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小升初复习资料,最好有配套练习和答案

如题所述

  卷子和复习资料:
  六年级语文期末试题 2010年6月
  时间:90分钟 成绩 书写等级
  一、看拼音,写词语。
  fěi cuì chōu yè nuó yí róu zhòu pái huái
  ( ) ( ) ( ) ( ) ( )
  méi ɡuī zhēnɡ rónɡ kǒnɡ bù lǐnɡ yù qīn shí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惋( ) 籍( ) 魅( ) 怨( )
  婉( ) 藉( ) 魁( ) 怒( )

  J xiāo ( ) zǎi( )
  削 载
  J xuē ( ) zài( )
  三、认真读题目要求,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里。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徘徊(huí) 窈窕(tiáo) 掺和(huo)
  B.膝(xī)盖 肩胛(jiá) 吞噬(shì)
  C.演绎(yì) 黏(zhān)合 竹篾(miè)
  2.下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英骏 喧哗 专心致志 冒险
  B.和睦 蒜辩 洪堂大笑 狂野
  C.锻炼 敦厚 养尊处优 酷热

  四、请把课文题目与作者及作家的代表作品用直线连起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 老 舍 《变色龙》
  《凡卡》 朱自清 《骆驼祥子》
  《匆匆》 安徒生 《泊船瓜洲》
  《元日》 契诃夫 《皇帝的新装》
  《北京的春节》 王安石 《荷塘月色》
  五、请把下面的诗句,名言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 ___ ,观千剑而后识器。
  2.种树者必培其根, 。
  3.你可以消灭你自己,但就是无法战胜自己!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失败者,你可毁灭一个人的事业,金钱等等东西,但你毁灭不了他所建立的信念。用一句名言来概括: 出自____ 的《 》。
  4.即将小学毕业,请你在好朋友的同学录上写一条赠言。(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请回忆这册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
  ”。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第一个“幸福”指 ;第二个“幸福”指 。
  3.《桃花心木》突出的写作特点是 。
  4.《学弈》记述了两个人跟 学下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的道理。 5.《匆匆》这篇课文两次写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作者问而不答,目的是 。
  6.《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 ,因为 。
  7.《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题的含义是 。

  七、阅读。
  (一)认真读《两小儿辩日》,完成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1.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2.这则小短文中有 个人物,分别是: 。
  3.两小儿“辩”的问题是: 一人认为: 另一人认为:
  从他们的辩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小儿”的特点是: 。从“孔子不能决也”一句可以看出孔子具有
  的特点。
  4.通过这个小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课外阅读:
  孝心无价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xuě xuè)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zhuàn zhuǎn )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 忠实)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 怀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 。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 。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或读音,用“√”标出。
  2.认真读读第七自然段,将文中的句子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3.“ 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文中有一句话与标题“孝心无价”相照应,请找出来好好读读。

  5.下面是对全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B.对父母讲孝心是至高无上的行为,对父母的挚爱是人世间最珍贵最美好的情感。
  C.第三段的感慨针对性强,是专门对求学的苦孩和断然离开重病在床的父母的游子所发。
  D.倒数第三段,用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方法,将“孝心无价”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E.全文感情真挚,典型事例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形象化议论又与富有哲理的议论相得益彰,颇有特色。
  八、妙笔生花。
  认真读下面习作题目的要求,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写一篇习作。注意不写错别字,语句要通顺,内容要具体,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400字。
  1.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在山里完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一颗大树几千年自在地生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常觉得,生命是一项奇迹。学会感激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种必备的素质。请你结合自己六年的小学生活经历、感受,以“感恩的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作文。
  2. 做试卷好辛苦噢,停笔休息片刻。请摊开双手,仔细观察,看清楚五指家族及手掌心,做个“V”形手势,再竖起大拇指或伸出小拇指,会不会想到“巧手、能手、勤快的手”?甚至还会想到“懒得动手、笨手笨脚”吗?请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编自创一个故事或童话。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 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注释
  (1)字、词:
  弈:下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辩斗:辩论,争论。 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第二课《匆匆》(散文)
  1、背诵课文。
  2、知识点:
  《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的散文名篇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理解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比喻句。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时间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排比句。作者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比喻独特,联想新奇。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4、背诵《明日歌》。
  5、有关珍惜时间的句子: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三课《桃花心木》(写作特点:借物喻人)
  2、句子的理解: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不确定,时多时少。作者桔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回顾. 拓展一》
  1、日积月累:人生哲理的格言
  2、邯郸学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老舍的语言风格: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3、《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像这样又想又略地介绍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北京的春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 拓展二》
  1、日积月累
  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3、《元日》写的是除夕时的情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写的是中秋时的情景。我国的传统佳节还有清明、端午、乞巧节等。描写我国传统佳节的诗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录)
  《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的回忆,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式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文章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3、理解句子:
  (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问父亲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从这句话看出父亲平常非常慈祥,有耐心;而这一次却是不耐烦地,含糊地回答我,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这件事并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对待亲人慈爱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李大钊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联系是: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使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议论文)
  1、背诵全文。
  2、《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本文的作者是毛泽东,是为纪念张思德所作的演讲。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理解句子: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 整段话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我们的队伍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百分之百地为人民服务。完全的意思: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别的目的;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
  (2)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4、共几句?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共3句话。第一句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回顾. 拓展三
  2、《红岩》中的人物有: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
  革命题材的小说
  《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红日》,作者吴强;《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小游击队员》,作者王愿坚;《赤色小子》,作者张品成。
  第十四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特点: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也是安徒生的作品。
  3、《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现了四次幻景。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因为小女孩非常寒冷,她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看到了喷香的烤鹅,因为小女孩非常饥饿,她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因为小女孩非常痛苦,她渴望得到欢乐。第四次看到了慈祥的奶奶,因为小女孩非常孤独,她渴望得到疼爱。
  4、理解句子: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再也不用忍受寒冷、饥饿和痛苦了。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两个“幸福”的含义? )
  前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第十五课《凡卡》
  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二是过圣诞节的情景。
  本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第二, 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回顾. 拓展四
  1、《日积月累》。
  2、知识点: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凡卡》,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的《汤姆. 索亚历险记》。
  第十八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1、题目中的“百年”指的是永恒,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恒。
  3、理解句子:
  (1)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玛丽. 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做出贡献。
  (2)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这里的“变”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第二十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举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代表性事例:一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二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三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3、理解句子: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样写的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形象表达 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 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的意思: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回顾. 拓展五
  1、《日积月累》
  2、“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28
hao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