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对那个北方人说些什么

如题所述

南方人与北方人在的相貌、性格上都有差别,一般来说,南方人黝黑、瘦小,北方人高大、白皙;南方人细腻、多思、聪慧,北方人豪放、耿直、豁达……。细细想来,差别还是很多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差别?差别本身本来就有趣味,更有趣的,也许是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

形成这种差别的最大因素,当然是因为人种不同。但是,除此之外,也许地理、气候和历史的原因也是值得关注的。南方人与北方人处在不同的地理、气候和历史环境下,塑造了南方人与北方人不同的性格和体态。达尔文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也可以在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差异里找到某种答案。

在中国的地理上,一般来说,北方多是平原、戈壁,北方人总是置身于一望无际、一览无余的广阔天地里,这样的地理环境会让人感到简单而安全,北方人在这种比较简单和安全的地理环境下生活,他们不需要有太多的提防和防备,如地理的简单那样,北方人的思维也是简单而直白,所以就形成了豪放、耿直、豁达的性格特征;相对而言,南方却是多山,地形崎岖、丛林密布,地理环境变化多端,十里一个天、百步不同景,地理环境充满着复杂性和不安全性,南方的人们生活在这种复杂和不安全的周边环境中,就养成了南方人细腻、多思、聪慧的性格,甚至有时会演变为敏感、多心、多疑,他们总是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并判断对自己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气候也可能是造成南方人与北方人相貌差异的一个因素,如果注意观察,北方人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比南方人的要大一些,而相对于北方人,南方人的眼框内陷、额眉突起、眉毛乌黑,如果把南方人与北方人的这个差别,与南方、北方的气候差异相联系,也可以找到理由:南方比北方湿润、多雨、光照强,南方人眼框内陷、额眉突起、眉毛乌黑的特点,恰好可以对眼睛起到防晒、防雨的作用,而北方的干燥、少雨、光照少的气候,使北方人不需要具备眼睛防晒、防雨的的功能,所以北方人没有“眼框内陷、额眉突起、眉毛乌黑”的特点。

如果说从地理和气候的角度解释南方人与北方之间的差异,还显得有点牵强的话,那么用历史的眼光看南方人与北方人在性格、体型的差异,也许会有一些说服力。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北强南弱是一个基本规律,特例很少(甚至东强西弱或西强东弱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过,因为在同一地理纬度的历史上,东西之间是没有强弱差异的)。在历史上的冷兵器战争时代,形体高大的人,在战争中总是成为获胜的一方,而形体弱小的人,在战争中总是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在历史上的北方战争中,形体高大的胜利者总是占据北方,形体弱小的失败者只好向南方逃窜,躲藏到了南方的山地丛林中去,每次战争都是这样的规律,如此往复,北方是形体高大的胜利者的家园,南方则是形体弱小的失败者逃避的避风港。所以,北方的胜利者在性格上如猛虎一般“豪放、耿直、豁达”,南方的失败者的性格如兔子那样“细腻、多思、聪慧”,甚至表现出“敏感、多心、多疑”,也是理所当然的啦。尽管南方人是失败的逃亡者,但因为聪慧,足智多谋,在北方强悍的胜利者面前,南方人也能扬长避短,争取到了在南方生存的空间,并在一定的时期内与北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补充:
地理与气候的不同造就了南北方人的差异,在性格、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南方人更多一些自然性,北方人更多一些社会性;南方人精明,北方人憨厚;南方人狡狭,北方人豪爽;南方人小肚,北方人直肠
