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队队员穆爱仁:抗战时无私援助中国,战后带着家人来定居。后来呢?

如题所述

"飞虎队"是不是听上去很酷?上个世纪的飞虎队,在国人眼里。是英雄的化身。他们来自异国他乡,远赴重洋支援中国,在中国战场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中美合作的代表,是中美精诚合作的化身。

那么飞虎队是如何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呢?他们是如何成为中美友谊的象征呢?

1945年敌人签署投降书,战争取得全面胜利。战争期间的敌人格外嚣张,他们倨傲自大,时常在国际战局挑衅,引起了诸多国家的不满,其中就包括美国。

当时敌人最重要的战场在我国,恰逢中美合作进行的如火如荼,飞虎队“理所应当”地出现在了战场上。在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人,可以说,是她一手促成了飞虎队支援中国。她就是我国的空军之母——宋美龄。

战争中的敌人,已经杀红了眼,开始毫无差别地攻击民众,手段残忍地令人发指。西方国家担忧刺激这样的敌人,选择了明哲保身 。他们拒绝向中国出售先进的战机。不对等的配备,让很多飞行员只能驾驶格外老旧的飞机上战场,一时之间,我国空军力量损失惨重。

远渡重洋的飞虎队

面对这样的困境,宋美龄联系了尚在美国的陈纳德,请他来中支援。陈纳德开始对志愿队员开始训练,1941年,蒋先生宣布成立中国空军美国支援大队。鲨鱼头形战机机飞上了中国的领空,不过由于我国人民大多没有见过鲨鱼,因为飞虎队徽以及战机外形,他们给了这支远道而来的客人"飞虎队"的绰号。

中国人民的热情让很多飞虎队的队员都深受感动,他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中国人民很尊重这批金发碧眼的志愿者,他们总是把最好的食物留给队员们,直言他们更需要营养。

在陈纳德招募的志愿军里,有很多人最终都选择留在了中国。众所周知的是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娶了我国一名优秀女记者,成为了中国女婿。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位对中国文化爱得深沉的志愿者,也留在了中国。

志愿报名的中华文化爱好者

他直言中国就是他的家,他的后裔如今是央视著名的主持人。他就是当年主动报名飞虎队的队员——穆爱仁。穆爱仁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甚至于他曾留学日本。他为何主动报名飞虎队志愿保卫中国?他又为何选择留在中国度过晚年?

仁在中国是个很重要的字,他象征着中国文化里最美那部分,而穆爱仁给自己取名爱仁,说明他对中华文化足够了解。穆爱仁从小就喜欢中华文化,在他眼里的中国,是神秘诱人的。1940年,他有了在日学习的机会。

可是日本离他梦寐以求的中国,太近了,近到他坐船就能到。几经周折,他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恰逢中国战火纷飞,穆爱仁看到厚重的中国大地被摧残的不成样子,看到勤劳淳朴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眼神,他开始厌恶敌人摧毁了他理想中的国度。

但他作为一名学生,一个过客,他什么也做不了。返回美国的他,正巧赶上飞虎队的飞行员志愿者招募,他想起那片温暖的土地,毫不犹豫地收拾行囊,跟着队伍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他爱的东西。

严厉的空军教官

再次来到中国的穆爱仁,对这里很是熟悉。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能和当地空军学校的学生们,做简单的交流。于是他主动担负起,对这群学子们飞行技术的教导。他本身热爱中华文化,加上爽朗爱笑,很快就和中国空军战士打成一片,他的中文,也越说越好。

不过在教学中的穆爱仁是严苛的,他深知飞行员培养不易,个个都是国家的宝藏。当时很多飞行员,都是出来读书的家中独子。他们凭着一腔热血报效祖国,家里还有家人在等着他们回家。穆爱仁严苛的训练,是为了让他们在战场上,多一分生机,多一分希望。

飞行学院的学子们开始不理解,觉得这个金发碧眼的教官是个双面人,在训练中一点也不讲情理。后来一名学子因为飞机故障,不幸在战场去世,穆爱仁发了好大的火。深夜里,有学子说,他们看到了人高马大的穆爱仁,在训练场哭的像个孩子。

大家这才理解了穆爱仁的苦心,哪怕训练量日渐增大,学子们也没有在质疑过这个在训练场凶巴巴,在校外却大大咧咧,平易近人的教官。

对于穆爱仁一众飞虎队员的离去,中国民众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舍。

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

据穆爱仁回忆,抗战时期由于语言不通,很多飞虎队员在战场上会携带"援华助战条幅。"

一旦作战时,飞机被敌人击落,飞行员会紧急跳伞。而这些飞行员很大程度,会被当地百姓救起。他们给飞虎队员疗伤,拿出最珍贵的食材招待他们,并在痊愈后,把他们送回当地政府或者飞虎队训练场。

通常飞行员跳机后,是会有敌人前来搜捕的。他们带着刀枪,闯进平民百姓家中搜查,逼问百姓飞虎队员的下落。百姓们为了保住培养不易的飞行员,大多会成为敌人发泄怒火的对象,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是这样无条件的相互保护,让并肩作战多年的的飞虎队,和中国的军民缔结了深厚的情感。

