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经》中「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如题所述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原文翻译:君王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出自:这句话是《道德经》的第五章内容,原文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引申含义:原文是延续老子的“清静无为”的“大道”,是要放在整个老庄道家学说的大框架下来理解的,引申到做人做学问,是指不要被纷扰的各种浅层次的“人生经验”或“学说”迷惑了双眼,而是要从根本上形成并坚守自然的真理,这里可以用佛学中的“见知障”来形容。

结合现实的理解:以当今互联网社会来说,海量的资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涉世未深的学子往往以浮光掠影的态度去吸收这些资讯,并为此而自豪,进而追求更多地去获得这些所谓的“知识”,却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和人生真谛,而正确的途径是要通过有体系的学习,名师指引,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这些咨询自觉地进行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18
有些见识听多了,会加速走到穷途末路,不如保持内心的清净。

此句出自《老子·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就越大。有些见识听多了,会加速走到穷途末路,不如保持内心的清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