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魂归五丈原简介

如题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率军出斜谷北伐曹魏,驻军于武功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隔渭水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忧劳成疾,病逝于此。临终遗言:“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1)因其生前被“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人尊其墓为“武侯墓”。武侯墓在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下。诸葛亮即未就地安葬,亦未魂归故里,更未还葬成都,而遗言葬汉中定军山下,其原因何在?笔者作了以下考证和分析,同诸位商榷。
一、客观上,就地安葬,归葬桑梓和还葬成都无法实现
亮逝于三国鼎立时期,蜀魏边境以秦岭为界,岭北为魏地,五丈原属敌国疆土,亮自不可就地安葬。而诸葛亮的家乡山东沂南当时也属魏土,作为蜀汉丞相,“叶落归根”,还葬故乡也绝无可能。
就地安葬和还葬故里无法实现,那么成都呢?作为蜀汉都城:又是亮因感知遇之恩而誓死为之效忠的刘备葬地,身为丞相,生前效忠先主,死后亦尽忠伴备于地下,葬于成都。然亮卒时值秋八月,气候尚热,尸骨不宜久存,况五丈原至成都,路程有一千多公里,须翻越秦、巴,多为崎岖山路,归葬成都,受到了当时客观条件限制,更何况这不是诸葛亮最理想的安息之地。
二、主观上,葬于汉中定军山是诸葛亮心之所愿
笔者认为,亮归葬定军山,与汉中在蜀汉的重要地位和他以汉中为根据地的八年北伐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
1、汉中是蜀汉的北方屏障。汉中处于秦巴汉水之,间,秦岭和巴山两山脉象天然屏障一样包围着汉中,关隘重重,易守难攻。在豪杰并起的战乱时代,张鲁据汉中“雄居巴、汉垂三十年”(2)盖仗秦、巴二山屏障之作用;为占领汉中,曹操两次亲临,欲据汉中而“以图巴、蜀”(3);刘备因定军山之战大获全胜而称“汉中王”,最后建立蜀汉政权。在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争夺的军事重镇。蜀据汉中“上可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固守要塞,为持久之计。”(4)得汉中,蜀可稳定北方防线,伺机北伐,完成统一大业;蜀以汉中为根据地,可向北扩展疆土;汉中北有秦岭之险,可坚守关隘御敌与境外。对蜀汉,据有汉中,攻、守、防皆宜。魏若得汉中,则可由汉中出兵伐蜀,则蜀汉政权就危危可及了。“若无汉中则无蜀矣”(5)。汉中乃益州咽喉之地,是蜀汉的北门户,与蜀汉政权的前途和命运生死攸关,汉中在蜀汉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把北伐根据地选在汉中,死后归葬于此。
2、汉中是蜀汉的北伐基地。在《隆中对》中,亮与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就提出“天下有变……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6)。出兵秦川就是从汉中出兵北伐,汉中距成都五百多公里,所以汉中即是北伐的军事前哨,同时也是北伐的军事基地。诸葛亮初出山时,就确立了以汉中为根据地出兵北伐的战略主张。
夷陵之败后,亮受“托孤”之任,率众南征,采用“和”、“抚”的外交政策,稳定了东、南、西三面边境,建兴五年,上表出师,率军北驻沔阳,开始了北伐壮举。诸葛亮以汉中为根据地五次北伐,每失利,皆退还汉中,为下二次北伐作准备,共历时八年。对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设相府于汉中,随行文臣武将颇多,在北伐和建设北伐基地汉中的实践工作
中,为蜀汉政权培养了大批后继人才,如蒋琬、费炜、姜维等;在经济上,休士劝农,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汉中经济,缓解了蜀汉的经济困难;在军事上影响最大,蜀亡时,带甲将士仅十万二千人,亮北伐时,最多时率兵十万,虽是北伐之初,这也是蜀汉大部分的兵力,可见,蜀汉的军事中心已由成都移至汉中。“筑汉、乐二城”、“治斜谷邸阁”,在定军山一带推演八阵图、教兵演武;改革“十矢具发”的连弩,铸造扎马钉。这一系列军事措施,对巩固汉中的防御和北伐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和费棉皆尊亮制,座镇汉中,伺机北伐。诸葛亮北伐,呕心沥血,创立了汉中北伐根据地,为蜀汉后期的北方防线的稳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葬定军山最能表达他与蜀汉共存亡的坚定信念。诸葛亮在汉八年,即是战斗的八年,同时也是建设汉中的八年,在汉中这片土地上,他运筹帷幄,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汉中是他深深热爱和眷恋的地方,归葬汉中定军山是他忠于蜀汉王朝,至死不忘“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午旧都”的宏图壮志的最高体现(8)。尽管诸葛亮为报“三顾”之恩,尽“托孤”之忠,五次北伐,鞠躬尽瘁,但终未成功,留下了千古遗憾。故他死后,遗命葬于对蜀汉江山的前途和命运生死攸关,对他本人的宏图壮志有着深远意义的北伐根据地
汉中定军山下,激励国人继续完成其北伐大业,体现了他与蜀汉江山生死与共、至死不忘北伐的坚定信念。“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正是诸葛亮
一生政治军事生涯及其归葬汉中定军山的最好诠释,(9)。
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我们民族精英灿如繁星,堪为后世之师者比比皆是,但诸葛亮之博享盛名于今尤盛,黎民百姓有誉之而无毁之者,实属姣姣绝伦,探讨诸葛亮归葬定军山的原因,分明使我们感受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高尚情操和至死不忘北伐,执着追求的伟大精神,这对于激发我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热情,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奋发图强,克难奋进的坚定信念,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笔者系初次习作,承蒙老师指导完成此稿,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有不详尽和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7
五丈原位于宝鸡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蔡家坡站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7
秋风萧瑟,银河灿烂,中军帐内,一灯如豆。

