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帮帮忙
这个星期的任务
我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之事,似桑田变幻,如大地沉浮.国家的富强与贫穷,民族的繁荣与落后,对此世人的态度不尽一样.为"贫穷"和"落后"而忧,为"富强"和"繁荣"而乐,大凡是人之常情,而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极有远见,此言就贵在"先忧而后乐".
大概世间总是"忧"与"乐"交织着.自古以来,为天下事先忧后乐的不乏其人:战国的屈子,为国振兴,"虽九死而犹不悔",最终忧死于汨罗江;宋朝的岳飞,"三尺龙泉走天下",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驰骋沙场,屡建奇功;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为乌纱帽落地而愁,却为鸦片输入,白银外流的国难而忧,镇守虎门,誓死禁烟.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被千古传颂.他们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疾呼,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道路……在旧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难而忧,然而仅是"忧"并不能救国,只有"忧"之余猛然奋起,才有希望.请看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点燃星星之火,燃遍整个中华,给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那无数的觉醒者追随他们南征北战,死了,"处处青山埋忠骨";活着,"敢教日月换新天"!解放后,这些"先忧者"并不因自己先忧而要先乐.他们不求高官与厚禄,却处处体恤国难和民艰.这种品格不下正是集中体现了革命者先忧后乐的精神吗 又有哪一位古代志士能与无产阶级战士相比呢
不仅如此,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能从"乐"中及时找到"忧"的潜在.不是吗,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时,在这胜利面前,有人"乐"极了,"乐"极则生"忧",如1958年,出现全民烧炭炼钢,田间无人种植的景象.革命家彭德怀为此而忧,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祸害,这难道不是十分可贵的吗
现在,我们正在着手现代化建设,如果说和平建设是"乐",那么我们先应该看到"忧",因为国家还很贫穷.为国分忧,则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像杜芸芸那样不惜献出父辈遗产10万元,先忧后乐,一片丹心.让我们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干四化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2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不是近代和现代人说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只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

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现在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不过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后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千万别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
第2个回答  2007-05-29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一位兼具将相之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
文韬武略和宏大抱负,不仅泽被当世,而且也惠及后人。他的宦
海生涯,有“进”有“退”。“进”则忧其民,“退”则忧其君,
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始终都没有
懈怠“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使命。因此,《岳阳楼记》的倾吐
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作者对未来
人生的展望,而是对过去人生的回顾,是对自己“以天下为己任
”的人生实践的精妙总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向我们揭示了这
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应把大众利益摆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摆在
第二位,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快乐。它源
出《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根据
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实践,把孟子的话发展而为“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装点在《岳阳楼记》里,传输给
后人的是一种博大情怀和高远的境界。
在古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人
物就数不胜数,像屈原、岳飞、辛弃疾等等,他们为了国家的兴
亡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性命。他们的事迹将流芳百代,为后人
所称颂。 在革命年代里,为了打败小日本,建立新中国,拯救
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伟大人物更是数不胜数。伟大领袖毛主席
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革命,为缔造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为了
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丰功伟绩。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革命的征途中,正因为有千千万万“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人物,革命事业才兴旺
发达,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只有
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
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
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此话
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
作为炎黄的子孙,新中国的公民,我们应该有着无产阶级的
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树立共产主义的
远大理想,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
任,实现新世纪的奋斗目标,为祖国努力学习和工作,报答祖国
母亲“三春晖”。
古人的“先忧”“后乐”,目的总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为
了剥削者的利益,而我们今天,则完全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
所以我们更应该这样做。
第3个回答  2007-05-27
怎么发在这里咯..
错了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