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中作者怎样描写琵琶女高超弹技的

如题所述

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展现琵琶女弹琴技艺的高超。

1、正面描写:《琵琶行 》——唐代:白居易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译文: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窃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似银瓶炸裂,水浆奔迸;又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一曲终了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2、侧面描写: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译文: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译文: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扩展资料

1、《琵琶行 》创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为七言古诗。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2、《琵琶行 》鉴赏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07
  《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高超弹技的,采用了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第一次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正面描写技艺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琴技)
  第三次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
  在这里作者用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第一次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正面描写技艺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琴技)
第三次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
在这里作者用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其实在古代
诗歌
鉴赏的表达技巧中,包括多种描写技巧,今天我们针对高考,一起来学习几种主要的描写技巧。
满意我的回答别忘了标记一个好评哦~~~O(∩_∩)O谢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24
侧面与正面相结合。侧面:主人忘归客不发。
正面:1动作描写: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声特点:低沉,抑郁。
2心理描写: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声特点:低沉,抑郁。
3:运用比喻,慕声的手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声特点:欢快,明朗。
第4个回答  2015-12-01
音、声、容、色、气、思、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