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原文及赏析

如题所述

  满院花香晴昼永,情惜①亭户无人。谁将心绪管青春。游丝知我懒,江柳也眉颦。  近水远山都积恨,可堪②芳草如茵。何曾一日不思君? 无书凭朔雁,有泪在罗巾。
  刘过词以豪放、慷慨悲壮见长,是地道的辛派。刘熙载曾称道: “刘改之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著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 ( 《艺概·词曲概》 ) 但其仿辛体之 《沁园春》 “斗酒彘肩”则近乎粗语。他也有纤秀之词,如其游宴、赠妓等词,然其 《沁园春》 “美人足”、“美人指甲”二首则最为世人共讥,陈廷焯就深恶之,认为是 “词中最下品”、“有污大雅”,曾在《白雨斋词话》 中评道: “淫词亵语,污秽词坛; 即以艳体论,亦是下品。”就连赞赏刘过词之刘熙载也认为 “描头画角,是词之低品”。( 《艺概·词曲概》) 这种词确实给词坛带来不良影响。值得称道的是刘过的一些抒情小令,写得情致缠绵、纤丽可爱,这首词便可代表他此种风格。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上片写孤寂之境,下片抒相思之情。
  起首二句写佳人自怜自惜之处境。“晴昼永”写院内花之盛,其香之浓,日夜散发着浓郁沁人之芳香。“晴”亦 “情”字,故亦有情意深长之意 ,庭院之花是供人欣赏的,然而则 “亭户无人”,花再好再香亦无悦者。“愔愔”,静寂无声貌。写花之孤寂自怜,即 “人闲昼永无聊赖” (贺铸 《薄幸》 )句之意这种花好无人赏之意境使人联想到一个风华正茂、充满爱情之女子无知音见采、无人怜爱、独守闺中之寂寞景况。第三句写孤寂无可奈何之心绪,与柳永词“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雨霖铃》 ) 意同。四、五两句深化此意而荡开去写物。“游丝”在空中飘荡不能自已,“江柳”亦随风摆动不能自主,且物被人化,“知我懒” 、“也眉颦”之游丝与江柳正如 “我” 。此二句包含三意: 物之不能自主,喻心绪之懒不可收拾,其一意; 物之有情如此,况人乎? 喻人情意之深长,其二意; 物皆知我情知我愁,而斯人不如,喻物越有情人越伤感,其三意。二句一写茫茫无所适之迷惘心绪,一写颦眉忧思之面容,不对人作本体描写而借物以传情。明白如口语,似生拙无意,实则极工而有意,“知” 、“颦”二字极传神,意极深。此二句真 “极炼如不炼” (刘熙载 《艺概·词曲概》 ) 。上片写景寓情,描绘出一幅佳人空闺独守图。结句“江柳也眉颦”逗起下片之 “恨”和 “泪”。
  下片直抒胸怀,全写相思之苦,佳人心中有离愁,故所见之一切事物都染上了她之主观色彩,不仅游丝、江柳,就连那山山水水全都饱含着离愁别恨,更何况满山遍野铺着的那茂盛之芳草,简直催人魂销,与韦庄 “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 《长安清明》 ) 、李煜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清平乐》 ) 句意相近。芳草,自古以喻忠贞不渝之美德。其生长之细密、之茂盛、远接天涯,以象征佳人离恨相思之无尽头,十分妥帖。“何曾一日不思君”是前面愁绪之原因,是本词之主旨。“无书”句写得委婉曲折,不说斯人之无音讯,而说己之无书托雁; 不怨斯人之薄情,反责己之懒怠。可见佳人之柔厚、之可怜。然这实际是托词,词底是: 不知人在何处,即有书则往何处投? 本来佳人之 “日日思君不见君”(李之仪 《卜算子》 )就足以悲伤了,更何况有“浅情人不知” (晏几道《长相思》 ) 之哀痛! “浅情人不知”不是“日日思君不见君”之愁的缓解,而是叠加。其相思之情厚、相思之苦深至此! 游丝、江柳、山水、芳草无不牵惹离愁别绪,惟“罗巾”有情,善解人意,能揾佳人相思之泪。
  这首词写得委婉缠绵,含蓄蕴藉,意在言外,情意深永,正如词中佳人之痴情、之柔美、之温顺、之无怨愤、之可怜可爱。刘过此词毫无他那些“仿辛体”和“描头画角”之作的扭捏作态之病,其语言朴素通俗、清丽可爱,十分动人。所以,这首词应是“小令中工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