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未来大都市的主要电力能源是核能,还是太阳能?

虽然说风能,潮汐能,地热能能发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电力来源。但是他们的发电效率都比不过核能(和太阳能这种发电量巨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因此未来大都市不可能都用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来电,为什么了?因为他们的发电效率达不到大都市的需求。所以只有太阳能和核能了。

太阳能是以太阳能电池为主,传统的太阳能电池只吸收很少一部分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不过10%,不过2010年一种新的太阳能诞生了,这就是碟式聚光太阳能,以曲面镜聚焦太阳光到一小块光伏电池板上上,可以直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发电效率比方说在阳光普遍充沛的地方,发明者计算过一个碟式太阳能一天的发电量足够整个45000万户人家用上5个月。现在太阳能存储方面比较困难~~~

核能发电,核能发电量大。但大多数人说他是不可再生能源和污染能源。但是那是核裂变,现在一种新的核能诞生了,目前还是实验阶段,这就是核聚变,恒星的原理就是核聚变,原来是氚氘,用电池中常见的锂可以提出氚,用一般的水可以提出出氘。拿笔记本的电池板来说,他是锂离子电池,其中大约含有6克锂,在高温下,如果将这里提出到的全部氚与一浴缸的水里的氘相结合的话,会释放出巨大能量。得到的电力会满足一个人的一辈子的电力需求。不过目前核聚变是实验阶段,如果成功,将彻底化解能源危机。

你认为太阳能和核能,谁能成为未来大都市的主要电力能源。
不要几个字就OK了,要理由和依据哦 ,除了锂元素中有氚外,海水中叶有氚 ,核聚变和与核裂变相比,核聚变更清洁,几乎不会产生核废料或者说微乎其微,

随着太阳能转化效率的提高和储能技术的发展,太阳能肯定是首选了,无污染,方便,系统简单方便,方便控制。
核能可以作为调峰作用以及大型耗能工厂采用,虽然人类已经可以采用可控核聚变来释放能量,但是一旦失控带来的危害还是太大,恐怕谁也不想身边放一个有可能变成氢弹的东西,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可以采取很小的可控核聚变,那么可能汽车里也一样可以采用核能了,但估计偶们这一代是看不到了。
人类已经实现了氘氚核聚变——氢弹爆炸,但那种不可控制的瞬间能量释放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需要的是实现受控核聚变。聚变的第一步是要使燃料处于等离子体态,即进入物质第四态。等离子体是一种充分电离的、整体呈电中性的气体。在等离子体中,由于高温,电子已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完全裸露,为核子的碰撞准备了条件。当等离子体的温度达到几千万摄氏度甚至几亿度时,原子核就可以克服斥力聚合在一起,如果同时还有足够的密度和足够长的热能约束时间,这种聚变反应就可以稳定地持续进行。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热能约束时间三者乘积称为“聚变三重积”,当它达到10^22时,聚变反应输出的功率等于为驱动聚变反应而输入的功率,必须超过这一基本值,聚变反应才能自持进行。由于三重积的苛刻要求,受控核聚变的实现极其艰难,真正建造商用聚变堆要等到21世纪中叶。作为21世纪理想的换代新能源,核聚变的研究和发展对中国和亚洲等能源需求巨大、化石燃料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受控热核聚变能的研究分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种途径。惯性约束是利用超高强度的激光在极短的时间内辐照靶板来产生聚变。磁约束是利用强磁场可以很好地约束带电粒子这个特性,构造一个特殊的磁容器,建成聚变反应堆,在其中将聚变材料加热至数亿摄氏度高温,实现聚变反应。20世纪下半叶,聚变能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托卡马克类型的磁约束研究领先于其它途径。 托卡马克是前苏联科学家于上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环形磁约束装置。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大型常规托卡马克在短脉冲(数秒量级)运行条件下,做出了许多重要成果。等离子体温度已达4.4亿度;脉冲聚变输出功率超过16兆瓦; Q值(表示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已超过1.25。所有这些成就都表明:在托卡马克上产生聚变能的科学可行性已被证实。但这些结果都是在数秒时间内以脉冲形式产生的,与实际反应堆的连续运行仍有较大的距离,其主要原因在于磁容器的产生是脉冲形式的。 受控热核聚变能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就是将超导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产生托卡马克强磁场的线圈上,建成了超导托卡马克,使得磁约束位形的连续稳态运行成为现实。超导托卡马克是公认的探索、解决未来具有超导堆芯的聚变反应堆工程及物理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目前,全世界仅有俄、日、法、中四国拥有超导托卡马克。法国的超导托卡马克 Tore-supra体积是 HT-7的17.5倍,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实现高参数准稳态运行的装置,在放电时间长达120秒条件下,等离子体温度为两千万度,中心密度每立方米1.5×10,放电时间是热能约束时间的数百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24
