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明代诗人 写的《 》诗句诗人借石灰吟表现 这样的咏物言志的诗有《 》《 》

如题所述

这是于谦的石灰吟。
全诗是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2.《感遇》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3.《杨柳枝》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原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后两句是:“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全诗是说,园中柳树,枝叶繁茂,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在和煦的春风中,柳枝绽出细叶,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然而,这婀娜多姿的垂柳,却生长在荒凉冷落背阳阴寒之地,无人光顾,落得终日寂寞。诗人所抒发的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含诗人身世的感慨。全诗明白晓畅,咏物和寓意融合一起,不着痕迹,描写生动,当时就“遍流京都”,足见艺术力量感人之深。

4.《蝉》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5.《水龙吟》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咏物词,当作于苏轼贬黄州时期。其间,诗人的好友章质夫有咏杨花词《水龙吟》一首,盛传一时,诗人因依原韵和了这首词寄去,并嘱“不以示人”。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是在土木堡之变时于谦另立新君时所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8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诗句诗人借石灰吟表现了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这样的咏物言志的诗有《竹石》、《墨梅》。
第2个回答  2011-06-14
我知道: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于谦写的《石灰吟》 诗人借石灰吟表现 诗人坚强不屈和廉洁正直的优秀品格 。还有这样的古诗《竹石》《赋得古原草送别》绝对正确!!
第3个回答  2011-06-07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石灰吟》
咏物言志的诗有:咏柳 梅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6-16
于谦 《石灰吟》
《竹石》和《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