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那是朱瞻基继位还是朱高洵?

如题所述

首先纠正一点,题中所说的“朱高洵”应为朱高煦。其次呢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朱棣,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四子,依靠所谓的“靖难战争”推翻了原本的合法皇帝、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朱高炽是朱棣长子,靖难后册为皇太子,长年监国。朱瞻基是朱高炽长子,册为皇太孙。朱高煦是朱棣次子,封汉王。如果按照题主的先决条件,皇太子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的话,笔者认为继位的只可能是朱瞻基,而非朱高煦。

朱瞻基与汉王剧照身体不好的朱高炽实际上朱允炆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朱元璋只注重儿子而忽视孙子教育的结果。对于朱元璋这个政治强人来说,可能压根就没想过长子朱标会死在自己前面。因此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突然去世,不但打乱了朱元璋的迁都计划,也影响了整个明王朝历史的发展。为了让年纪轻、毫无政治经验的孙子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下狠手清除了以蓝玉、冯胜和傅友德为首的开国武勋集团。

这样做虽然消除了武人干政的危险,却也让皇太孙陷入文人集团的包围,最终以文抑武的政策遭到了包括亲王和武勋在内的集体反弹。朱棣靖难成功之后登基称帝,当时他的年纪是43岁。长子朱高炽25岁,次子朱高煦23岁,长孙朱瞻基只有4岁。朱棣的老爹朱元璋虽然活了71岁,但他大哥朱标38去世,二哥朱樉和三哥朱棡也只活了40岁和41岁,所以此时朱棣虽然刚做了皇帝,笔者估计他一定会提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朱棣剧照就在登基前一个月的浦子口一战中,朱棣被朝廷大将盛庸险些逼入绝境,幸苦次子朱高煦解围。当时大难不死的朱棣拍着儿子来了这么一句:“勉之!世子多疾。”可以说这一句话害了朱高煦一生。兵至浦子口,盛庸诸将逆战,败之。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从朱棣的话可以知道,朱高炽的身子骨确实不太好,大概率是肥胖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明史朱高煦传》就提到:“仁宗(即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因此朱棣也是犹豫了近两年,才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册朱高炽为皇太子,朱高煦为汉王。而在这段时间内的夺嫡之争,一定是异常的惨烈。太子活着立太孙但是朱高炽虽然身不好,却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当时朱棣的三个儿子都在南京作为人质。可以说正是朱瞻基的出生,给了朱棣继续拼搏的勇气。不然即使他起兵造反,朝廷把他三个儿子一咔嚓,这皇位传给谁去?因此朱棣在南京登基后,第一件事想得不是让留守北平的长子朱高炽来南京,而是派人把长孙朱瞻基给接了过来。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四月,9岁的朱瞻基正式出阁就学,而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到了永乐六年年底,朱棣将蹇义、金忠这两位朝廷重臣,以及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等太子东宫班底全部派去辅导皇长孙。

事实上已经确立了朱瞻基作为第三代领导人的地位。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巡视北京,特意将朱瞻基带在身边一同历练。次年朱棣第一次北征漠北,12岁的朱瞻基奉命留守北京。庚子,户部尚书夏原吉等进所议留守北京事宜:一每日,皇长孙于奉天门左视事,侍卫如常仪。诸司有事,具启施行。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行在所。—《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一》

朱瞻基剧照那么作为北京留守的朱瞻基权力有多大呢?当时文官六品以下及考满起复例应升降复职等常规官员任命,朱瞻基不需通知朱棣和朱高炽,即可自行决定。同样武官之中“例应袭替优给升降者”,也可由皇长孙决定。这一次的留守任务,朱瞻基完成地非常出色,于是朱棣在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11月10日正式册其为皇太孙,而且皇太孙冕服和皇太子相同。礼部又请冕服、玉圭之制。上曰:“冕服如皇太子,玉圭如亲王。”—《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北伐,皇太孙朱瞻基扈从。这一次明军三月出征,直到七月底才返回北京。祖孙俩这一次朝夕相处长达五个月之久,朱棣也一定将自己毕生的军事经验对孙子倾囊相授。随即又在次年设立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作为皇太孙亲军。这支部队拥有五名指挥使、十名指挥同知、二十名指挥佥事,是普通卫所的五倍。

不但如此,这些随侍皇太孙的“幼军”,都是各地卫所的幼官,将来都要回去掌管各自卫所的。换句话说,朱棣已经为朱瞻基在军中铺下了一层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结语:汉王朱高煦在永乐十五年的时候便已彻底失去朱棣的信任,并被打发到山东乐安州就藩,身边更是只有一护卫官兵。

从正规途径,即使朱高炽死在朱棣之前,朱瞻基仍然是皇太孙。朱棣死后,朱瞻基以皇太孙是身份登基,名正言顺。如果出现极端情况,朱高炽先死,随即朱棣也突然去世,那么在军中根基深厚的朱瞻基也丝毫不惧他那早已不再典兵的二叔朱高煦。事实上汉王在宣德元年的那次失败的造反,已经证明了朱瞻基的手腕远比他二叔厉害得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