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会和弟弟周作人反目?起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鲁迅为什么会和弟弟周作人反目?起因竟是因为鲁迅偷窥弟媳沐浴!

“二周失和”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在失和之前,鲁迅与兄弟周作人相处和睦,思想接近,同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并且两人还曾约定,一家人永远在一起,共同孝敬年轻就守寡的母亲。然而,这一对兄弟却于1923年7月失和,再也没有来往。鲁迅兄弟反目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对于此事,目前大体上有三种看法。

一是鲁迅偷窥弟媳羽太信子沐浴,造成兄弟反目。

1927年7月17日周作人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午池上来诊。”周作人后来还承认,这篇日记中还有一段涉及到鲁迅的话,但被他剪掉了。日记中提到的这位池上就是经常来给信子看病的日本医生,信子有癔病,每当受到刺激或者心情不好,总要发作,有时甚至会昏厥。由此可见,羽太信子在17日以前受过刺激。




第二天,也就是7月18日,周作人给鲁迅写了一封短信,文字不多,全文抄录于下:

鲁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从周作人信中的语气,比如称哥哥为“鲁迅先生”,“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自重”等,再结合日本医生来给信子看病,研究者认为极有可能是鲁迅在后院干了不合适的事情,引起周作人夫妇反感,但对于究竟是什么事情,兄弟二人均没有透露一字。由此可见这是一件非常隐私的事,两人都不好张口,所以有学者由此断定鲁迅骚扰了弟媳羽太信子。

多年以后,鲁迅之子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重提此事,他认为按照日本习俗,家庭成员沐浴别人都不回避,就是鲁迅偶然遇见弟媳洗澡,也值不得大惊小怪。周海婴的本意可能是想替父亲洗清此事,但隐隐约约总让人感觉他承认了“偷窥”一事。




二是经济问题,造成兄弟失和。

这是第二种观点,当时鲁迅和周作人的收入都归羽太信子支配,因为鲁迅母亲和妻子都不管家,所以由周作人妻子信子管理家庭日常开支。鲁迅在教育部任职,空余时间在大学兼职教书,还有稿费;周作人是大学教授,稿酬也不低,所以兄弟的收入很高,在当时的北京属于高收入阶层。

按理说周家兄弟这个收入不会缺钱花,但信子花费很多,并且没有计划,大手大脚,还要寄钱接济日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如此一来钱就不够花了,据鲁迅日记记载,每当家里有大项开支,他都要出去借贷,比如1921年周作人患病住院后到香山疗养,鲁迅就借了700大洋。这样鲁迅经济负担就比较重了,难免向信子说要节俭之类的话,信子对此一定反感,于是向周作人吹枕边风,造成兄弟失和。这是另一种说法。




三是羽太信子要独霸八道湾,不允许其他人在此居住。

持这种说法的主要是周海婴,他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说:“她的真正目标是八道湾里只能容留她自己一家人。就这样,在建人叔叔被赶走10个月后,她向父亲下手了。”周海婴在书中透露,羽太信子一定向周作人说了什么,而周作人又一向耳根软,所以就和哥哥绝交了。

失和后的周家兄弟再也没有弥合他们的裂痕,鲁迅去世后,周作人、周建人作为家属都是治丧委员会的成员,但周作人没有到场。他在鲁迅去世当天接受《大晚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至于他身后的一切事,就由舍弟建人就近办理了,本来家嫂是要去的,可是因为家母还需要陪伴,暂时恐怕也不能成行。舍间什么时候替他开吊,要等舍弟建人来信以后才能决定的。”




1949年后,鲁迅成为新政府推崇的新文化旗手,而周作人则灰头土脸地生活在北京,靠出版社预支的稿酬度日。即使如此,周作人还是在《知堂回想录》中说,上海那高高在上的鲁迅铜像非常可笑。其实,周作人说的并不是铜像多么高大,而是不要神话鲁迅——他知道,鲁迅也是普通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