太阳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1-24
简介
核废料(nuclear waste material),泛指在核燃料生产、加工和核反应堆用过的不再需要的并具有放射性的废料。也专指核反应堆用过的乏燃料,经后处理回收钚239等可利用的核材料后,余下的不再需要的并具有放射性的废料。
编辑本段类型
核废料按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3种;按比活度又可分为高水平( 高放 )、中水平(中放)和低水平(低放)3种。
编辑本段特征
核废料的特征是:①放射性。核废料的放射性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消除,只能靠放射性核素自身的衰变而减少。②射线危害。核废料放出的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电离和激发作用,对生物体会引起辐射损伤。③热能释放。核废料中放射性核素通过衰变放出能量,当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时,释放的热能会导致核废料的温度不断上升,甚至使溶液自行沸腾,固体自行熔融。
编辑本段管理原则
核废料的管理原则是: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废料产生并开展回收利用。②对已产生的核废料分类收集,分别贮存和处理。③尽量减少容积以节约运输、贮存和处理的费用。④向环境稀释排放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规。⑤以稳定的固化体形式贮存,以减少放射性核素迁移扩散。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于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各国遵照执行。核废料处理的基本方法是稀释分散、浓缩贮存以及回收利用。核废料处置包括控制处置(稀释处置)和最终处置。核废料的控制处置是指液体和气体核废料在向环境中稀释排放时,必须控制在法规排放标准以下。核废料的最终处置是指不再需要人工管理,不考虑再回取的可能。因此,为防止核废料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必须将其与生物圈有效地隔离。最终处置的主要对象是高放核废料。
编辑本段处理核废料必备条件
核废料是核物质在核反应堆(原子炉)内燃烧后余留下来的核灰烬,具有极强烈的放射性,而且其半衰期长达数千年、数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也就是说,在几十万年后,这些核废料还能伤害人类和环境。所以如何安全、永久地处理核废料是科学家们一个重大的课题。 科学家们说,安全、永久地处理核废料有两个必需条件:首先要安全、永久地将核废料封闭在一个容器里,并保证数万年内不泄露出放射性。科学家们为达到这个目的,曾经设想将核废料封在陶瓷容器里面,或者封在厚厚的玻璃容器里面。但科学实验证明,这些容器存入核废料在100年以内效果还是很理想。但100年以后,容器就经受不住放射线的猛烈轰击而发生爆裂,到那时,放射线就会散发到周围环境中,后果不堪设想。最近,英国皇家科学院发现一种新型水晶可以经受得住放射线的强烈攻击,用它来生产贮藏核废料的容器,能够更大程度上保证安全。然而,要寻找到一种能够在几万年内,都忍受得住放射线辐射的物质,仍然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其次,要寻找一处安全、永久存放核废料的地点。这个地点要求物理环境特别稳定,长久地不受水和空气的侵蚀,并能经受住地震、火山、爆炸的冲击。科学家们实验证明,在花岗岩层、岩盐层以及粘土层可以有效地保证核废料容器数百年内不遭破坏。但数百年后,这些存放地点会不会发生破坏是无法预料的。科学家们建议,最好的方法是先在这样一个稳定地点挖一个数百米深的坑道存放核废料,待将来科学发达了,再寻找更好的办法处理这些“人类杀手”。
编辑本段核废料处理方法
自从1945年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小小的原子核如同一个不断释放出宝物的魔瓶,人类拥有了提供巨大能量的核电站、可以许多次环绕地球不停的核轮船、可以杀灭肿瘤的核仪器、可以探测太空的核飞船……但是,核废料的产生及对人类的长久威胁也恰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类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要承担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愿人类能够关爱好自己的这个家园。 目前,核废料的处理,国际上通常采用海洋和陆地两种方法处理核废料。一般是先经过冷却、干式储存,然后再将装有核废料的金属罐投入选定海域4000米以下的海底,或深埋于建在地下厚厚岩石层里的核废料处理库中。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因幅员辽阔,荒原广袤,一般采用陆地深埋法。为了保证核废料得到安全处理,各国在投放时要接受国际监督。 通常所说的核废料包括中低放射性核废料和高放射性核废料两类,前者主要指 核电站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废液、废物,占到了所有核废料的99%, 后者则是指从核电站反应堆芯中换出来的燃烧后的核燃料,因为其具有高度放射性 ,俗称为高放废料。 中低放射性核废料危害较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在地面开挖深约10—20米的 壕沟,然后建好各种防辐射工程屏障,将密封好的核废料罐放入其中并掩埋,一段 时间后,这些废料中的放射性物质就会衰变成对人体无害的物质。