西蜀主帅兼军师于一身锦乡侯诸葛孔明先生,青衣鹤氅,羽扇纶巾,面色青白,神情萎顿,独坐书案之前,闭目深思。帐内中央放置的海灯,灯光忽明忽暗,拼尽一丝气力做着最后的挣扎。此时的海灯,恰恰预示着孔明先生目前的生命状况,气若游丝,却心犹不甘。

诸葛亮在恍惚中,想起了先帝刘备白帝托孤时哀恳而希翼的眼神,禁不住心潮澎湃,泪如雨下,嘴里喃喃有声:“先皇陛下,孔明有负重托,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在深深自责中,诸葛亮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自己曾经运畴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潇洒画面,不禁悲从中来,哭倒在案前。

想当年,自己尚未在隆中,茅庐未出,而定三分天下。世事如棋局,自己便是把棋子摆到恰到好处的那个人。大梦谁先觉,平生唯我自知。军阀战乱,群雄割据,孔明我洞悉明火,无意仕途,一家人躲在这世外桃源,悠哉美哉,何其乐也。可皇叔刘备三顾之盛情难却,隆恩难挡,再加上老百姓被那些残暴又糊涂的官长们迫害得太深太可怜了,救民于水火,报知遇之恩于乱世的情感冲击了我的心里底线,卧龙先生终于出山了。

刘皇叔当时真是太寒酸了,兵不过千,将只三员,那些随他的谋士善良有余而智谋不足,又加上被人排挤,堂堂一个皇叔,竟然寄居在新野小县。万事开头难,只要踢好前三脚,后面的工作就好开展。在帮刘备招兵买马扩充武力装备的同时,又用三把火烧得曹军望火生畏,见火而逃,据说都不敢生火做饭,宁肯茹毛饮血,把他们吓回到原始社会。三把火让不服气我的张飞对我是五体投地,关羽也改变了高傲的态度。后来我又东渡过江,舌战江南群儒,最终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还是用火把曹操给烧得屁滚尿流,元气大伤。顺带着赖了荆州,昧了襄阳,还气死了周瑜,了却这个心腹大患。现在想想真是后悔,如果不把周瑜给气死,留着他一起并肩作战,也不会让司马懿这老贼把我困在五丈原进退维艰了。