北方人爱打架,总之是不好的,可这不好之中,却也有那么一点长处来。南方人有恩怨,吵倒好了,有时候还不吵,于是一点点小积怨,慢慢成了大矛盾,待到非解决不可之日,恐怕已经伤害了双方很久很深了。北方人不同,只要不是动刀子,板凳抡起来,一个的头破了,鲜血流了出来,问题也随之解决了。到医院里包扎好了头,哥俩找一小饭馆,叫一瓶烈酒,一席话,从此成了挚友。
北方人最爱讲一个义气,什么事情,义气先放第一位,对错都在其次了。什么人得罪了我兄弟,我出头,哪怕其实兄弟你自己错了,也总把那人打趴下,给兄弟你认个错赔个礼解解气。这也是北方人文明程度不高的标志。南方人则总是要讲对错,服法纪,义气在他们眼里,显得分量轻了一些。
南方人头脑更加开放一点,可能缘于他们更为发达的市场意识,体制意识,他们讲竞争,讲操作,讲钱。

南方女人,安静淡恬、柔媚可人,闺秀型居多 她们清高冷傲,也慵懒缱绻,她们的确在熄灭某种热忱与激情

北方女人,则秉赋了奔放、热情、粗粝、爽朗的个性
北方女人是男人在筚路蓝缕中帮男人打江山的女人。
补充:
北人身材比南人高大。北人为什么高大?据说是吃面吃出来的。南人吃米。这是又一条应该和北人划分为两个民族的重要依据。西方人吃面,因而高大;同属一个种族的印度人吃米,相对就矮一些。南人与日本、东南亚一带吃米的民族相近,而北人则与西方欧美人相近。北人跑到国外,天天吃面包不会觉得有什么腻歪。南人就不行,非弄点米吃吃不可。以前北方供应大米有限,去那边工作的南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吃不惯。南人认为面只能拿来做点心,永远吃不饱。北人则认为吃大米既奢侈,也不顶饿,有"三十里糕,四十里面"之说。北方的糕是米糕,吃了跑三十里就没劲了;吃面才跑得远,要跑四十里才蔫。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北方饮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细。你要听到一个北人会做菜,那才奇怪,就跟听到一个南人吃得随随便便一样。南人一吃得随随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边占了绝大部份,流派纷呈,只给北边剩下京菜、鲁菜两个系,严格说来,还是为了保留北人的粗犷风格才给划出来的,根本不能与川菜、湘菜、粤菜、淮扬菜相匹敌。南人到北方开餐馆,是丰富和弘扬民族的食文化;北人到南方开餐馆,不过是让鲜活玩艺儿吃腻了的乡亲们别忘了家常口味,有点象开忆苦餐。
北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南人喜欢吃青叶子菜,几天不吃就拉不出屎;北人无所谓,光吃肉也能拉屎。北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人喜欢吃馄饨。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人喜欢吃葱,北人喜欢吃蒜;南人吃泡菜,北人吃咸菜;南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人是干辣、酸辣。北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夹",叫"塞"。南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吃各种各样的茶,北人只喝花茶就够了,觉得花茶既香且浓,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人专门放进去骗北人的。北人不懂欣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龙井、碧螺春,以为太淡,要细抿慢嚼才似乎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
北人吃得简单,与地域物产有直接关系。北方崇尚简朴,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看了会浑身燥热,还老去闻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人喜欢毛皮,耐寒。南人不喜欢,灰扑扑的见了就打喷嚏,容易生虫。南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北人洗澡叫搓泥,要积出泥一样的肥垢来了才去搓一次。南人洗澡叫冲凉,一冒汗就去冲。南人睡床,北人睡炕。北人来客都往炕上请,客人留宿与主人一大家子济济一炕。南方不兴这样睡觉,睡不踏实。最后南床统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现在北人来客,也不是动不动就请人家上床。