这种方法经过几 十年的发展,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安全性也有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两个中低放 射性核废料处置场,其中北龙中低放处置场位于广东省大亚湾附近,另外一个则建 在甘肃省某地。 高放废料则含有多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高放射性元素,其中一种被称为钚的元 素,只需10毫克就能致人毙命。这些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达数万年到十万年不等,如果不能妥善处置将会给当地环境带来毁灭性影响。上个世纪的冷战期间,原苏联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将核武器工厂产生的高放废料直接排入了附近的河流湖泊当中,造成了严重生态灾难。位于著名的原子能城车里雅宾斯克旁边的加腊苏湖曾经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如今却因受到核废料污染变成了一潭死水,据俄罗斯环保专家称,该湖的生态环境在未来十几万年内都无法得到恢复。 为了寻找安全处理高放废料的方法,人类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相关研究。有人曾提出用火箭把高放废料送到宇宙空间。可是这种方法费用极高,而且火箭发射还有失败的风险,所以这种方法仅停留在设想阶段。之后,有人又提出了冰盖处置的设想。就是把高放废物放置在南极或北极的冰盖上,由高放废料本身产生热量融化冰层,使废料桶最后沉到冰层底部,从而被永久隔离。但是由于冰盖路途遥远,冰盖的地质演化具有不确定性,这种方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除此之外,还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抛入深海沟等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费用太高,就是在技术上无法实现,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无法确保绝对安全,而这恰恰是高放废料处理的基本要求。经过多年的试验与研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可行的方法就是深地质处置方法,即将高放废料保存在地下深处的特殊仓库中永久保存。
编辑本段中国核废料处理
处置库选址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投产发电以来,中 国核电事业在十几年间获得了飞速发展。根据来自核工业部门的最新资料,2002年 中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已达540万千瓦,预计到2005年,中国核电发电量将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左右。 随着我国核电站数量的增加,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的巨大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但这些核电站在发电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核废料。目前我国核电站 每年产生150吨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核废料,预计到2010年这些核废料的积存量将达到1000吨。由于高度放射性核废料对环境与人体都有极大的危害性,中国百姓对于核电安全性的关注也日益增强。为了全面了解中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的详细情况 ,记者来到了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环保中心,对中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项目负责人王驹博士进行了专访。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对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经过对各 种方法评估比较后,深地质处置法成为最佳选择,即将高放射性核废料保存在深入 地下几百米处的特殊处置库内。由于核废料的高度危险性,一旦处置库选址不当, 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核废料处置库选址必须非常慎重,需要综合考虑整个 国家的经济发展布局、人口分布、交通设施、候选地的地质、水文和气候条件等因 素。王驹博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世界各国的核废料处置库都建在经济落后、人 烟稀少的地区。 那么中国的核废料处置库最终将建在哪里呢?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王驹博 士起身走到办公室墙上的中国地图旁边,手指指向了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地区, “这个地区叫北山,是我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库的重点候选地之一”。 谈到为什么选在这里,王驹博士用略带兴奋的语气说道,“北山的条件实在是 太好了,这里是一片与海南省面积相当的戈壁滩,人烟非常稀少,整个地区人口不 到1.2万人,可以说除了沙砾和枯黄的骆驼草以外,寂寞得连回声都没有。