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理化性质

如题所述

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蒸汽压 506.62kPa(4.7℃);熔点 -77.7℃;沸点-33.5℃;溶解性:极易溶于水,相对密度(水=1)0.82(-79℃);相对密度(空气=1)0.6;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 6(有毒气体);主要用途:用作致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化学性质

(1)跟水反应
  氨在水中的反应可表示为:NH3+H2O=NH3·H2O
  一水合氨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氨和水
  氨水中存在三分子、三离子、三平衡
  分子:NH3、NH3·H2O、H2O;
  离子:NH4+、OH-、H+;
  三平衡:NH3+H2O NH3·H2O NH4++OH-
  H2O H++OH-
  氨水在中学化学实验中三应用
  ①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检验HCl等气体的存在
  ②实验室用它与铝盐溶液反应制氢氧化铝
  ③配制银氨溶液检验有机物分子中醛基的存在。
(2)跟酸反应
  NH3+H2SO4===NH4HSO4
  NH3+HCl===NH4Cl
  3NH3+H3PO4===(NH4)3PO4
  NH3+CO2+H2O===NH4HCO3
  (反应实质是氨分子中氮原子的孤对电子跟溶液里具有空轨道的氢离子通过配位键而结合成离子晶体。若在水溶液中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8NH3+3Cl2===N2+6NH4Cl
  (黄绿色褪去,产生白烟)
  反应实质:2NH3+3Cl2===N2+6HCl
  NH3+HCl===NH4Cl
  总反应式:8NH3+3Cl2===N2+6NH4Cl
(3)在纯氧中燃烧
  4NH3+3O2==点燃==2N2+6H2O
(4)与碳的反应
  NH3+C=加热=HCN+H2↑(剧毒氰化氢)
(5)液氨的自偶电离
  液氨的自偶电离为:
  2NH3==(可逆)NH2- + NH4+ K=1.9×10^-30(223K)
(6)取代反应(氨解反应)
  取代反应的一种形式是氨分子中的氢被其他原子或基团所取代,生成一系列氨的衍生物。另一种形式是氨以它的氨基或亚氨基取代其他化合物中的原子或基团,例如;
  COCl2+4NH3==CO(NH2)2+2NH4Cl
  HgCl2+2NH3==Hg(NH2)Cl+NH4Cl
  这种反应与水解反应相类似,实际上是氨参与的复分解反应,故称为氨解反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30
物理性质:相对分子质量 17.031
氨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081g/L
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度1:700
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熔点 -77.7℃; 沸点-33.5℃;溶解性:极易溶于水,相对密度(水=1 )0.82(-79℃); 相对密度(空气=1)0.6;

化学性质:
(1)跟水反应
氨在水中的反应可表示为:NH3+H2O=NH3·H2O
一水合氨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氨和水
氨水中存在三分子、三离子、三平衡
分子:NH3、NH3·H2O、H2O;
离子:NH4+、OH-、H+;
三平衡:NH3+H2O NH3·H2O NH4++OH-
H2O H++OH
(2)跟酸反应
NH3+H2SO4===NH4HSO4
NH3+HCl===NH4Cl
3NH3+H3PO4===(NH4)3PO4
NH3+CO2+H2O===NH4HCO3
3)在纯氧中燃烧
4NH3+3O2==点燃==2N2+6H2O
·(4)与碳的反应
NH3+C=加热=HCN+H2↑(剧毒氰化氢

(5)工业上制氨气
高温高压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可逆反应)
催化剂
△rHθ =-92.4kJ/mol

(6). 实验室制备
实验室,氨常用铵盐与碱作用或利用氮化物易水解的特性制备:
2NH4Cl(固态) + Ca(OH)2(固态)===2NH3↑+ CaCl2 + 2H2O
Li3N + 3H2O === 3LiOH + NH3↑

)不能用NH4NO3跟Ca(OH)2反应制氨气
 硝酸铵受撞击、加热易爆炸,且产物与温度有关,可能产生NH3、N2、N2O、NO
(2)实验室制NH3不能用NaOH、KOH代替Ca(OH)2
 因为NaOH、KOH是强碱,具有吸湿性(潮解)易结块,不易与铵盐混合充分接触反应。又KOH、NaOH具有强腐蚀性在加热情况下,对玻璃仪器有腐蚀作用,所以不用NaOH、KOH代替Ca(OH)2制NH3。
(3)用试管收集氨气为什么要堵棉花
 因为NH3分子微粒直径小,易与空气发生对流,堵棉花目的是防止NH3与空气对流,确保收集纯净。
(4)实验室制NH3除水蒸气为什么用碱石灰,而不采用浓H2SO4和固体CaCl2
 因为浓H2SO4与NH3反应生成(NH4)2SO4
NH3与CaCl2反应能生成CaCl2·8NH3(八氨合氯化钙)
CaCl2+8NH3==CaCl2·8NH3
第2个回答  2011-05-30
这个太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