北方唱戏热闹喧天,有些剧种干脆是"吼"出来的,如秦腔。南方唱戏抑扬顿挫、一唱三叹,许多剧种近似于民间小调,如黄梅戏、花鼓戏。北剧讲究真功夫,适合演帝王将相,演历史剧。南剧玩弄小情调,更适合才子佳人,民间传奇。北剧艺术的代表是京剧,特点是男人扮女人。南剧艺术的代表是越剧,特点是女人扮男人。北方的女人唱京韵大鼓,也能唱出一股英雄豪气。南方的男人唱评弹,居然咿咿呀呀嗲嗲的仿佛是小鸟依人。所谓北人比南人更具男子气,除了吃出来,还有很大一部份程度是唱出来的。北人唱歌是燕赵悲歌,苍凉、悲壮、激越、凝重、悠远,南人唱歌是轻快、玲珑、婉转、亲切、凄恻。中国 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绪份量唱南戏或北戏,唱南歌或北歌,哼南调或北调。
乐器也分南北。北人吹唢呐,唢呐是在天上跑的,吹的时候头往上扬,扭脖耸肩,直抒胸臆,造成把曲调送上去的动势。所以唢呐声可以跨过黄河,飞越崇山,黄土地黑土地的,有辐射力穿透力。南人吹箫,箫是游走的,吹的时候要静如处子,低头眯眼,缓吐长音,隐隐约约,如倾如诉,似有似无,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有一种底韵。南人不适合吹唢呐,住得密,一吹难免噪邻聒舍,反显得轻薄、浮躁。北人也不适合吹箫,北人吹箫干脆没声,别人以为你跟他一样是沉默的大多数。北人拉板胡,一来可以就地取材,二来也跟唢呐一样,音色明亮。南人拉二胡,二胡在制材上取南北之所长:南方的蛇皮、竹子,北方的马尾、松香。因而表现力比板胡要丰富,也流行得多,既可以拉《良霄》、《病中吟》、《二泉映月》、《江河水》、《空山鸟语》这样典型的江南名曲,也可以拉一拉《赛马》。
外国人只知中国功夫,多半弄不清这功夫还分北派与南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这也是地域不同造成的。北方广袤,腿脚施展得开,可以飞腾起来打人,这样比较畅快抒情。南方环境狭窄,小路小径小树林小走道小巷子小里弄的,只好将侧重点放在拳头上,以便近身搏击。南拳北腿谁厉害?这个难说,历史也没有给出一个结论。关键在于你练到什么程度。不过我想,能集南北二派之长的拳家比只通一种门派的武士胜算要大得多。李小龙就是一例,他是美国长大的南人,善用南拳,但腿技亦极佳,拳脚交加,融会贯通,都服了他。泰拳的厉害我们也听到过,其特点也是拳腿并用。泰国那地方大概更挤,到处是庙宇,挨不得碰不得,就把南拳折缩成肘,把北腿折缩成膝。短兵器虽不如长兵器那么张扬、潇洒,却更加凶险、阴狠。南拳可以把你打倒,北腿可以把你踢翻;而要是你突然捂着肚子半天直不起腰来,那肯定是中了人家肘、膝的暗算。
在都没学过武艺的情况下,北人打架应该比南人略占上风,因为个头大。俗话说:"身大力不亏。"不过打架并不完全凭借力量,机灵和勇敢往往更为重要,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力量的弱势,赢得主动。一般而言,南人比北人灵活些,这是环境逼出来的,不灵活就要挨打。相对于南人,北人有点象傻大个。当然,在更高大的人,比方人高马大的老外面前,北人又灵活起来了,没功夫的也多少能比划几招南拳北腿。电影里尽是这种小打大的故事,小个子灵活了一阵,就把大个子打倒了。人类的搭配很奇妙,不然经过若干年下来,世界上就都是恐龙了。
我不想说南人比北人聪明,那听起来有点象种族歧视。北人也有聪明之极与雄才大略之辈。南人只不过人材出得远较北人为多而已。如前所述,上个世纪以来,除了政治家、军事家,还有那么多的大作家、大诗人、大学者、大科学家、大实业家、大革命家,出自南人。以作家为例,二十世纪重量级的北人就出了老舍一个,其余都是南人。要不要一一数出来?我看没这个必要,那会弄出一本厚厚的大辞典来。要数就数北人,北人真正是"屈指可数"。
