甚至连生日聚会都不允许办,只为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他视安逸生活为粪土,毕生追逐自己钟爱的事业.李灵在如花的年龄,放弃了享受物质生活的"鱼",追求当乡村教师这只"鼠",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这位最美丽的80后乡村女校长,放飞自己心灵的"猫",用自己的双肩,挑起了孩子们沉甸甸的梦想,赢得了众人的尊敬.这里就选择了钱学森、季羡林、任继愈、李灵这四个人物正确选择的材料,来论证"放弃物质享受,追求理想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一中心.技巧之四,改编翻新法.考生积累的素材,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要把这些素材用到作文中,必须经过加工提炼,常见的加工提炼的方法有:变换角度,压缩素材,虚构素材等.请看一考生《深深浅浅》片段:我是一本书,一本很古老的书.他是我的第一位主人,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幸福的日子.每天,他都会用拂尘轻轻掸去我身上的灰尘,然后取出书签,把我放在同样一尘不染的桌面上,静静地读.我的成就感就在这一刻被释放到最大.我和他互相看着,他的手指轻轻划过每一个跳跃在我周身的文字,细腻,绵长.我知道,他是在用心解读着我的每一桩心事.没有秘密被看穿的尴尬,只有觅到知音的欢欣.看着他眉头紧锁,我知道这是他读不懂我的心事而苦恼;看着他嘴角微扬,我知道这是他参透了我的内心而欣喜.他仔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重新阅读,他都会惊喜地发现之前不曾察觉的奥秘.在他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我把自己的内涵也挥洒得淋漓精致.我享受着被他欣赏的日子,直到他再也无法拿起我.这段文字对"深阅读"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我(古书)"的角度行文,很有打动读者的力量.因为第一人称"我"能给读者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独特感.典型的素材,使用的频率比较高,最容易以老面孔出现,这就要对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提炼.别人直接引用,你间接引用;别人用第三人称,你用第一人称;别人顺叙,你插叙;别人直录,你虚构.在角度的变换中,就能看出作者创造性思考的痕迹.作文时,素材往往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根据行文的需要,对素材进行合理的压缩,把素材和文章中心最吻合的部分保留下来,其余的删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底"通"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文字,就是压缩了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文字,经常被用来佐证"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等观点."仲卿,你看这湖水,清灵透彻,清清淡淡,却能幸福地与这巨石相守相伴.我总觉得有些不安,总觉得自己像那远处飘摇的蒲苇,没有依靠,孤孤单单.我是一个平凡人家的孩子,你选择我,难道不后悔吗?"兰芝抬起头看着仲卿,她的双眸如同这湖水一样,深邃中泛着一丝光芒.这是一学生《魂断定情湖》片段,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对话、神态、语言描写,虚构了兰芝的素材,使她的形象更丰满更美丽.()〔高考作文素材来源分析及写作技巧点拨〕【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该如何运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多层面运用素材例说

写作素材是为了达到特定写作目的而选用的材料。同样的素材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上为不同的目的服务。在写作实践中,一方面,学生素材的积累还很薄弱,面对话题,时常觉得“无话可说”;另一方面,对于素材的认识和运用,学生往往陷入误区,认为一则素材只为一个主题存在;只捕捉到素材的表层意义,却不能深入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素材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在作文教学中这个问题如何才能突破呢?

笔者通过对2004年百余篇高考优秀作文的分析整理,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同一个素材,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掘和运用。下面就同一素材摘录一些高考作文片段,以资说明。

一.以“苏轼”为素材

⒈全国乙卷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⒉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下,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⒊重庆卷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⒋全国丙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二.以“李白为素材

⒈浙江卷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

是谁在高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我好奇地推开门,却见一个别致的小园:一人,一桌,一杯酒。杯中清酒倒映着的却是一个寂寞的表情,那是盛唐一颗大大的眼泪。

