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昆仑》全诗以及意思

如题所述

『全诗』

《念奴娇·昆仑》

作者:现代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译文』

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注释』

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莽:莽莽,状高大。《小尔雅》:莽,大也。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

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

阅尽人间春色:阅尽,看足、看尽、看遍。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

搅得:闹得、搞得。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

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消溶:积雪消融、融化。


『创作背景』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全诗赏析』

《念奴娇·昆仑》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词,其主题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毛泽东的胸怀在这首词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其气魄之大堪称穷尽八荒,涵盖寰宇。那么,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词的批注中曾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
“改一句, ‘一截留中国’,改为 ‘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当读者在读到 “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也许一定会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从来都是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毛泽东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以上也可说是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3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近现代〕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破空而出了,高大险峻的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衰盛。终年积雪,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搅得天地一片冰寒。夏天冰雪消融,江河纵横流淌,人也许为鱼鳖所食。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说一说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积雪。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在亚洲。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注释

    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莽:莽莽,状高大。《小尔雅》:莽,大也。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

    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毛主席在这首词的自注中说:“昆仑:主体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阅尽人间春色:阅尽,看足、看尽、看遍。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

    搅得:闹得、搞得。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消溶:积雪消融、融化。

    江河横溢: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所以昆仑山积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会泛滥起来。横溢:就是横流,即泛滥。

    人或为鱼鳖:江河横滥,洪水成灾,有些人不及逃避被卷入洪流,像鱼鳖一样。《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千秋:千年。功罪:昆仑山给长江黄河输送的水源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功;造成洪水泛滥,因而给人民带来灾祸,这是罪。在这里,罪是实写,功是虚写。

    谁人:何人。曾与:曾给、曾为。《诗词曲语词汇释》:“与,为也,给也。”

    安得:怎得、哪得。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遗(wèi):赠与。

    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环球:一作寰球,整个地球。


创作背景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赏析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借景抒情,下阕缘情发议。它从当时世界性的大冲突出发,借助昆仑山脉的高大形象,抒发了诗人彻底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伟大抱负。在毛泽东诸多的诗词杰作中,《昆仑》词以厚重的历史感、思想视野的开放性以及想象的新颖雄奇性,占有着特殊的艺术地位。词的上阕作者以夸张、比喻、拟人的手法,浓墨重彩,描绘了昆仑山光影交错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艺术形象。既突出了它“数学上的崇高”和“力学上的崇高”,也突出了它的高寒、多雪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在正与反的强烈对照中,自然引发出一个促人深思的问题:对于此中的历史功过,究竟应当如何评说?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一起笔,巍巍昆仑奔来眼底,以其壮美的雄姿,造成强大的心理震撼。“横空出世”,以天地为上下标线极状其高。“莽”,以视觉印象的迷茫无际极状其广。“阅尽”则有两重意思:一是以人世沧桑为参照物突出昆仑的古老,一是以昆仑作为特定窗口来收视人类创造力的伟大。通过这一双向映照,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赋予了昆仑山以历史巨人的崇高地位。人类历史中所包容的异质性的深邃内涵,由于这一变形化处理而变得格外鲜明和尖锐,强烈唤起读者对人类生存空间及人类历史命运的关注。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昆仑山披冰盖雪,千里蜿蜒的气势,和这种巨大的自然力带给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巨大自然力的负面影响,到了夏天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酷烈。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也因此显得更为急切了。昆仑山是一个如此奇特的存在,它既是力的极致,又是灾的根源。对于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必然引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是对以昆仑山为代表的自然力的深层属性的探索,也是对以昆仑山为见证的人类历史的深层内蕴的探索。诗人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作为集中的关注点,要求做出公正的评判,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于向历史挑战的勇气,以及对全人类命运的自觉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