南人别看个子小,却比北人要激烈。北人做惯了亡国奴,对不起,这词儿有点刺耳,然而历史就是这么记载的。汉以后,五胡乱华,主要乱的是北边。唐末五代,安史之乱、藩镇之乱也主要是北边,又有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大开北大门,致使后来外族频频入侵中原,分别建立辽、金各国。北边居民和塞外、关外、(长)城外诸多民族长期相互征伐、臣服,融合血缘与文化,形成新的生存形态,这也是事实。但也就渐渐地看淡了所谓民族气节、爱国情操,反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打得不可开交,到头来还是一家。"万里长城今犹在,让他三尺又何妨",何苦那样寸土不让、寸利必争呢。外族?咱俩谁跟谁呀。说不定俺自己就是一个外族,俺曾祖父是鲜卑人,外婆的姐姐嫁了个吐蕃人,外公是契丹人,姑奶奶被女真人给掳走了,又好像不是给掳的是她自愿的,后来在那里生了一堆孩子,再往上查查,俺祖先还是个匈奴人呢。
南人就不同,最低程度也要"避秦",找个桃花园躲起来,远离现实,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多时候是节节抵抗,打不赢也打,祖国的大好河山岂容拱手相让!南宋一朝百五十年,都是在复国主义的仇恨与亡国危机的忧思中度过的。打,还是和?这是区分忠臣与汉*的试金石。要是换了北边,早把这国恨家仇抛之九霄云外,与人家一道建立大什么共荣圈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谁还记得你是哪家的王师?行行好拜托了,让俺过几天安生日子,少来惹事,歇着吧您哪,跟真的似的。
南人的反抗,使习惯了北人屈服的入侵者恼羞成怒,遂有血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与南京大屠杀。南人流血,北人流浪。"九一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南人即使屈服也是暂时的,这"暂时"或者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或者上百年,最后总要由南人起来革命,"驱逐鞑虏,光复中华"。
南人往往各自为阵,不象北边喜欢搞大一统。这样容易被人各个击破。光是从语言的角度就能看出其差异。北人仅一种方言,即北方方言;南人有几种方言?八大方言都有。就算是同一种方言,如吴越方言,上海话与苏州话就大不一样,杭州话与南京话也相去甚远,宁波话与无锡话更是鸡同鸭讲。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地方,隔几十里或者翻一座山换一种口音也是毫不足怪的。语言的繁复杂陈,虽然表现了文化的多元与丰富,毕竟容易流于琐屑,不能形成大的气象。南京、杭州都是好地方,为什么在那里建都的王朝不是苦命就是短命?"国语"范围狭窄是一个重要原因。
北方方言覆盖地域辽阔,音调也好听。尤其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国语",字正腔圆,就是比各种各样的南语好懂、好听,连骂娘都跟唱歌似的。平心而论,我就不喜欢吴语,也不可能喜欢闽语,永远不知它咕噜些什么。最不喜欢粤语,粤语同日语分不清楚,只知道它们都使用汉字。粤语的表现力据说很强,不输北京话,这个我相信。但它的发音方式有问题,广东是鼻咽癌的高发病率区,有肿瘤专家认为,这与广东话一些字的发音有关系,长期冲击、刺激某个黏膜部位,容易造成病变。满清王朝被推翻之际,国会投票选国语,而议员以粤籍占多数,本拟选广东话,经孙中山苦口劝说,最后仍定为北京话。
实际上,所谓普通话,又叫国语、官话,是一种人造语言。北京话只是其基础,并没有任何地方的居民操这样的方言。中国语言的统一是分两次完成的,第一次是"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第二次才是"字同音",即统一语言。前后相距差不多两千年。中国人几乎都懂至少两种语言:一是普通话,一是方言。普通话也有缺憾。比如它只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加轻声一共五声。这样就省掉了一种"入声"。用普通话读旧体诗词,许多的音律韵味就要大打折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灭、雪都是入声,普通话却读成阳平、去声、上声,韵律不通,味道索然。有人认为,入声只古汉语才有,现代汉语中已然消失。说这样不负责任话的肯定是个北人。入声并未从现代汉语中消失,南方的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吴越方言,都大量保留着入声的发音。你要南人去念刚才那首诗,就有一种北人无法领略的语境。
