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和国功劳赫赫的袁隆平先生,为何三番五次的落选科学院院士?

如题所述

袁隆平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名 西北农林学院)。在农作物水稻栽培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他早已经没有太大争议地当选工程院院士。他同时还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虽然所从事的领域非常“实用”,水稻栽培、作物产量的增长,能够增加人类粮食供给,有望解决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饥饿、营养不良问题。

但他本人并不会投入时间写论文、投稿、在知名期刊上发表署名文章。

所以,他的成绩(尤其在作物培育上的思想、理论层面的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另外,粮食问题虽然重要,但它大多时候跟各类学科前沿理论的确沾不上边;

它的重要,更大程度上属于“政治上的重要”——比如对于那些耕地少、农作物产量少的地区,就能通过种植袁隆平团队栽培出的作物品种,获得更高产量,进而解决该地区的粮食供给问题。它能帮助一大帮人摆脱饥饿,进而也就能帮助这些原本可能因为饥饿不复存在的生命,展开人生无限种可能;是在这个层面上的价值。

而且,虽然袁隆平团队培育出的水稻性状优良,但全世界真正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少之又少、屈指可数。因为没有哪个地区,愿意把自己的粮食种子,交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团队来培育,毕竟这可是一件年复一年(还关乎“本年度粮食种植面积这样的商业秘密”)的“生意”。

再者,按照科学院院士的评定流程,也需要本人提出申请(或其他院士推荐),之后投票表决。可以猜测,作为了解其中缘由的袁隆平院士(工程院院士),应该不会提出这样的申请,从而也就更无缘科学院院士这样的头衔了。

我们但愿,袁院士(工程院院士)团队的“禾下乘凉”的梦想,能够早一天实现!不管有没有何种头衔(那他还得不到科技部长、总理、主席这样的头衔呢),这项事业的价值不管怎么赞叹都不过分——在2020年12月30日,他正巧跟钟南山(科学院院士,如上图)同台,说明两个头衔其实不分伯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