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如题所述

林黛玉
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在色欲与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孤傲来防卫自已,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她焉能不自卑呢?她唯一能够凭以骄人自傲的美貌和才学,在宝姐姐来了以后,就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手。与薛宝钗初次相见的那一瞬间,她最后的自信,她爱情的堡垒就开始摇摇欲坠了。。。。。。
既然有木石前盟,又何来金玉姻缘?说明白了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折磨他的感情为乐。看他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池莉在小说《来来往往》中提到“男女私情是千万揉搓不得的。”而宝玉就是在林黛玉的这一小性子下,被弄得柔肠百转,不能自持,看客们也无不心思萌动,一至叫嚣要找个黛玉做情人,才不枉负平生。与她相比,宝相庄严的薛宝钗就有点可亲可敬不够可爱了。

黛玉的尖锐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共同的根源,都是因为爱的缺乏,对外界的不信任,没有信心和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难掩内心深处的悲凉。

黛玉常常提到死这个字眼,仿佛跟喝杯咖啡一样容易。死是她对于生活的最后反抗。现在小资们对于死亡的迷恋,不知与黛玉有没有关系,但不能不说,死亡确是她的生命中最精采的一笔。在凄艳夺人的高潮,一个美丽的生命戛然而止,就象樱花因它的易落而美丽一样,从此,她永远停留在了她如花般的岁月,在读者心目中成了永恒。如果曹雪芹不让她死,让她满脸皱纹地老去,和宝玉柱着拐杖坐在墙角昏昏欲睡晒太阳。或者嫁给别人,成了黄皮寡瘦,咽泪装欢的怨妇,那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象现在这样爱她的。

在书中她对于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的尖刻嘲讽,一直是我困惑不解的事。当然,对于她这样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小姐,不能希望她对普通老百姓有我们现在的共产主义觉悟。但这样一位小姐出风头骂农妇也未免有点可厌。主要原因我以为,刘姥姥进贾府是为了乞得物质上的帮助,其动机市侩,诌媚粗鄙。黛玉在贾府,也是一个乞食者,刘姥姥的出现与作为刺伤了她敏感的神经,她的嘲骂,似乎是想彻底划分开她与她的不同之处,本质上是对乞食这一行为的厌恶和无奈。

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托物言志,借境抒情,自是香艳凄凉至极,谁读了不洒一掬同情之泪呢。然再一想,不免叹其矫情。居此富贵人家,锦衣玉食,呼奴唤仆,只不过,因为终身大事的无着落,就做此消极绝望状,那天下千千万万忍受着物质的贫寒,精神的溃乏和处于被凌辱被欺压地位的女子们,包括现在受了爱情的伤,还要每日为生存和男人们一样打拚的女子们,是不是都该纷纷自尽呢?

她的过分夸张的痛苦体验,她厌世的颓废思想,她对爱情只是呻吟,从不争取主动的消极态度,不能不说,其中都有自卑感徘徊不去的鬼影。
平常的人物分析中,总是把她当做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一直不解她逆在何处。如果说表现在她对爱

情的追求上,那她远没有尤三姐的大胆,也没有薛宝钗的主动运用手段。
她是方式是隐晦的,被动的,温文的。。。。。。而从来不是叛逆的,因为相爱是每个男人女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需求,算不上叛逆。
她因为自卑而过分自尊,她因为自尊而易受伤害,因为伤害而忧愁。忧愁,是她美丽的一部分。
戴望舒《雨巷》诗中那是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谁呢?就是林黛玉。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注定,她是薄命的,“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

注定,在被她泪水织成的雨巷中“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她病态的美,被曹雪芹描摹到了极致。让人如何不爱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6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① 进贾府前的心理描写: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些描写体现了林黛玉有很好的教养,待人处事注意分寸。
② 婉言拒绝邢夫人盛情的语言描写:
"舅母爱惜赐饭……望舅母容谅。"
这些语言描写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他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
这还表现在她的两次有关读书问题的得体的回答上:
当贾母问她读何书时,她照实回答了,但当她问姐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只不过认得几个字。她觉得刚才自己失了口,后来当宝玉再问她时,她就改口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又体现了她为人的小心谨慎,谦恭得体。
③ 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表现力也很强。
在王夫人处让坐的动作描写:
"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他方挨着王夫人坐了。"
可见林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处让坐的动作描写: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林黛玉的细心与在意表现的淋漓尽致。
④ 另外还有对林黛玉的两处外貌描写:
一是第四段众人见林黛玉时的描写;二是第十四段宝玉见林黛玉时的外貌描写。两处描写虽然出自不同人物的观察,但却反映了她的共同特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这不但照应了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清洁发展埋下了付线。
小结林黛玉的形象: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第2个回答  2020-02-01
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这就是为那一时代不少人羡慕不已的所谓“清贵之家”。官僚的父亲,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来抚养,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看来,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再加上母亲的早丧,使我们又看到,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郁。

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养;也似乎没有来得及把那一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给她的终身留下了一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让她向社会人生迈开了第一步。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

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可是,我们又看到,她似乎并没有认真这样做。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等,只不过是从这样的一个动机出发:“恐被人耻笑了去。”毋怪乎她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少女。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黛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哭得最美的女子
第3个回答  2011-02-16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人有着相似不相同的人物性格。相比较而言,林黛玉是属于比较单纯,比较冰清玉洁的一类,她没有受到太多尘世的污浊,她只是希望可以寻找到自己应得的爱情,虽然她做人处事不够圆滑,性格有时候也比较尖锐,但自从有一回她在宝玉房门外听见宝玉真是她的知己之后,二人便再也没了不可收拾的矛盾。薛宝钗在为人方面正好与黛玉相反,她很会笼络人心,也看起来比较大度,但是薛宝钗有一个举动我不太赞同,就是她有一次去扑蝶,偶然间听见小红和另一个丫鬟在谈论贾芸,她担心被小红误解,就假装到这里来寻找黛玉,轻而易举地嫁祸到了黛玉身上,让他们去疑心黛玉偷听,我觉得这就有些不地道了。但是最后二人还是合二为一了,毕竟在作者的心目里,二人还是不分上下的
第4个回答  2023-06-08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 林黛玉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还有些叛逆。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