定居中国

回到美国的穆爱仁通过努力,终于再次回到中国。和前两次不同的是,他这次带上了自己的老婆。没错,这个对中华文化爱得深沉的美国大汉,说服了自己的家人,定居中国。

对于他的决定,中国人民表示很支持,当地政府甚至给他们介绍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福建协和大学任教。你会疑惑,战争已经结束,他在学校教什么?不要忘了,穆爱仁经过这么多年在中国生存的经历,他的中文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开始了在学校的任教生涯,每天沉浸在中华文化氛围浓厚的图书馆,他的生活,满足又充实。不久后,他家里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他的儿子穆彼得出生了。好景不长,本来幸福一家三口,在儿子一岁的时候,因为工作调动被迫返回美国。穆爱仁后期表示,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让儿子在中国长大。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所幸长大后的穆彼得还是回到了中国,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定居在历史文化悠久的南京。他的两个女儿,应父亲的要求,分别取名穆爱中、穆爱华,合起来就有爱中华的意味在。

姊妹俩可以说是地地道道地在中国长大。他们金发碧眼,却和所有中国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在学校里念书,浸润在中华文化的滋养里。

值得一提的是姐妹俩偶然参与了一个艺术团的选拔,在这次选拔中,她们意外接触了曲艺表演,从而走上了学习表演的道路。

妹妹爱华长大后依旧从事着表演学习,并成功成为了一名主持人,现在在人才济济的央视任职。姐姐爱中虽然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但两姐妹如今都在中国生活。

现如今的社会,有一部分人被我们戏称为"香蕉人。"他们虽然有中华儿女的黄皮肤,却有着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不爱中国的豆浆油条,爱极了咖啡面包。而爱中和爱华却恰恰相反,她们虽然有白人的外貌,骨子里却像极了中国人。

姐妹俩都很喜欢中国的食物,尤其爱茶。她们基本上每天都要喝上一杯。闲暇之余,她们总会到北京的各个茶馆,品尝不同的茶水,遇到味道好的,她们会挑上一些,给父亲和爷爷带回去,全家一同品味。

不过两人最像中国人的部分,还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上。

爱华在1995年登上了央视的舞台。提到这个,爱华兴奋极了。她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在中国最热闹、最盛大的节目上被人记住,这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

那一天,全家都挤在电视前看爱华的表演,爷爷穆爱仁,甚至一度老泪纵横。他的后代,喜爱并扎根中国,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被问及如何看待孙女说出,中国就是我的家这种言论,这个年迈的老人骄傲的回应:这才是我的好孩子!

被迫回美治疗,抱憾终身

时间来到2005年,穆爱仁心脏病突发,吓坏了家人。虽然大家明白穆爱仁不想离开中国,但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把他送回了美国接受治疗。

穆爱仁就这样离开了他奉献半辈子的中国。待到在美国的病床上清醒过来后,他理解儿女的苦心,没有说出想回中国的话。但是他经常在病床上看中国的绘本,嘴里念叨着武夷山的风景如画。

最终,穆爱仁在美国的医院病逝。临终前的他,老泪纵横,他终究没有埋在中国的土地一下,继续守护这一方土地。

不过,他的后代都听从他的教导,在华夏大地上继续发光发热。不论是穆彼得还是他的两个女儿,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他们本就热爱这片土地,加上穆爱仁的嘱咐,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超出我们想象。

穆彼得一家,如今依旧生活在中国。他们一家总会在平时做一些公益活动。他们会给福利院孩子送去一些绘本,会给山区的小朋友买御寒的衣服。闲暇之余,他们也会走进山区,志愿当一名教师,去给那些从没见过外面世界孩子讲故事。穆爱仁的行为,渗透在家风里,深刻影响着这个远道而来的家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吸引着众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孔子学院如今,也在世界地图上遍地开花。我国的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他们喜爱并决定留在这个美轮美奂的国度。我们欢迎真心喜爱中华文化的每一个人,但面对侵略者,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战争之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是共识。在这个共识下,中华民族将无坚不摧,蓬勃壮大。

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它告诉我们:不做柔弱的菟丝草,要做有锋芒的野玫瑰,在野草间兀自飘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后来因为做了很多贡献,国家给他们家分配了一套房子,而他也表示自己的后代也要为国家做贡献。
第2个回答  2021-03-14
后来穆彼得的家人都定居在了中国,他们家平时总是做一些公益活动,会送一些绘本给福利院的孩子,也会给山区的孩子买保暖的衣服。闲暇时,他们还会去山里当老师,给从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讲故事。穆彼得的行为渗透了家族风格,对这个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个回答  2021-03-14
后来他在中国开了很多的照相馆,为当时的人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事业有成,生活也很幸福。
第4个回答  2021-03-14
后来这名男子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并且国家对这名男子也给出了很大的帮扶,希望这位个人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