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第十四子爱新觉罗·嫡胤祯福晋完颜氏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死及死因拜托各位大神

如题所述

姓名:爱新觉罗·胤禵(亦名胤祯,雍正朝改允禵) 出生: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 卒年: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 终年:六十八岁 封号:恂郡王,谥曰“勤” 陵寝:蓟县黄花山恂勤郡王陵(与其子弘明合葬) 父亲:圣祖康熙 母亲:乌雅氏(孝恭仁皇后) 配偶:完颜氏 子女:四子 最得意:受封大将军王西征 最失意:后半生多年的幽禁生活 最痛心:夺嫡失败 最擅长:用兵如神,军姓名:爱新觉罗·胤禵(亦名胤祯,雍正朝改允禵) 出生: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 卒年: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 终年:六十八岁 封号:恂郡王,谥曰“勤” 陵寝:蓟县黄花山恂勤郡王陵(与其子弘明合葬) 父亲:圣祖康熙 母亲:乌雅氏(孝恭仁皇后) 配偶:完颜氏 子女:四子 最得意:受封大将军王西征 最失意:后半生多年的幽禁生活 最痛心:夺嫡失败 最擅长:用兵如神,军事谋略 嫡福晋完颜氏 侍郎罗察之女 侧福晋舒舒觉罗氏 员外郎明德之女 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 典卫西泰之女 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 二等护卫石保之女 妾吴氏 常有之女。 子四人女七人。 第一子已革多罗泰郡王弘春,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九月初一日子时生,母侧福晋舒舒觉罗氏,员外郎明德之女;乾隆四年己未正月二十四日丑时卒,年三十七岁。 第一女,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正月二十七日酉时生,母为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石保之女;女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二月卒,年二岁。 第二子多罗恭勤弘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四月初三日寅时生,母嫡福晋完颜氏,侍郎罗察之女;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正月初六日申溘逝,年六十三岁。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十月二十日巳时生,母为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明德之女;康熙五十八年己亥七月,嫁喀尔沁贝子僧衮扎普;郡主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初二日卒,年二十五岁。 第三女县君,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五月十二日卯时生,母为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明德之女,与第二女同母;雍正五年丁未十月,嫁那穆都鲁氏哈禄;县君乾隆二十六年庚辰五月初八日酉时卒,年五十六岁。 第四女县主,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月十三日巳时生,母为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石保之女,与第一女同母;雍正七年己酉十月,嫁敖汉博尔济吉特氏四等台吉德绶;县主乾隆三十八年癸巳正月二十五日午时卒,年六十八岁。 第五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七月十一日未时生,母为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明德之女,与第三女同母;雍正五年丁未九月,嫁厄鲁特多罗郡王色卜腾旺布;郡主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八月二十二日未时卒,年七十岁。 第三子散秩大臣弘映,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一月十九日戌时生,母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二等护卫石保之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七月二十日酉时卒,年六十五岁。 第四子都统、散秩大臣弘暄,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二月初八日未时生,母嫡福晋完颜氏,侍郎罗察之女;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二月三十日辰时卒,年五十二岁。 第六女,乾隆二年丁巳正月二十三日酉时生,母为媵妾吴氏常有之女;女乾隆六年辛酉八月十二日亥时卒,年五岁。 ??第七女县主,乾隆十八年癸酉十月初五日子时生,母为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西泰之女;选婿钮钴禄氏额尔登额,未婚;婿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十一月卒,县主守节,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二月二十二日寅时卒,年二十四岁 1688-1755:康熙第十四子,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与雍正为同母兄弟。