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为什么说“天地本不全”经书缺损是理所当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5


《西游记》中的“天地本不全”:经书缺损的深刻寓义


当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取得真经,却发现尚有一难未了,这不仅是因玄奘的疏忽导致的,更揭示了天地之道的微妙之处。在《西游记》中,经书的破损并非偶然,而是对天地不全哲学的象征。


天地不全的观念源于古代神话,如《淮南子·天文训》中共工怒撞不周山,天柱折断,地维断裂,象征着世界的不完美。女娲补天的故事则寓言般地表达了人心的缺憾。在道家哲学中,天地人三才,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人心的缺陷,如同《道德经》所说,是“道”所不能弥补的。


人心的局限体现在人的妄想执着,如同佛家所述,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却因执念而看不清真相。《易经》和《道德经》教导我们,通过修行和学习,以明心见性,去除内心的障碍,与天道合一,正是对这种不全的修正。


《西游记》中81难的修行,正是师徒们对内心世界的净化,心即是天,天即是世界。经书的缺损并非经文本身的不足,而是众生理解能力的局限。无字经揭示了“道”不可言传的真理,而有字经虽易理解,但众生往往难以穷尽其义,就如同电脑的功能完备,但个体能力有限,难以完全掌握。


《本行经》的破损,正是这种理念的具象化。原本的心行,如来智慧的本然状态,由于人心的迷失,变得残缺不全。这就像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揭示了我们自身认知的局限,而非经书的缺失。


综上所述,天地不全与经书缺损都是对人性和世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不断学习和修炼,以突破自身的局限,与宇宙的道相契,实现内心的圆满与完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