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古代教师称呼含义介绍

如题所述

今天是教师节,相信大家都为自己的老师送上了最真切的祝福。其实教师这个职业从古至今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职业之一,老师对下一代的教育很可能就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走向。古人是非常看重老师的,在古代对于老师的称呼也多达十几种,可能多数称谓大部分的朋友听都没听说过,所以这次就借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家讲讲古人是如何称呼老师的,一起来了解下吧。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
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
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
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
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
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
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
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
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
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
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
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
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
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
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
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
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
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
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
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
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
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
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
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
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
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
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
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
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
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
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
《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
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
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
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
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
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
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
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