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穿井的文言文翻译和道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11-22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第③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⑥,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⑦,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这则寓言提醒人们:听到什么传闻之后,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1-22
宋国的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打水洗涤,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井的时候,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人的劳动力。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说:“有个姓丁的人家,挖井发现了一个人!”城里人都在议论,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国君。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是多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发现了一个人啊!”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强调思维及其语言表达有其确定性,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之一。由于名、辞多有同音、同形而异义,象形而辞不同等现象,一旦把多义词的不同意义混淆、错用,或者把具有歧义结构的言辞交付交际实践,或者把笔形相近的字词张冠李戴,就容易导致表达丧失确定性,从而造成彼此的误解,以至言语交际无法正常进行。然后,作者又给读者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