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平”又叫“北楚”的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哪本书?

对不起,各位。
我已经在《宋史》中找到了答案。
这个说法出自于北宋路振《九国志》。
在宋仁宗时期,张唐英补的时候提出的。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实际上十国当中有六个在960年之后灭亡,北汉在最后,被灭时已是979年。 五代是中原上的五个王朝,先后与之并存的十国除北汉外都在秦岭—淮河以南。其它并存的还有辽和西夏,但因为中国史书一般以汉族为中心,对其他民族政权常忽略。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所以前人把五代称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所以欧阳修在他写的《新五代史》里常用呜呼开头,这并不是他装腔作势,不说其他,单后来的残酷刑罚“凌迟”(即千刀万剐)就是在五代乱世出现的。 但这时期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后周柴荣十年统一战争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其他方面,如火药、印刷术的发展,词的出现,也是有所成就的。

五代-后梁(907-923)
五代-后唐(923-936)
五代-后晋(936-946)
五代-后汉(947-950)
五代-后周(951-960)

十国-前蜀(891-925)
十国-后蜀(925-965)
十国-吴(892-937)
十国-南唐(937-975)
十国-闽
十国-楚
十国-南汉
十国-南平-荆南
十国-吴越
十国-北汉

十六国(304~439)
从西晋末年始至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在中国北方及巴蜀地区出现的各族割据政权的总称。自汉魏后,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广泛分布于长城南北和黄河流域。西晋末年,各种社会矛盾及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各族人民纷起反抗,而少数民族贵族乘机建立割据政权。从永安元年(304)至太延五年(439)的一百余年间,先后有22个割据政权更相迭起。北魏史学家崔鸿将其中的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北燕等16个割据国家载入《十六国春秋》,是为“十六国”名称由来。此外, 这一时期还有代、冉魏、西燕、翟魏、蜀及割据仇池的氐族杨氏等政权,但习惯上不在十六国之列。参与这些政权割据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汉人、賨人也参与角逐。