原名为胤祯。雍正帝即位后,因“胤祯”与“胤禛”同音,遂改名为:胤禵,即“允禵”。康熙四十八年(1709),封贝子。从五十年起,凡幸塞外皆随从。五十七年十月,拜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十二月,于太和殿颁授大将军印,遵亲王例用黄旗。五十八年(1719)四月(即起程前夕),疏劾吏部侍郎色尔图及都统胡锡图,藉以振军威、壮声色。翌年正月,由西宁移军穆鲁斯乌苏,遗平逆将军延信率师入西藏,令宗查布防守西宁,讷尔素防古木。当时,更立新胡必尔汗,遣兵送之入藏。不久,延信于卜克河等地大败准噶尔之策零敦多卜。六十年五月,率师驻甘州,进驻吐鲁番。十月,应召来京,面授方略,翌年三月还军。雍正即位,行文西路大军,解除兵权,驰驿来京,参加其父葬礼。至京,命留景陵守祭。雍正元年(1723),以安慰皇妣皇太后,特封郡王。雍正谕道:“允禵无知狂悖,气傲心高,朕望其改悔,以便加恩,今又恐其不能改,不及恩施,特进为郡王,慰我皇妣皇太后之心。”三年三月,以其的抚远大将军任内,所谓“苦累兵丁、侵扰地方、糜费军帑”等等莫须有的罪名,降为贝子,继而又禁锢于寿皇殿。乾隆即位,始获宽释。乾隆二年(1737),封辅国公。十二年,封贝勒。十三年,晋恂郡王。死后,谥“勤”。 康熙61年11月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 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十四阿哥允禵势难暂离。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来,恐于心不安。著速行文大将军王,令与弘曙二人驰驿来京。军前事务甚属紧要,公延信著驰驿速赴甘州管理大将军印务。 拜行文总督年羹尧,于西路军务粮饷及地方诸事,俱同延信管理。年羹尧或驻肃州或至甘州办利军务,或至西安办理总督事务,令其酌量奏闻。至现在军前大臣等职名,一并缮写进呈,尔等会议具奏。 寻议谕旨甚属周祥,应速行文大将军王将印敕暂交平郡王讷尔素署理。即与弘曙来京。副督统阿林保著随弘曙来京。 PS:雍正办事的条理还真清楚明晰。十四阿哥几十万大军,瞬间就被雍正接手。他只能只身回京奔丧。整个谕旨分差不多分三步:(一)诏命十四阿哥回京奔丧,军务由延信接管。(二)令年羹尧会延信一起管理西边军务。(三)令十四阿哥把大将军印移交平郡王讷尔素。允禵就这样成了孤家寡人。后来雍正对付年羹尧,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吧。 雍正夺嫡”案与胤禵 胤禵(1688-1767年)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雍正帝登极后将胤禵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禵才恢复了自由。 "世宗夺嫡"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清世宗雍正帝是如何登上金銮宝座的,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康熙帝本意传位于第十四子(胤禵),临终前写下"传位十四子"的遗嘱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狡诈的胤禛(雍正帝)设法得到遗嘱,在"十"字上加上一横一勾,变成"传位于四子";一说康熙帝病重时,皇四子胤禛用一碗人参汤将父皇毒死,然后才夺得了皇位;也有的说康熙帝特别喜欢他的皇孙弘历(乾隆帝),因而把皇位传给弘历之父胤禛,以望相承。种种说法,似乎各有道理,但实际上前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漏洞,只有第三种说法能得到史家的认可。 胤禵比雍正皇帝小十岁,两人虽系一母所生,感情并不深厚。允题与皇八子胤禵却很说得来,称得上情投意合。当康熙四十七年胤禵因夺嫡而被锁拿时,胤禵拼命保允禩,并说:"八阿哥无此心。"当时把康熙帝气得火冒三丈,抽出佩刀要当场杀死胤禵。后来允禩受到幽禁至死的处置,胤禵却逐渐在政治活动中崭露头角。康熙五十年随父皇出巡塞外,时年二十三岁;五十七年十月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如同天子出征一般,十分威武气派。 雍正帝在军事上不如胤禵有作为,当废了皇太子胤礽以及夺嫡的弟兄均失败后,他却得到康熙帝的赏识。在代替康熙帝处理政务或祭祀大典等活动中,都比其他皇子的机会多。康熙帝病危时,他正代皇上在南郊行大祀礼,每曰都派护卫至畅春园请安。第五天康熙帝将他召回寝宫,命镇国公吴尔占代行祭天,临终前正式宣布皇四子继皇帝位。 康熙帝病故时,胤禵正出征西藏,转战边陲,屡建战功。雍正帝即位,谕总理大臣;"西路军务大将军职务重大,但于皇考大事,若不来京恐于心不安,速行文大将军王,驰驿来京。"胤禵应召回京,对胤禛称帝很不服气,不肯跪拜行君臣之礼。雍正帝对这位享有众望、统帅大军的弟弟无可奈何,只好采取拢络手段,命胤禵留景陵侍大祭,实际上是夺了胤禵的兵权。雍正元年五月,雍正皇帝封胤禵为郡王,胤禵仍不服气。雍正三年三月,宗人府劾胤禵任大将军时任意妄为等罪名,请降授镇国公。雍正帝胤禵降为固山贝子,发落到马兰峪看守康熙皇帝的景陵。胤禵在马兰峪也一直不屈服于雍正。到了雍正四年五月,诸王大臣又劾请将胤禵正国法;雍正虽然没亲手杀死这位同胞兄弟,却从马兰峪将胤禵撤回,以逐惑众听等种种罪名,将胤禵禁锢在景山寿皇殿,直至雍正帝死后才获得自由。乾隆帝不仅释放了亲叔叔胤禵,还将他晋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胤禵薨,时年六十八岁,葬黄花山。其第二子多罗贝勒弘明也随葬在他墓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