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毛泽东取消高考制度的历史真相

如题所述

  高考开始的第三年,即1953年,北京一位考生8门成绩考了178分,该生坚持认为试卷出了评分出问题,三番五次给人民监察委员会写信提出控诉,到教育部大哭大闹。这是根据历史可查的炮轰高考的第一人。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是1950年实行高考后几年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份“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该文件称,1954年之后,学生负担过重,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学校负担比小城市和农村的学校重,中学比小学重,高年级比低年级重。一些高年级学校一周课时比规定实践超出5-10小时,多的高达24小时。奇怪的是,这个特点几十年没动摇,现在仍然是这样,而且相似的减负文件发了很多份,这是不是高考的问题?是不是中国教育的问题?我们办公楼都叫写字楼了,开会都叫论坛了,办公都无纸化了,这个老掉牙的问题现在还是老掉牙。

  1955年有学生文科作文没考好,就游览万寿山,喝酒解闷,把笔记本和书本都斯掉了,个别人想“跳楼自杀”。四川一个家长,给学生放着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锅,指着这些东西对学生说,考取学校就穿新衣服上学去,考不取学校就拿着棍子和破锅去讨饭。

  1964年,北京铁路二中校长给中央办公厅写信,提出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1965年7月3日,毛泽东亲自批示:刘、邓、彭阅后,请尚昆办。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教授又甚不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毛泽东这段批示极其重要。尤其是“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成了后来取消高考的政治口号和最高指示。并直接导致1966年发出三份减负文件,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66年4月6日至4月16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一共36个单位41人参加,我个人认为,这是空前绝后的高考控诉会,是取消高考的预热动作。虽然这个会议别有用心,弥足珍贵的是对高考问题的揭露,全点到死穴上了。这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改观。

  高考把学生当作敌人,公开袭击,定期袭击。高考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不是引导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高考按平均分数录取,要学生门门功课都好。高考超出中学课程范围,高考出难题,学生家长抱怨。学生紧张,高考每年总有人晕倒,把学生考焦了。家长紧张。老师紧张,全国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试,如临大敌,气氛紧张。高考三天决定命运,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么多志愿,只从高校出发,不考虑考生的实际情 1 2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