兴亡概要 ①汉和前赵。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称汉王。永嘉二年(308)自称皇帝,建都平阳(山西临汾西北)。四年刘渊死,刘聪继位。晋愍帝建兴四年( 316)汉将刘曜攻陷长安,灭西晋。刘曜即位后迁都长安 ,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共传四主。占据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各一部。晋成帝四年(329)为后赵所灭。② 成汉。晋惠帝永康元年(301),巴氐族首领李特率西北流民在四川起义,称大将军。李特死后,其子李雄于晋惠帝永安元年(304)称成都王。二年后称帝,国号成,都成都。李雄在位30年,刑政宽和,战事稀少,成国较其他地区安宁。晋成帝咸康四年(338),李雄侄李寿篡杀自立,改国号为汉,占据今四川东部及云南、贵州的一部分。共传五主。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东晋桓温伐成汉,破成都,国遂亡。③代。晋愍帝建兴三年(315),鲜卑族拓跋猗卢被封为代王,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辖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一部分。晋成帝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正式建代国。传六主。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为前秦苻坚所灭。④前凉。西晋曾任命汉族大姓张轨为凉州刺史,接纳大批来自关中和中原的避难民众。西晋亡后的第二年,即317年,张寔自立,都姑臧(今甘肃武威)。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张骏称假凉王,占据今甘肃西部、新疆东部。共传七主。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为前秦苻坚所灭。⑤后赵。羯人石勒原为前赵大将,被封赵王。晋元帝大兴二年(319)自立为帝,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晋成帝咸康元年( 335)石勒侄石虎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占据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辽宁,势力曾及于淮、汉。共传六主。晋穆帝永和六年(351)为冉魏所亡。⑥冉魏。晋穆帝永和六年( 350),后赵大将冉闵(汉族)杀君夺位,改国号魏,都邺。曾下令滥杀羯人。占据今河北、山西一部分。永和八年被前燕慕容儁灭亡。⑦前燕。西晋初年,鲜卑贵族慕容廆曾在辽河流域建立部落国家。其子慕容儁于晋成帝咸康三年(337)称燕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灭冉魏后,迁都于蓟(今天津蓟县),慕容皝子慕容儁称皇帝。后再迁都于邺。统辖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 、江苏及辽宁的一部分 。共传三主 。晋废帝太和五年(370)为前秦苻坚所灭 。⑧前秦。氐族贵族苻洪自称三秦王,割据关中。晋穆帝永和七年(351)苻洪子苻健自称大秦天王、大单于,建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次年称帝。苻坚在位时,国力强盛,相继灭前燕、前凉和代,曾经一度统一中国北方。淝水之战失败后,原归附的各族乘机反叛割据,前秦国势渐衰。共传六主。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 394)为后秦所亡。⑨后秦。淝水之战后,羌族姚苌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据北地(今陕西富平)称秦王 。次年姚苌杀苻坚,取长安,登基称帝。其子姚兴继位后,国势发展,先后灭前秦、后凉,败西秦。占据今陕西、甘肃、河南。传三主。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为东晋所灭。⑩后燕。淝水之战后,归附前秦的各族纷起割据。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鲜卑贵族慕容垂称王,恢复燕国。二年后称帝,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史称后燕。后为北魏所败,徙都龙城。占据今河北、山西及山东、河南、辽宁的一部分。凡传六主。晋安帝义熙五年(409)被北燕灭亡。西秦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陇西鲜卑贵族乞伏国仁乘前秦战败不振,据陇西,自称大单于。十三年其弟乞伏乾归称河南王,又改称秦王,建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史称西秦。占据今甘肃西南部。共传四主。北魏太武帝神四年(431 )为夏所灭。后凉。前秦苻坚曾派大将吕光(氐族)率军攻西域,征服西域30余国 。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吕光东归。十一年吕据凉州,称酒泉公,国号凉,都姑臧。后曾改称三河王、天王等。占据今甘肃西部及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共传四主。晋安帝元兴二年(403)亡于后秦。西燕 。鲜卑贵族慕容泓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立 ,都长子(今山西长治南)。占据今山西一带。十九年为后燕所亡。南凉。晋安帝隆安元年(397),河西鲜卑族首领秃发乌孤摆脱后凉,称西平王,建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后迁乐都(今青海乐都)。占据今甘肃、青海一带。共传二主。晋安帝义熙十年(414)被西秦灭亡。南燕。北魏军队攻占后燕都城中山后,后燕丞相慕容德率众迁滑台(今河南滑县),并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称王。两年后称帝,迁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据有今山东、河南一带。传二主。义熙六年(410)为东晋所亡。西凉。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凉州大姓李暠(汉族)乘后凉分裂,占敦煌割据,自称凉公,史称西凉。五年后迁都酒泉 。占据今甘肃西部。 传三主。421年被北凉灭亡。北凉。后凉时 ,匈奴族沮渠蒙逊起兵割据,拥吕光部将段业为建康公。晋安帝隆安五年(401),沮渠蒙逊杀段业,称张掖公,都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义熙八年(412)沮渠蒙逊占姑臧,自称河西王。占据今甘肃西部。传二主。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为北魏所灭。夏。匈奴族赫连勃勃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自称大夏天王,强征民众筑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牍作为国都。后取长安称帝。据有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一部分。共传三主。北魏太武帝神四年( 431)被北魏属国吐谷浑所灭。北燕。晋安帝义熙五年( 409)汉族冯跋据龙城,称燕天王。据有今河北东北部及辽宁。传二主。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亡于北魏。
氐族杨氏割据仇池(今甘肃西部和西南部),自东汉末建安元年(196)至南朝梁承圣元年(552)间屡亡屡兴,盛时占有今四川、甘肃、陕西一带。丁零族翟辽在滑台( 今河南滑县南)建政权,称翟魏,统辖今河南一带。谯纵在成都建政权,称后蜀,统辖今四川。
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各族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经常变换,民族压迫与反压迫斗争反复进行。长期的动乱 ,给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灾祸,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情况也不尽相同。成汉政权地处西南,李雄统治的益州成为全国最安定的地区。在北方,前凉统治的河西走廊和前燕统治下的辽河流域,都比较安定。西晋末年乱时,中原人民南下江南;关中秦、雍地区人民小部分南流巴蜀、荆州,大部分西迁河西走廊;河北人民北入辽东、辽西。前凉、前燕地处边远,地广人稀,大量人民的流入提供了开发荒地的劳动力,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凉州州城姑臧成为国际、国内东西使节、商旅往来的枢纽。黄河南北与关中地区遭受战祸最剧,但在战事间歇期间,社会经济仍有所发展。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政治比较清明,苻坚抑制氐族权贵,奖励关心农业生产的清廉官吏,平定前燕后,“关陇清晏,百姓丰乐”。继前秦的后秦姚兴统治时也注意政治,并注重刑罚,惩治贪污,有利于前秦末年大乱后关中经济的恢复。
教育与文化 为了获得人才,十六国时期的统治者重视教育,设置学校。前赵刘曜设置太学、小学,选拔百姓1500人为学生,通过考试授予官职。 前燕慕容皝设置官学,入学达千余人,他还自著开蒙读物《太上章》和《典诫》作为教材。后秦姚兴设置律学,召集地方上没有专职的散吏入学,其中学得好的便派回原来郡县主管刑狱。律学的设置使不太安定的南凉也设立学校,教导贵族大臣子弟。设学授经,固然为了统治者的需要,但客观上有利于遭到严重破坏的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播,而且促使少数民族统治者加快接受汉文化,对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意义。前燕王慕容昂能够著书作教材,前秦苻坚弟苻融、从子苻朗都读书能文,通晓佛学、玄谈。苻朗的著作《苻子》,今还有片断流传。姚兴能讲佛教经典,又通晓佛学。他们接受传统文化,表明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汉化的深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27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今湖北荆州区),史称南平。又以方镇名为荆南,后世以此称之。高季兴死后,其子高从诲继位,重新向后唐称臣,因此后唐始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武信(楚武信王),故南平又被称为北楚。
五代在唐朝之后,《淮南子》为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撰写,故淮南子中北楚就单单指楚地北部,不可能含有南平的意思在其中。
《全唐诗话》中的“虽陪北楚三千客,多话东林十八贤”引自僧人可朋的《寄齐己》,可朋是唐宣宗时期人士,同在五代之前,故这里的北楚也只有北国楚地的意思。
目前能找到的“北楚”只出现在此二者中,所以应该不会出自哪本书,而是针对南平所在地区而取的别称。
南平都荆州,辖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而周朝楚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南平被称为北楚、荆南的原因便是地处古楚国北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5-27
《全唐诗话》中的“虽陪北楚三千客,多话东林十八贤”引自僧人可朋的《寄齐己》,可朋是唐宣宗时期人士,同在五代之前,故这里的北楚也只有北国楚地的意思。
目前能找到的“北楚”只出现在此二者中,所以应该不会出自哪本书,而是针对南平所在地区而取的别称。
第3个回答  2011-05-27
北楚 
楚 地的北部。《淮南子·氾论训》:“ 北楚 有任侠者,其子孙数谏而止之,不听也。”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僧可朋》:“虽陪 北楚 三千客,多话 东林 十八贤。”

荆南(924年-963年)又称南平、北楚,是五代时十国之一。高季兴所建。荆州,辖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统治范围包括今湖北的江陵、公安一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