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关于生与死话题的中国古代诗词或古文,或一个能突出这个话题的古人也可以,谢谢

我想答案应该多偏向于对死亡和生存的态度吧...最好与道德、爱情什么的无关,只是单纯的人生观那种

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上面的这首词作。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题记也明确写明了做梦的日子,故可以确认作者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三句,单刀直入,概括性极强,感人至深。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和机会;而今,却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事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恩爱夫妻,撤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啊!可是为什么又要加上“不思量”呢?这并不矛盾,相反是加得好,因为真实!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是挂记在心上呢?不经常悬念,并不是已经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沉痛。如果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年东坡才四十岁,就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之久了,却要“纵使相逢”,要爱侣起死回生,这是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也是悲痛的,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又更加深了一层。
对“记梦”来说,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飘泊在外,雪泥鸿爪,凭借梦幻的翅膀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故乡,与爱侣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亲切而又熟悉,她呢,容貌情态,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了,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无限的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到现实上来。“明月夜,短松岗”,多么凄清幽独的环境啊!作者料想长眠于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里,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也该会是柔肠寸断吧?!

唐·白居易《长恨歌》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25
庄子是道家思想,道家对生死的观念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而儒家思想对生死的观念则为“杀生而取义”。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人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古代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命,也不知道害怕死亡。出生了他不欣喜,死去他不拒绝。无拘无束地来,无拘无束地走而已。他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也不会追求自己要去的归宿。有事就欣然接受,忘记生死,归于自然。

庄子又说:“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这些真人都是那些容貌显得宁静淡然,心里能忘怀一切的人,喜怒哀乐的性情能够与四时相通,对生活里的任何事情都能够坦然应对。

庄子借助真人,表达了对死亡的一种态度,就是第一部怕死,第二也绝不找死。

而儒家讲仁人志士可以“杀生而取义”,可以舍去自己的生命而维护一个大的道理。

在生命长河中,儒家与道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儒家的姿态是烈士,道家的姿态是高士;儒家的姿态是与时间去争抢,抢出来有限的时光去建立,而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这两种人生观最终的殊途同归是让生命获得价值。但是,人生的价值判断永远都不会相同。

有的人更多地看中历史上的名垂青史,看重社会上的建功立业,让个人生命付出代价,也要去建立一种社会功勋。也有的人更多地看重自己内心的完善、安顿和自己道德上的成全。

如果是前者,他在对于人生的心有不甘就多一点,而后者则淡泊就多一点。其实这就是儒与道在作用于我们内心时候,在我们拥有的相同的光阴中呈现出的不同的态度。

其实,中国人在对待生死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以屈原为代表,一种以司马迁为代表。

屈原生当战国乱世之中,作为楚王的同姓贵族,作为一个士大夫,当楚国被攻破颖都的时候,当秦将白起把颖都屠城的时候,尽管一个人流落在外,尽管他还有许多国家可以去,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宗庙和自己的国家都已经万劫不复了。他生命的最好的终结就是随着这一切一同归去。

屈原之死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用郭沫若先生的话说,他是在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不能实现理想的现实之中被撕碎的。所以,这样一个人,他必须采取这样一种惨烈而决绝的方式来处理生命。

司马迁有一封著名的信,是写给好朋友任安的,叫做《报任安书》,完整地表到了自己对于生死的态度。在信里,司马迁回顾了自己下狱、受刑整个过程。他说自己非常冤枉,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诬陷,满朝文武没有人来救他。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可以选择死亡,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可是,他没有。他接受了作为男人最难以容忍的耻辱:腐刑,就是被割去了生殖器。因为他有使命没有完成,就是他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从他的父亲司马谈把这样一个史官的大业托付给他的时候,就告诉他,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五百年之于今,没有人能够“绍明世”,“续《春秋》”,来把这样一个时代记录下来,传承历史。所以,司马谈临死之前,把编撰《史记》的重任交给了司马迁。所以,司马迁说,他面对历史托付下来五百年一人的使命,他自己的态度是“小子何敢让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有这么大的事情,那么宁可受辱也绝不轻生,这就是死司马迁的态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1-24
古代诗词: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文: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古人:文天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1-25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若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息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感叹人生无常,年华易逝,流露对自己命运的消极情绪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本诗写了人的生命短促,应及时行乐,反对吝啬。
还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三里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表达了生死观
第4个回答  2010-11-25
请百度苏东坡怀念自己亡妻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