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塞下曲其二拟出小标题?

如题所述

唐•卢纶《塞下曲•其二》,根据诗意可拟写小标题:边塞猛将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是唐代卢纶创作的诗。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原文如下: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唐 ·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1、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2、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3、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4、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5()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6、石棱:石头的边角。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作品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

次句“林暗草惊风”,着一“”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是“”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最后两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创作背景


卢纶早年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谋的官职。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这组边塞诗。
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北魏济州刺史、光禄大夫卢尚之的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诗词作品有《逢病军人》、《塞下曲六首》、《晚次鄂州》、《送李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