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元凶是谁

我想要知道谁是最直接的凶手(一个就好了,不要说是封建礼教,当然也可以说是鲁镇的人)加上解释,300字左右,谢谢

祥林嫂在“繁响”的祝福声中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间,祥林嫂为什么会死?是谁把她推上绝路?文中的短工曾“澹然”地回答:“还不是穷死?”果真是穷死吗?其实,贫穷只是其表面因素。

祥林嫂的一生是多劫的,她受到过无数次硬刀子的伤戮,先是嫁给小她十岁的祥林,尔后丧失;逃出樊笼后又被恶狠狠的婆婆捆绑着抢回去,象商品一样被随意卖掉;“交了好运”后又再度丧夫。不仅如此,在按常规无狼出没的春天却又被狼吞噬了她的阿毛。但即便遇到了如此多的不幸,也只给她造成一些硬伤,并未能给她带来绝望。她仍然十分坚强,只要能做稳奴隶,就要抓穿这一线的生存之机。
更不幸的是,封建社会搁在祥林嫂脖子上的不仅有硬刀子,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刀子。正是这把软刀子,最终摧垮了她的精神支柱,使完全丧失了活的空间。

操持这把刀子的正是鲁四老爷这个封建政权的代表人物,鲁迅先生在塑造这一人物时,是独具匠心的。《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即区别于南霸天,也不同于黄世仁,全然没有图解式的恶人嘴脸。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只是在他对早已蜕变为保皇党的康有力也要大骂其新党时,才偶有人觉得他也有点坏。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府,当听到卫老婆子说她“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时,鲁四老爷就皱了皱眉,只是四婶见其“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很象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来!”,略一冷静后才吞吞吐吐地说了声:“然而……”。这使这位崇尚理学的老夫子猛地想到了应协助祥林家维护其应有的族权和夫权。祥大嫂第二次来到鲁家,“四叔虽然照例皱着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但这一次雇佣祥林嫂,他心里是严格地把握着分寸的。他“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当新正到来之时,祥林嫂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去取烛台时,多次被四婶制止。对于这种反常,可怜的祥林嫂是不得其解的。她只得“讪讪的缩了手”,“疑惑的走开”。但对熟谙封建礼教的人来说,却是再明白不过的了。祥林嫂一嫁而再醮,两度丧夫,又失其子,说明其命之“大恶”,尽管两度嫁人都是被强制的,但“罪人”之恶名必须由她担着。当柳妈告诉她赎身之“妙法”,她才显露出恐怖的神色,才感到不能做稳奴隶的危机。然而,她仍幻想着“妙法”的奇效。于是,“她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西头去”,在土地庙捐了条供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求赎罪求生,但在手持封建礼教软刀子的鲁四老爷及其家人面前,祥林嫂最后的也是唯一能作的努力,还是徒劳的。当她最后一次为鲁家冬至祭祖去拿酒杯和筷子时,遭到了四婶的呵斥,鲁四老爷紧跟着其后叫她走开。这就明白的告诉祥林嫂捐门槛是赎不了罪的。这无疑是直捅心脏的一击!

除了鲁四夫妇以外,生活在祥林嫂周围的基本上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与祥林嫂同属一个阶层,却在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过程中充当了帮凶的角色:恶婆婆为了让小儿子娶亲,她居然从鲁四老爷手中把祥林嫂抢出,将其卖给贺老六,除去儿子办喜事的费用,不净赚了十多千,祥林嫂对她而言,只是一件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卫老婆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利嘴,在有钱人和穷人之间周旋,为了谋取生存,终日为有钱人奔走,花言巧语、见风使舵。正是她将祥林嫂送进鲁四家,又与婆婆设计,把祥林嫂抢走,在祥林嫂遭受二次丧夫厄运时,又将其投入虎口;柳妈与祥林嫂同样受雇于鲁四家,但她更甘于做奴隶,不仅自己天天吃斋念佛做“善女人”,而且还拉着祥林嫂一块往封建礼教的泥潭里钻,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
除了婆婆的凶残、短工的麻木、柳妈关于死后恐怖的宣教,另有大伯收尾时的蛮横、鲁镇群众的奚落,这些人物与祥林嫂都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然而偏偏又是他们维护着“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着祥林嫂,使之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封建势力吃人的神威同时也体现在受害者祥林嫂身上。从表面上,祥林嫂很能干,不屈从命运的安排,希望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新的生活,“她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虽然工钱很少,但却也很满足,二是暂时做稳奴隶。祥林嫂苦苦追求、奋力抗争所争取的是正是安稳的奴隶地位吗?她为了抗婚,又嚎、又骂,甚至撞破了头,打算以死抗争,尽管其中不乏独立做人的愿望,但在实质上,她所竭力维护的仍然是“从一而终”的封建夫权。她把自己的劳动所得都捐了工地庙的门槛,企图摆脱神权对她的绞杀,从而弥补自己未尽“从一而终”义务而带来的罪孽,她是用封建社教为武器,希翼去冲破封建制度的樊笼,必落得头破血流,粉身碎骨的可悲结局。

封建礼教如一张网,它无处不在。既有鲁四老爷式的封建势力的制订者和执行者,又有或有虐或无虐地维护着统治阶级观念的愚昧众生,还有受害者祥林嫂本人的自觉就范。这样看来,祥林嫂的悲剧不是某个人造成的,是冷酷的社会害死了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2
鲁迅,因为他解答了祥林嫂关于有没有死亡世界的困惑以及能不能见到死后的家人,祥林嫂就放心的去了

鲁迅的原话:“。。。。大抵是有的。”
第2个回答  2011-06-02
鲁迅。
如果他不写《祝福》这篇小说,就没有祥林嫂这个人物,也就不存在生与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