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在人类史上的地位(800--1000)左右

如题所述

只提供一些素材参考,不便批判见凉!
歌剧发展到今天是声乐和器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服饰、灯光、音响等的综合性艺术。
西洋歌剧
西洋歌剧起源于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有合唱队伴唱朗诵甚至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和神迹。近代西洋歌剧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应运而生。巴洛克时期歌舞剧产生于16世纪末。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的《达佛涅》,在佛罗伦萨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在他的歌剧里,独唱、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一起为剧情服务。认为歌剧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且与歌词意义吻合。 
意大利
1637年威尼斯开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歌剧走出少数贵族的沙龙,受到广泛的市民阶层青睐。此后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此时期威尼斯歌剧场面奢华,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17世纪中期,那不勒斯学派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注重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咏叹调已固定采用反复三段体,在三段重复一段时歌唱者可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在重视人声的同时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歌剧启幕前的序曲,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 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 ”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封闭并拆毁了罗马最大的一家歌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并宣布此后在教皇领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
法国
开山鼻祖吕利原籍意大利后被贵族带到巴黎。他从宫廷乐手几年之内掌握了宫廷的歌剧上演权,成了法国音乐界的国王。他把意大利歌剧移植成为适应法国国情艺术形式,把当时法国宫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融入歌剧,把法语诗优雅独特的韵味在歌词里表达,布景服装十分奢华炫耀法国的富强。剧情大多对王权的崇尚和赞美,一切形式被打上法国贵族阶层的意识形态烙印,而非其他国家的市民色彩。直到18世纪宏大华丽的巴罗克风格歌剧才向简洁实用的罗可可风格转变,拉莫对传统的法国歌剧作出改革,使唱腔、歌词和配乐更好的为剧情服务。
德国 
17世纪三十年战争主要在德国国土上进行,德国人口锐减工商业凋敝国土四分五裂,使歌剧主要观众的市民阶层没有发展起来,小领主无力兴建歌剧院和上演大型的歌剧,诸侯常年住在意大利欣赏歌剧,歌剧在德国发展滞后。1627年许茨创作了第一部德语歌剧《达芙尼》,许茨两赴威尼斯曾师从蒙特威尔第。他的突出成就是把意大利单旋律作曲新风格带入德国音乐。音乐感情上富有德国特色成为德国巴罗克音乐的鼻祖。1687年汉堡成立了第一家上演德语歌剧的剧院。汉堡没有经受三十年战争的打击,加入了垄断波罗的海贸易的汉萨同盟,工商业很发达有广泛的市民基础,是当时德语歌剧的唯一乐土。但当时致力创作德语歌剧只有凯赛尔、库赛、玛特森等几位作曲家,加上德国人认为意大利为歌剧制造阉人歌手是残忍的,只好从意大利引进阉人,语言差异阻碍了德语歌剧的发展。1738年汉堡歌剧院被迫关闭,早期德语歌剧在与意大利歌剧的交锋中败下阵来。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在莫扎特的笔下德语歌剧才迎来了春天。
英国 
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动荡不安。清教徒为主要成分的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中占上风,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内战夺取了政权。清教徒信仰的加尔文派教义宣扬禁欲,力图避免一切尘世的快乐,音乐被看作是邪恶的、引诱人进入"危险的"愉悦的手段遭到禁止。歌剧传入英国不久,清教徒就上了台,他们封闭了一切歌剧院,废除了原来英国国教宗教仪式上的音乐。英格兰陷入一片沉寂之中。1658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带来音乐发展转机。17世纪后期英国音乐家普赛尔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代表作《戴伊和达朵》成为英国本土歌剧的佳作。1714年亨德尔定居英国,为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他的正歌剧《里纳尔多》等在英国大受欢迎。但18世纪二十年代末,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因为其沉闷的脚本、空洞的内容和雷同的剧情不能适应随着贸易和殖民发展起来的日益壮大的有产市民阶层的口味,逐渐失去了市场。这时一部针砭时弊的《乞丐的歌剧》在伦敦上演,它取材于日常生活,采用通俗幽默的对白和流行的曲调,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剧中对以亨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正歌剧作
了无情的讽刺,使意大利歌剧在英国受到了沉重打击,亨德尔经营的歌剧院最后因亏损而关闭。

