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志娟百合花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如题所述

新媳妇是普通农村妇女,她美丽、善良、多情又羞涩。 作品以被子为纽带,巧妙地展示出这一发展过程:小通讯员从最初说农民死封建,到理解农民,直到最后为救护群众而英勇献身,把他为群众着想的心灵美推向最高境界。新媳妇从最初不借被子,到借给并去帮忙,直到把被子献给牺牲的战士,表现了她对人民子弟兵真挚、圣洁的爱。正是二人这种感情的变化过程,实现了主题。前后对比表现她思想的升华:借被子→献被子;怕羞惧血→主动擦血。二是衬托:如以新媳妇的擦血、缝衣服、含泪盖被等衬托小通讯员舍身救人的精神品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7
小说重点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通过他们之间平常交往所引起得细微隐蔽的情感波澜,层层揭开了他们优美的内心世界。十九岁的小通讯员腼腆、纯朴,过门三天的新媳妇羞涩、真诚。当通讯员知道借来的新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颇费踌躇,要将这来之不易的珍贵的被子“送回去”;当新媳妇明白了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后,为了自己第一次没有把被子借给小通讯员而深感内疚。小通讯员越是体贴群众的困难,越是感到借来人家唯一的新嫁妆“不合适”,就越是反衬了新媳妇支持革命战争,关心子弟兵的情谊深长;而新媳妇越觉得自己刚才不该“气”,越是想拿针线为小通讯员慌慌张张挂破了的衣服缝补,越是烘托出了小通讯员对人民群众的一腔质朴热爱之真切。小说以小通讯员为掩护担架队员而负伤身亡,新媳妇用自己唯一的嫁妆——洒满百合花的新被子为小通讯员入殓的情节,完成对人物的最终刻画。
第2个回答  2013-10-27
普通农村妇女
第3个回答  2013-10-27
小说《百合花》所写的战斗是真实的吗?

  茹志鹃是50年代少数几个用短篇小说形式来描写战争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百合花》最早发表在《延河》杂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短篇小说。茅盾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虽说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根据茹志娟本人的回忆,“《百合花》小说里
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岸战斗的时间,正是1946年的八月中秋。那时候,我确实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引文见《茹志娟——美丽的百合花》,作者梅纨,《大地》第83期)因此小说在开篇就扼要地点明了战斗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一九四六年的中秋。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

  由此,笔者对发生在1946年中秋的这场战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当年的中秋之夜,是否真如小说中所说,在苏中七战七捷战役中发生过这样一次总攻海岸的战斗呢?

  按公历推算,1946年的中秋节应为当年的9月10日。而苏中七战七捷的七场大战发生的时间是否确与此时间有重叠之处呢?根据史料记载,1946年6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7月中旬,盘踞在南通的国民党第一绥区的汤恩伯(以后为李默庵接替),指挥五个整编师共十五个旅十二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犯。我华中野战军三万余人,奋起迎战,举行了苏中战役。从7月13日至8月27日,在一个半月内,连续作战七次,均获胜利,歼敌五万余人。这七次战斗是:7月13日至15日的宣家堡、泰兴战斗;7月18日至21日的如(皋)南战斗;7月30日至8月3日的海安战斗;8月10日至11日的李堡战斗;8月21日至22日的丁堰、林梓战斗;8月23日至26日的邵伯战斗;8月23日至27日的如(皋)黄(桥)路战斗。这样看来,即便是七战七捷中时间最晚的如皋黄桥战斗,其结束时间也在1946年的中秋之前,这样看来,小说《百合花》中所写的战斗从时间上来看并无真实性可言。

  事实上,苏中七战七捷战斗中也没有一场总攻海岸的战斗,查遍苏中的地理文献及七战七捷的相关史料,苏中并没有“海岸”这个地名,七战七捷中也并无总攻海岸的战斗。唯一可行的解释便是作者将七战七捷的发生地之一“海安”误记成了“海岸”。

  从七战七捷战斗发生的1946年到茹志娟写就《百合花》的1958年,时光已悠悠地过去了12载,或许正是由于时间的流逝,作者对于12年前的那一次战斗的回忆出现稍许的偏差。无论如何,这并不影响读者们去感受小说中所抒写和赞美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