诸葛亮自入世以来,还真没有怕过谁,先说平息内哄,关羽是最初的始作俑者。这厮最可恶,仗着自己熟读春秋,深知兵法,天天板着一张枣红饼子脸眯着一双卧蚕单凤眼,捋着胡子想挑我的剌,看我的笑话。好在孔明也是有两把刷子的人,岂能让他看笑场。有心跟他翻脸单挑,又怕被曹操、孙权等人坐山观虎斗,享了渔翁之利。何况刘、关、张三人关系铁得非同一般,我可不能做傻子,我忍你。就算明知道他在华容道上会意气用事地放走曹操,还是把这个大人情送给他,好抓住关羽的小辫子让他从此对我的神机妙算再也无话可说。收拾好关羽,再说草船借箭。你以为那是好玩的?不小心来一阵风把雾给吹散了我便死翘翘了。好在老天照应,无风无浪地让我度过刘备统治时期。

想起当年托孤,就不由人气郁难结。就冲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烂泥糊不上墙的角色让气度不凡才华横溢的卧龙先生做他的下手?天呐!还不如让我死了呢!可是,刘备托孤的遗言真是难为死人了。哦,行就让我辅助,不行就让我取而代之,你连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都看得出来,自那个窝囊儿子什么货色会不清楚?摆明了就是让我好赖死活都得保他,这叫什么事啊?可既然当初受了刘备的知遇重用,我诸葛孔明便不会是个忘恩负义之人,拿出全部精神,使出浑身解数,帮那个笨蛋打理好天下,不管怎样,百姓是无辜的。

诸葛亮自负才华出众,计谋超群,却偏偏小看了先帝关于马谡的评价,竟然鬼使神差般地重用了他,结果,弄得失街亭,先前打下的城池攻下来的战地全都付之东流,逼得一生从不弄险的孔明也玩了一把心跳,愣是摆出一座空城,几个老军,两名琴童,一首曲子,吓退了兵是兵将是将的司马老贼,吓出了孔明一身的白毛汗。那山景好观吗?一山萧条,满目疮痍,还不是马谡兵败把我逼的。事过之后挥泪斩马谡,不是哭自己悔不听先帝的话,也不是哭马谡性命不保,而是哭自己一世英名,生生毁在这厮手里,丢人啊!

看来上天不会把风光荣耀都给一个人了,孔明也威风了几十年,现在大概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吧?为了逞强非得六出祈山,以为凭自己的谋略计策,姜维的将佐之才,肯定如切菜砍瓜般容易。谁知时不我遇,竟被司马懿困在这弹丸之地的五丈原动弹不得。最可气的是这老贼,死活不出战,送他套女人衣服,竟恬不知耻地穿着招摇过市,搔首弄姿地一再问人家:“你能看出我擦了粉吗?”我吐。这老人妖,也不怕五丈原深秋的风把他大白脸上的粉底给吹掉了。悔呀,如果当初听魏延的话,兵出子午谷,那将会是种什么样的战况呢?六出祈山,就算拿兵做试验,好歹用一用他的计策也好啊,可惜,六次,竟一次不用。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对他说出心里的话,如果非得加一个期限,我情愿是第七次。唉,我的自私和小气,竟葬送了魏延一个成名的机会,一个改变历史的可能。

诸葛亮被自责的情绪折磨得心痛难挡,正在不可开交之际,帐外一阵骚乱,慌脚步鸡似地魏延一步闯进来,那象征着诸葛亮寿命的海灯,被他一脚踏翻在地,灯光忽地灭了。诸葛亮长叹一声,自语道:“天意如此,不可强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