是你,你说你要“举杯邀明月”,只有天际的一轮圆月才读得懂你的情思。别人都以为你豪放不羁,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你,还会有什么让你眉头紧锁?他们不知道你心中的热情——入仕,像普通的读书人一样,达则兼济天下。可当你还来不及感谢如愿以偿,一颗热忱的心就开始冰凉,他们不需要你的治国贤才,他们只不过打着惜才的幌子,只要你在后宫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艳歌。

于是你只能离开,离开那个摧眉折腰的朝廷,离开那个令人不得开心颜的尘世,去寻找能安放白鹿的青崖,寻找桃花潭边的美景,寻找雪花大如席的轩辕台,寻找那一叶日边来的孤帆。

你说你要活出一个真的自我,在名山大川之间放纵性情,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你用这些饱含激情的文字记录你的思想,告诉后人你的潇洒与豪迈。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影在你朦胧的醉眼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缩成句号,一具腐朽的尸体就有了一个传颂千古的名字:李太白。

你的诗作是唐诗中的珠穆朗玛峰,你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江,时间在你身上飞快地流过,却带不走你留在世人心中的品质。这种品质在你的诗作中被人不断品昧,不断学习,不断被赞叹,绵亘千年而不衰,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而你本身,也在这种绵亘中升华到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

——浙江考生《夜·月·人》

⒉重庆卷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李太白本应策马扬鞭而来,将中亚草原上孕育的一腔豪情注入盛唐的月光,横扫浮世风月。可这位超凡脱俗的仙人却为君主歌舞升平期望而折节赋诗,酿就青莲上抹不去的污点。

——重庆考生《寻找栖身之地》

⒊全国乙卷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曾几何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一腔热血。“御用文人”的金幌,怎能罩住你那放荡不羁的心?终于,在经历了仕途的挫折与痛苦后,你释然了。

重返鲁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寄难酬鸿志于山水间。虽不是“廊庙器”,可“天生我材必有用”。万古之痛,不过浊酒一杯。当心豁然开朗时,挫折后的痛苦不再是逆水行舟的浪,而是鼓帆而行的风。于是文学的艺苑里绽放出浪漫主义的奇葩。

青莲居士,数载宦海沉浮,痛哉,痛哉!一腔浪漫情怀,幸矣,乐矣!

——吉林考生《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

三.以“项羽”为素材

⒈江苏卷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江苏考生《稳中求胜》

⒉全国甲卷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

翻滚奔腾的江水已经变成了血色,阴霾的天空中盘旋着一只雄鹰,它嘶鸣拍打着翅膀,怎无奈这劲风的强悍,迎风而上却只能徒劳而落。

随风而扬的是凄楚的歌声,这是40万楚兵的死亡之歌,其声何等悲烈,痛彻心!我想:霸王已经再也听不到了。

鸿门宴错失良机,亚父范增良言未被项羽采纳,是因为他念故情妇人之仁吗?不,是因为其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刘邦不过是手中一颗棋子罢了,不会对他构成威胁。

放虎归山,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安徽考生《择善而从》

⒊全国乙卷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当楚歌的旋律从四面八方传来,像蚀人心魄的魔音一般折磨着你的耳鼓,纵情的眼泪冲垮了你的伟岸。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绩褪色成一页泛黄的丹青,与斜阳下汉家传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一起远去,只留下你长长的让人捉不到的背影。

你用一句“无颜以对江东父老”终结了曾经辉煌的一生,却不知,没有挫折的人生不一定是壮美的人生,而沉湎于挫折后的痛苦却不能自拔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人生。

项羽兵败自刎,失败的痛苦渲染了滔滔乌江之水,把自己的壮丽抹杀得所剩无几。

——吉林考生《穿越挫折与痛苦的历史》

苏轼、李白、项羽这三个为中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事例纷纷被各地考生同时采用,成为高考作文素材,除了他们三个,被作为素材选取较多的还有陶渊明、庄子、唐太宗、昭君等人的事例。他们显得陈旧过时吗?不,相反,他们在不同的话题下,生命力还很强,既充实了作文的内容,又丰富了作文的文化底蕴。

在面对现有素材这座“宝山”时,要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运用现有素材,而这对解决素材问题尤其具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