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风格是什么?

如题所述

诗风

苏轼工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现存约二千七百多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也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元丰四年暮春三月,东坡写下〈黄州寒食诗帖〉。此帖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沉郁苍劲,低回长叹,极富感染力。其书法不拘小节,字形章法布局俱佳,颇有右军遗意,唯用笔失之草率,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二十世纪末更被誉为〈兰亭序〉、〈祭侄帖〉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在此帖后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鲁直亦瞠乎其后矣。”

白称诗仙,古体绝伦;杜诗律圣,拓宇七言;东坡晚出,各体皆能,无题不作,比配诗神。

词风

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传诵甚广。

苏轼扩大词的内容,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苏轼提高词的意境,扩大和开拓词境,提高格调,豪放词以外,也有清旷飘逸、空灵隽永、以至缠绵妩媚之作。

苏轼词风豪放(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将词“诗化”,笔力雄健,个性鲜明,展现出作者旷达、爽朗的个性,多豪情壮语,意气昂扬,感情奔放,想像丰富奇特。

体裁和音律上,苏轼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的生命。苏词作品往往有序,阐明词的内容,或作词的原委、时间、地点,事实分明。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的词风被归类在“豪放派”,所以与周敦颐的“格律派”大相径庭。南宋时知名的词人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词人,后世将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扩展资料:

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书风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不拘小节,率意为之,二十世纪末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等。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画风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存世画迹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6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豪情奔放。苏轼的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三)拓展了词境,涌入了生活波涛
内容广泛。苏轼的词题材众多,凡诗文所能写的内容均可入词。如:《浣溪沙》五首,他第一次把农事写入词里。其三“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捋春捣, 欠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其四“簌簌衣中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及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其四、其五两首词展示了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画面,读来清新可爱。苏轼以前,还没有文人采用过这类题材,苏轼能把他的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词境方面的拓展。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世界,词在他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提高,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1     在形式上,无论是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还是语言、音律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他开创了直抒胸臆甚至纯以议论写怀的抒情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以宏大场面烘托非凡人物,用日常小景寄情寓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人生思考,寄托美好愿望。

2     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

3     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将传统的表现女性细腻温柔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如《江神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等刻画了一位英雄形象)与苏诗一样,苏词也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定风波》回首将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展现其乐观旷达的情怀和超然物外的境界)

4     在风格上,于柔媚婉约之外,另创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这在两宋词史上是一次重大转变,为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开了先路。《江神子?密州出猎》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此词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念奴娇?赤壁怀古》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同时借此讴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7
苏轼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第3个回答  2019-02-27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