北山经济发展很落后,周围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建设核废料库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小。这 里气候条件也很理想,全年降雨量只有7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因此地下水位很低,也就减少了放射性元素随地下水扩散的危险。北山还拥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库址距离铁路也就七八十公里。此外北山的地质条件非常优越,这里地处地壳运动稳定区,库址所在地有着完整的花岗岩体,而花岗岩是对付辐射的最好的 ‘防护服’。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们在北山进行考察之后称,北山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核废料库址之一”。
保障十万年安全
当记者问到核废料处置库是否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时,王驹博士信心十足地 表示处置库绝不会对当地造成不良影响。他向记者介绍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过程。 这些核废料首先要被制成玻璃化的固体,然后被装入可屏蔽辐射的金属罐中, 最后人们将这些金属罐放入位于地下500—1000米的处置库内。由于核废料的半衰 期从数万年到10万年不等,在选择处置库时必须确保其地质条件能够保障处置库至 少能在10万年内安全。 为了更好地消除记者的顾虑,王驹博士做了一个形象的对比,“为核电站提供 核燃料的铀矿矿藏一般都蕴藏在断层较多、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但是只要我们 不开采它们,这些铀矿床并不会对地表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我们的核废料处置库建 设在一个没有地质断层,地壳运动稳定的地方,深度比铀矿床要深很多,周围又设 有防护辐射的工程屏障,使其与外部环境相隔离。既然与地表隔离条件不好的铀矿 床都不会对地表环境造成什么影响,那么我们专门建设的核废料处置库必然比天然 的铀矿床更加安全”。
运输核废料绝对安全
由于建设在东南沿海的核电站与位于西北的核废料处置库之间相隔数千公里, 核废料的运输过程需耗时一周左右,沿途还要经过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因此核废 料的运输安全问题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谈到这个问题,王驹博士告诉记者完全不用担心。他介绍说,中国核废料主要 通过陆路运输,长途使用火车运输,短途使用汽车运输,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核废 料运输的主要方式。这种运输方式经过几十年发展,技术上已经很成熟,从其他国 家的经验看,这种方式有着长期的安全记录。中国在核废料的运输方面也有一套严 格的运输程序和保障体系。 首先,核废料将被装入特殊的罐状运输容器,这种容器可以有效屏蔽辐射,运 输核废料的火车车厢和汽车也必须经过特殊改装。其次,在选择运输路线时,有关 部门将对沿途的道路、桥梁和沿线的地形、环境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比较,选择出 最安全的线路。在运送过程中,武警部队将对运输核废料的车队进行全程武装押运 ,车队还配备有专门的导引车、保卫车以及其他一些保障车辆。先进的设备可以确 保前后方通讯顺畅,有关部门还将通过卫星全程监控运输车队,随时掌握车队位置 。车队启程前还要通知沿途各地公安、交通部门做好各项配合工作,所有这些措施 将保证核废料的运输过程万无一失。
建设处置库时间不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核废料处置库建成之前,所有的高放射性核废料只能暂存在核电站的硼水池中。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建成核废料处置库,中国核工业将面临着核废料无处存放的境地。 在这方面,美国曾有过惨痛的教训。美国原计划在1998年建成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库,但由于技术难度过高,尽管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进行研究,最终还是不得不将建成时间延长至2010年。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了美国40多个核电站储存核废料的水池全部爆满,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并使核电站业主状告美国能源部。 我国计划在2030—2040年完成处置库的建设,可以说时间已经相当紧迫。同时 ,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库又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以美国为例,其尤卡山核废料 处置库工程预算达437亿美元,北欧国家瑞典为了建设核废料处置库也花费了200多 亿人民币。 根据中国核电未来规模,王驹博士估计中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库将耗资数百 亿人民币。他告诉记者,“由于建设成本过于昂贵,我们只能建设一个核废料处置 库,但是中国核废料处置库的容量足以容纳中国核工业未来产生的所有高放射性核 废料。我们的处置库将把核废料这个‘恶魔’永远地禁锢在地下深处”。
编辑本段外国核废料处理