用一种文字和语言统一"汉语",无疑是北人的功劳。北人的能耐就是这样,南人你去创造,你去发现,你去办特区,你去摸着石头过河,等你摸得象个样子了,咱再来大而化之,来个"江山一笼统"。你说吃辣椒?这没啥稀奇,咱也吃,吃不完一串串挂在窑洞门口、挂在屋檐下,显示红火与热烈。你说睡床?好,咱洗完澡跟你一块儿睡。你说入声?什么入声?咱听不明白,我看就免了吧,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都是炎黄子孙,爱国不分先后厖。
北人也不是一点东西都不发明,咱们中国的磕头礼,就是北人搞起来的。有什么考据?南方潮湿,到处是泥,古代又没有什么柏油、水泥可以把地面弄干净,自然条件似乎不适于养成下跪的习惯。南方人见了尊长显贵,无非打个拱手,作个揖,唱个大喏便是。而北人就不一样,纳头便拜。北方地面干燥,拜完起身拍拍膝盖上的灰土,又可以清清爽爽站成一个模样。当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把两个哥哥杀了,他父亲李渊既惊且惧又悲伤,李世民就跪下来,伏着吮吸父亲的乳头。这是古鲜卑族的遗风,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鲜卑族原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这种礼节应是对牛羊驼鹿一类动物幼时跪着接受哺乳的形态的模仿。后来渐渐蔚为风气,带进中原,流传全国。南宋文天祥被元军俘虏,见元朝重臣拒不下跪,其理由是:下跪是你们北方人的礼节,咱们南方没这规矩。
中国历史上风行过好一阵子的妇女裹脚运动,也是北人的创造。南方又湿又热,有什么必要裹脚,如何裹得住,这念头怎么动得起来呢?下雨,或者盛夏,南人都穿木屐,也就是日本人穿的那种,有利于天足的发展。南方多水田、池塘、河汊湖泊,妇女下田劳动,到河塘边洗衣浆衫,只有打赤脚。不象北方,干什么活儿都可以不脱鞋,适合裹脚方式的推广、流行。裹起来能御寒,也不至于沤出一股教人掩鼻的无名之臭。北人于是充分利用了这一地理优势,把女人的脚裹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南人和北人,怎么不比较一下性格?当然是可以比一比的。其实上面说他们的各项,就已经说得差不多了。还要用专门形容性格的词儿去形容吗,那反倒有些作难。比如,说北人豪爽,你没见过南人豪爽起来也是很可怕的。而且北人也有不豪爽的,《水浒传》里打虎将李忠就是一个,要他拿些银钱出来周济人家,他好不情愿,掏半天掏出一粒小的,这算什么豪爽?又如白衣秀士王伦,都做成山大王了,还那样小鼻子小眼的,容不得人,反被林冲给杀了。就是这林冲,也不是个豪爽的人,人家把他的老婆都调戏过两回了,气儿都不敢吭一声,还不如一群泼皮手脚痛快,才帮他把人家衙内给阉掉。又比如,说南人性子急,北人就不性急吗?燕人张飞如何?只见他一天到晚急得要,最后终于在急上。
还有个最不好界定的是,南人北人怎样划分。地理学家通常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南北。要是真能这样一刀切,咱们的讨论也就完了。可惜情况远非如此简单。军队守黄河大铁桥,桥北边的士兵发棉大衣,桥南边的士兵只发棉袄,可见军队后勤部门是按黄河而不是淮河来划分南北的。国共内战,连吃几大败仗的国民党希望能划江而治,也就是以长江为界,重演南北朝的故事。而咱们平时说的江南、江南,也指的长江以南。如此一来,武汉喏大一个城市便要分为两半,汉口、汉阳的居民算北人,武昌的居民算南人。象什么话?其实,南北是相对的,渐变的,亦此亦彼的。以广东人为例,他们把所有的外省人都叫做"北佬"。别说武汉,整个湖北都应该算是南方。连河南都有南方之嫌。五十年代的大区行政建制,河南省属于南方局,后改为中南局。河南是中原大省,地理位置居中,兼有南北的特点,因而也最没有特点。历史上一块是楚国的领土,有一块属于韩、魏的地盘,那是战国时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2
北方的爸爸们,南方的人没菜吃了,没面吃了。我拿大米和钱和你们换。
第2个回答  2015-01-25
你是那嘎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