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女人的子宫都是身体里很重要的器官,而生完宝宝的产妇对她们自己的子宫也造成了破坏,不过还好这种破坏不可逆的,产妇只要乖乖的听话,好好休息,多睡觉,多喝水,多吃水果,多让家人做一些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就可以让产妇的子宫得到尽快恢复。还可以怎样让产妇子宫恢复?
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并且有助于对体型的恢复。过了三四天以后,子宫缩腹性的疼痛就没有那么大的感觉了。子宫每天都在下降,十天左右在肚子上就基本上不会摸到了。对于子宫自身的修复,子宫内膜、胎盘脱落的子宫内膜的创面的修复,差不多是14到16周左右的时间,恶露的排出就是一个子宫修复的过程。
产后按摩有助子宫的恢复,新妈妈们在生完孩子后,可以经常在自己小腹上顺时针轻轻地按摩,通过在按摩过程中对穴位的刺激,间接增强子宫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宫缩。
适当使用含益母草、当归等药材的制剂浸泡双脚,通过对足部的穴位经络刺激,使得全身血管扩张,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恢复脏器的正常功能。
子宫恢复是需要一段时间,准妈妈切勿操之过急,一般情况下在产后的6周就能够恢复正常。
怀孕后,女性的子宫会变得比孕期还要增大数十倍,产后子宫的恢复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那么产后多久恢复子宫呢?一般来讲,产后的子宫需要6-8周左右才能恢复到原来的大小。
产后,子宫的恢复主要有三方面,即子宫体的复原、子宫颈的复原和子宫内膜的复原
1、子宫体的复原,胎盘娩出后,子宫立即收缩变小。在腹部可以扣到一个很硬并呈球形的子宫体,她的上缘约合脐处于同一水平。然后子宫底的高度平均每日下降1~2厘米。产后10~14日,子宫就完全降人到小骨盆内,这时在腹部就摸不到子宫了。约在产后6周,子宫就基本恢复到原来的大小。
2、子宫颈的复旧,分娩结束时,因子宫颈充血、水肿而变得非常松软,皱起来如同裙边样。1周左右,子宫颈初步得到恢复。产后7~10日子宫颈内口关闭,手指尖就不易伸进去了。产后4周左右,子宫颈就基本恢复到正常大小。由于分娩时的损伤,经产妇的子宫颈外口不再是原来的圆形而变为横裂。
3、子宫内膜的修复,胎盘和胎膜与子宫壁分离后,由母体排出。蜕膜组织碎片也陆续随恶露排出。子宫内膜的基底层细胞增生、修复,新生的子宫内膜覆盖整个宫腔,这一修复过程是逐步的。产后10日左右,除胎盘附着面外,其他部分的子宫腔全部被新生的内膜所覆盖;胎盘面的修复则要慢得多。分娩后,胎盘附着面的面积约手掌大,至产后2周末缩小至直径3~4厘米,于产后6~8周才能完全修复,并不留任何瘢痕。
第一,产褥期应避免长期卧位,产后6~8小时,产妇在疲劳消除后可以坐起来,第二天可以下床活动,这样有利于身体生理功能和体力的恢复,帮助子宫复原和恶露排出。卧床休息时尽量采取左卧或右卧的姿势,避免仰卧,以防子宫后倾;如果子宫已经向后倾屈,应做膝胸卧位来纠正。
第二,产后坚持哺乳,母乳喂养不仅非常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而且宝宝的吮吸刺激会反射性地引起子宫收缩,从而促进子宫复原。
第三,注意阴部卫生,产后要注意阴部卫生,以免引起生殖道炎症,进一步影响子宫的恢复。产后要及时排尿,这样才能不使膀胱过胀或经常处于膨胀状态。
第四,产后要做身体检查,产后要到医院检查一下身体,查看子宫的恢复情况。
子宫恢复得好不好,不仅关系着妈妈身体的健康,还关系着未来的二次妊娠,因此,在产后一定要好好护理身体,避免子宫感染,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通常先对有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询问患者的症状及严重程度、既往史、产科病史、用药情况、精神压力情况,同时给予患者一系列的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这有助于鉴别造成当前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如胃肠道、内分泌、泌尿系统或盆底肌障碍。辅助检查有直肠测压和肌电图检查,可能会有轻微不适,但是对于诊断很有必要!
1.直肠测压:进行直肠测压可以评估盆底肌及辅助肌肉群的生理和功能状态。将压力感受器插入肛门内可以量化盆底肌肉的张力和收缩力。基于盆底肌的压力结果可以鉴别盆底肌功能的改变情况,并将其分为高张力患者和低张力患者。
2.肌电图检查:使用肌电图可以对4个时相进行记录和分析:
(1)最初的基线相:患者静息时记录60秒钟以确定患者的基线。
(2)快速收缩相:当患者进行5次快速地盆底肌收缩时记录肌电活动。
(3)张力性收缩和耐力相:盆底肌和腹肌收缩10秒钟,放松10秒钟,连续5个循环,记录肌电活动。
(4)后静息相:患者收缩盆底肌后再次静息时记录60秒钟,评估最终基线。
临床基本评估内容包括:病史、症状、体检[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评分)]、尿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盆底肌力测定。
推荐:盆底三维超声、盆底肌力压力性检测、盆底肌力张力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