国外高放射性废物处置时间 国家 选址开始时间 选址完成时间 处置库开始运行时间 从选址到运行所需时间 美国 1957 2010 53 日本 1976 2040 64 加拿大 1973 2004 ≥2025 ≥62 德国 1965 2008 43 瑞典 1976 2004,2008 2020 32, 44 芬兰 1987 2020 33 比利时 1974 2035, 2050 61 76 英国 1976 2035 59 法国 2005 瑞士 1980 2000 >2020 >40 西班牙 1986 >2015 >34 阿根廷 2010—2015 目前,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根据计划,美国将在2010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深地质核废料处置库。核电发达的瑞典、芬兰、法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制订了建设深地质核废料处置库的计划。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1986年才开始 相关技术的研究,但是中国在这方面进展顺利,预计到2030年后将建成自己的深地 质核废料处置库。 近几天,德法两国又在为核废料的运输和存放问题搞得如临大敌。 3月26日,法国4年之后重新开始将核废料运回德国。在数千群众抗议声中,拖着6节装有核废料车厢的火车,在500多名警察沿途护送和押运下,徐徐进入德国。在德国,场面更为壮观。从法国边境到戈莱本核废料倾倒场,沿途有多达3万名警察警戒,数万群众举旗抗议核废料重回德国,有些地方群众还和警察发生冲突。 在4年前,法国在将核废料运回德国境内时,也曾发生反核群众和警方激烈的冲突,迫使德国政府下令暂停将核废料运回德国。然而,由于德国境内的近百座核电站每年都要产生不少核废料,这些核废料在经过法国阿格核废料处理厂处理后,按协议需运到德国的戈莱本核废料倾倒场永久性埋藏。所以,在西欧各国的压力下,德国政府不得不同意核废料再次运回德国埋藏。 现在大的有核国家,比如美国、俄罗斯在他们的国家都找到了暂存核废料的地点。美国国会去年已通过立法,决定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沙漠地区存放美国的核废料。俄罗斯也决定在西伯利亚无人区建立核废料存放地,并欢迎其他国家付费存放。只有像德法日这些人口密集有核国家,核废料存放成为伤脑筋的大事。德国甚至宣布今后不再建设核电站。
如果这不是危害那什么是呢太阳能也有弊端
储存的费用远大于现有的火力发电
现在的解决办法是
风力和水力
未来的方向应该是氢能源自主发电
简单说就是依靠水产生氢
氢产生动力发电
每户安装一个发电装置氢动力发电机
有水就有电了以户为单位
这个产品正在研发
第3个回答  2010-11-25
太阳能
第4个回答  2010-11-26
我认为是太阳能!优势:干净、无污染、可再生、低维护、低成本!!
第5个回答  2010-11-26
地球上除原子能和火山、地震、潮汐以外,太阳能是一切能量的总源泉。 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天文太阳辐射量。在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处时,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全谱总能量,称为太阳常数。太阳常数的常用单位为瓦/米2。因观测方法和技术不同,得到的太阳常数值不同。世界气象组织 (WMO)1981年公布的太阳常数值是1368瓦/米2。如果将太阳常数乘上以日地平均距离作半径的球面面积,这就得到太阳在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这个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太阳每秒辐射到太空的热量相当于一亿亿吨煤炭完全燃烧产生热量的总和,相当于一个具有5200万亿亿马力的发动机的功率。太阳表面每平方米面积就相当于一个 太阳辐射能量波谱密度分布
85000马力的动力站。)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的99%以上在波长 0.15~4.0微米之间。大约50%的太阳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区(波长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谱区(波长<0.4微米),43%在红外光谱区(波长>0.76微米),最大能量在波长 0.475微米处。由于太阳辐射波长较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约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称地面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活动和日地距离的变化等会引起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向地球传送着光和热,有了太阳光,地球上的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叶子大多数是绿色的,因为它们含有叶绿素。叶绿素只有利用太阳光的能量,才能合成种种物质,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据计算,整个世界的绿色植物每天可以产生约4亿吨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与此同时,还能向空气中释放出近5亿吨的氧,为人和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氧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