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结构中道德发展的两大理论皮亚杰柯尔伯格

如题所述

探索儿童道德成长的两大理论: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深度剖析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儿童道德认知的演变轨迹,他的理论分为四个关键时期:



    1. 前道德(自我中心)阶段(2-5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视自己与外界如一体,规则对他们而言仅仅是外在的约束,无法区别自身的利益与规则的约束力。
    2. 他律道德(权威)阶段(5-8岁)
    儿童开始服从外部规则,尊重权威设定的规范,规则被视为不可改变的,道德判断以行为后果为导向。
    3. 自律道德(可逆)阶段(8-10岁)
    道德判断开始转向同伴间的约定,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公正观念逐渐萌芽,标志着从他律向自律的过渡。
    4. 公正道德(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开始理解公正的重要性,道德决策考虑他人的权益,同情心和公正感显著增强。

相比之下,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更为精细,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或犯罪青少年)
    儿童的道德观念还停留在外在阶段,阶段一(惩罚与服从)以避免惩罚为主,阶段二(相对功利)关注个人利益的满足。
    2. 习俗水平(成人或青少年)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考虑社会期望,阶段三(寻求认可)追求和谐关系,阶段四(遵守法规)强调法律权威。
    3. 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少数人能达到)
    个体道德判断超越法律和权威,阶段五(社会契约)关注义务和责任,阶段六(原则良心)以公平、平等和尊严为最高准则。

无论是皮亚杰的他律到自律的渐进过程,还是柯尔伯格的六个阶段理论,都为我们理解青少年道德成熟度提供了有力工具,展现了道德发展从外在规则到内在价值的深刻转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