中国歌剧
我国宋元以来形成的戏曲具有一定歌剧性质。通常说中国歌剧是指我国近现代出现的新的戏曲音乐类型,又被称为“新歌剧”。他既不同于传统戏剧部,又有别与西洋歌剧。中国的歌剧分为两个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歌剧前期发展
在第一个是探索阶段,从1919年至1944年。这个时期的歌剧或是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黎锦晖的儿童歌剧,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贡献。聂耳、冼星海等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第二个是奠基阶段,从1944年至1955年。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
第三个是深入探索阶段,从1956年至改革开放初。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一、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如:《红珊瑚》、《红霞》;二、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如:《洪湖赤卫队》、《江姐》;三、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如:《阿依古丽》等。
中国歌剧改革开放时期
由于社会转型,歌剧的意识形态功能逐渐让位于商业形态功能,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改变,歌剧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是向西洋形式纯艺术化趋势,即以大歌剧的形式把歌剧综合舞美服饰音乐愉悦美感在审美层次达到艺术化整合作为主的艺术目标。另一种是去歌剧化的音乐剧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商业化运作形式作为参照系,以走文化产业追求票房价值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效果有待评判。
歌舞剧音乐剧与百老汇歌舞
歌剧在20世纪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低潮期,音乐剧应运而生,典型剧目有雨果的《悲惨世界》、讲述越南战争美国大兵和越南舞女的恋情《西贡小姐》、拟人化的美国社会影像《猫》、《剧院魅影》
百老汇歌舞在资本运作推动下,以观光旅游表演综合形式出现,百老汇剧院区有15家剧院,研究报告显示音乐剧产业是曼哈顿的支柱产业,中产阶级是音乐剧消费的主力。音乐剧产业带动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行业,曼哈顿地区60%的游客与到百老汇看戏有关。百老汇娱乐公司的成功运作,给投资人带来35%的高回报率。百老汇娱乐公司根据锁定的市场的消费能力、口味,以演艺娱乐项目跨国整合演艺团体、管理、导演、演员等人才,然后利用商业市场空间,从规模化运作中获得丰厚利润。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将演艺娱乐产品推介到世界市场,利用欧美演艺市场与亚洲演艺市场的差异,从事演出经纪业务,低成本承揽相对独立存在的演出市场、机构、作品和人才,研究潜在市场发现新需求策划演出。业务市场遍及中、港、澳、台、印度、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该公司曾经将《音乐之声》引入中国,现在该公司正在策划把《音乐之声》做成中文版推向中国。从单纯买版权,推介版权,发展到拥有自主版权卖版权了。公司事实上占有了演艺娱乐产业链成本最低、附加值最高的价值终端,也许这正是该公司迅速崛起的核心奥秘。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在演艺娱乐项目获取可观利润中,也同时向世界不知不觉输出美国价值观,这个同好来坞大片路线如出一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28
是的追问

会吗?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09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意大利歌剧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剧,直至格鲁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剧”,以对抗正歌剧的矫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纪歌剧巨匠,显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时先以正歌剧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语喜歌剧,风行各地,尤以《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女人皆如此》为人称颂。而莫氏倒数第二部歌剧《魔笛》(最后一部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语歌剧的指标性作品。
  19世纪初期是美声(bel canto)风格歌剧的高峰期,风行当时的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等人的歌剧,时至今日,依然常见于舞台。与此同时,贾科莫·梅耶贝尔的歌剧作品则成为了法式大歌剧(Grand Opera)的典范,并风行全法。
  19世纪中后叶则被誉为歌剧的“黄金时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国和意大利各领风骚。而黄金时期过后的20世纪初,西欧歌剧继续演变出不同风格,如意大利的写实主义(verismo)和法国的当代歌剧,和及后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个19世纪,在中东欧地区,尤其是俄罗斯和波希米亚,国民乐派的崛起造就了当地和西欧平行发展的歌剧作品。
  整个20世纪,现代风格元素常被尝试混入歌剧当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十二音阶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约翰·亚当斯的简约音乐。随著录音技术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为歌剧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随着20世纪科技的进步,歌剧也会在电台和电视上播放,也出现了为广播媒体而写的歌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