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给你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如题所述

强盛一时的秦王朝灭亡给了人们深刻启示:任何政策的推行都要考虑人民最大限度的承受能力,都不能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为代价。

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对人民施行暴政,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严酷的刑法,使人民忍无可忍,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人民揭竿斩木起来反抗暴秦。

治国之道应该爱惜百姓,以民为本,不能严刑重法,赋役沉重。否则使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最终只会自取灭亡。

扩展资料: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23
第一,统一战争的胜利,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日后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秦始皇想让自己的江山传到千世万世,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这个目标而继续努力,而不是躺在统一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同样,当你希望成就一件事,就必须为了这个目标持续努力,不能只看到阶段性的成果而沾沾自喜,否则你的失败可能瞬间就会到来。

第二,秦朝的灭亡和他残暴的统治有直接的关系,在赋税的沉重上是史无前例的,居然达到60%,老百姓一年忙到头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这样就不可能安心生产,社会经济自然不会好。重税之外,秦始皇杀起人来也可以说震撼古今,一个噩梦就可以导致一批人被杀,这样的“黑色恐怖”有谁能够忍受?是想在当年的大泽乡,如果囚徒们还有一丝活路,他们还会不会造反?他们造反还会不会有人响应?所以说,在生活中,对自己周围的人好一点,宽容一点,自己的空间也会很大,至少不至于四处碰壁。

第三,秦朝的灭亡和两个能说会道但又心术不正的人有很大关系,这就是徐福和赵高。徐福一番花言巧语,骗得了秦始皇的万贯金银,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秦国剥削来的民脂民膏就这么轻易地被一个骗子拿走了,想起了就痛心。赵高更是不得了,先是说服李斯立胡亥继位,继而指鹿为马铲除异己,最后哄骗皇帝大权独揽,最终杀掉胡亥,亡掉整个秦朝江山。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很轻易的就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1-23
春秋战国时代,诸候不断混战,长期的战争,使人民生活疾苦,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而当时的现实,周室已经无法控制局面。诸候国逐渐强大,通过战争来实现统一。当时的社会矛盾是战争与和平的矛盾。秦国的变法,是统一的选择,通过变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战争机器,只有强制性地驱动人力、物力,才能使秦国更加强大。在当时,秦国的“苛政”没有使秦国灭亡,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商鞭变革”获得秦人的支持,《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在战争的压力之下,想通过所谓的“仁政”休养生息,是不可能的。战争是残酷性,为了诸候国的生存,必需调动一切战争资源,必需有兵役、劳役,最终劳民伤财。长期的战争,更需要长期地强制性调动一切战争资源。如果用“仁政”,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就会在战场上失败,最终威胁诸候国的生存。战争是灾难的开始,又是灾难的结束,人类社会渴望和平,意味着战争必须结束。历史选择了秦国,结束分裂的战乱。商鞭的变法应运而生,是时代的选择。在长期战争的特殊环境下,历史否定所谓的”仁政“,而肯定秦的变法。
但统一后,人心思定,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社会的矛盾不再是战争与和平的矛盾,而是反抗与压迫的矛盾。人民渴望能有安定和睦的环境,而对秦朝的”苛政“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向前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必然性的。和平是历史的长期结果,战争只是短期的结果。只有在特殊性的环境下。“商鞭变革”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秦国统一后,没有及时改变政策,仍用“商鞭变法”,在“苛政”下,民不聊生,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最终被历史所抛弃。历史对“商鞭变法”否定,而肯定“仁政”。改变秦朝的命运,是陈胜起义。秦朝强制性调动人力修筑工事,因为误期不能到达,按秦法令要严罚,造成陈胜起义。点点星火,点燃全国,带起反秦势力,在浩浩荡荡的反抗之下,秦国灭亡。这就是为什么秦国在统一之后灭亡,里面有量变与质变的问题。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的准备,一切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统一前,秦的“量”是指秦地。统一后,秦的“量”是指全国。统一前,秦人经过秦国的长期治理,人心安稳。但统一后,六国之人没有经过秦政洗礼,对秦的“苛政”难以接受,人心未稳,潜伏动乱危机。《史记》记载“商鞭变法”初时:“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在这里可以看到,在变法初期,秦人也抵制变法。六国之民初被秦国统治,同样抵制秦政。人民在战争结束之后,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人心思定。而秦国不反思,更换政策,仍用“苛政”。随着秦统治的扩大,反抗秦的量变扩大,而且秦政越来越苛,达破一定的度后,就会质变。被压迫的人民,终于起来反抗秦朝,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历史只是过去。秦先统一而后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社会经过了二千年的改朝换代,最终还是被淘汰,证明了事物曲折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正面了解秦朝,通过辨证分析,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反对“否定秦一切”的观点。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04
强盛一时的秦王朝灭亡给了我们深刻启示:任何政策的推行都要考虑人民最大限度的承受能力,都不能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为代价。
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对人民施行暴政。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严酷的刑法,使人民忍无可忍,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人民揭竿斩木起来反抗暴秦。
第4个回答  2010-11-24
第一,统一战争的胜利,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日后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秦始皇想让自己的江山传到千世万世,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这个目标而继续努力,而不是躺在统一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同样,当你希望成就一件事,就必须为了这个目标持续努力,不能只看到阶段性的成果而沾沾自喜,否则你的失败可能瞬间就会到来。

第二,秦朝的灭亡和他残暴的统治有直接的关系,在赋税的沉重上是史无前例的,居然达到60%,老百姓一年忙到头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这样就不可能安心生产,社会经济自然不会好。重税之外,秦始皇杀起人来也可以说震撼古今,一个噩梦就可以导致一批人被杀,这样的“黑色恐怖”有谁能够忍受?是想在当年的大泽乡,如果囚徒们还有一丝活路,他们还会不会造反?他们造反还会不会有人响应?所以说,在生活中,对自己周围的人好一点,宽容一点,自己的空间也会很大,至少不至于四处碰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