词的下阕,是作者对上阕中提出的问题,通过雄奇的想象所做出的美学回答。而今我谓昆仑”,是对“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的强劲对接。“而今是对“千秋”的接榫,“我”是对“谁”的接榫。“当诗人说着我的时候,同时也在指着人类和世界。”(别林斯基语)因此,这句词中所说的“谓”,就自然扩化成作为无产阶级自觉代表的诗人和作为人类历史文化象征的昆仑山之间的直接对话。“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是气吞山河的宣告也是对大山的指令,带有不容违拗的威严性,充分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主宰沉浮的伟力和自信。

“安得倚天抽宝剑,将汝裁为三截。“诗人借助想象的力量,对高寒多昆仑山重新进行工程性的精心裁制。在这举重若轻地扭转乾坤的“抽”“裁”二字之中,形象地表达了通过革命斗争去理想地改造世界的远大志向。战国时楚国的宋玉作《大言赋》,其中有“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宋玉想象着把整个天地化成一辆大车,以大地为车,以圆天为车盖,在这样的大车上,有柄长剑,它的一头自然要延伸到天的外头。李白在《大猎赋》里说“于是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昆仑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李白想象抽出倚天剑来,只要呵斥一声便使昆仑山轰然倒下。李白的另一首诗《临江王节士歌》写自己的抱负,“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宋代词人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说需要倚天之剑来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些诗人的丰富想象显然影响了毛泽东并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但是不同的是,古人笔下是“剑倚天”,而在毛泽东笔下则是“人倚天”,更加凸显人的高大形象。如此高大的巨人自然威猛无比,能够倚天抽剑,把昆仑山截为三段。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诗人继续发挥雄奇的想象,对裁下的三截大山做出了不偏不倚的处理,让昆仑山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在经过兴利除弊的改造后,为全人类共同造福。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曾明确表示:“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段话,可以帮助人们具体理解这三句词中博大精深的理性内涵;这三句词,可以看成是这段话中所强调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艺术注脚。“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是人类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中国古代贤哲把它表述为“世界大同”,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把它表述为“解放全人类”,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诗人对人类明天的衷心祝愿,也是对本词宏大主旨的画龙点睛。无疑,这一主旨的广阔和重大是旷世罕见的。它的无与伦比的广阔性,在于它对人类历史的全息包容;它的无与伦比的重大性,在于它对人类解放的总体启示。在人类面临二战浩劫的前夕,毛泽东以自己雄奇瑰丽的诗篇,表达出一个明确的方向:惟有彻底变革旧世界的社会结构,才能真正铲除战争的根源,全人类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⑾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⒁。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译文】
  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中国。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第3个回答  2023-08-09
《念奴娇·昆仑》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该词的全文:

昆仑山下秀,清江水东流。
春风花草香,夏雨润泽浮。
秋月明露寒,冬雪皑皑幽。
人生有离合,岂止如此愁。

此词以昆仑山为背景,描绘了四季的景色和人生的离合之苦。每一节都以一句简洁的描述表达了不同季节的特点,同时暗示了人生的变迁和悲欢离合。

首句“昆仑山下秀,清江水东流”描绘了昆仑山的美丽和清澈的江水,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接着,“春风花草香,夏雨润泽浮”描述了春夏季节的花草芬芳和夏雨的滋润,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期待和享受。

第三句“秋月明露寒,冬雪皑皑幽”描绘了秋天的明月和寒露,以及冬天纷飞的雪花,暗示了季节的冷寂和人生的艰辛。

最后一句“人生有离合,岂止如此愁”表达了人生中的离合和悲伤,指出了人生的苦难和痛楚不仅仅局限于季节的变迁,更是指涉人际关系和命运的无常。

整首词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来抒发人生的离合之苦,展示了杨慎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第4个回答  2015-01-08
原文: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注释:⑴昆仑昆仑即昆仑山Kunlun Mountains 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地理观念上的昆仑山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古代神话的西方昆仑是汉以前地理上的昆仑一名与传说中昆仑的结合。
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⑵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⑶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按作者原注中的“前人”指北宋张元。张元句始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原作“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以后有关记载渐有出入。南宋魏庆之辑《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条作“战退<旧时通行本作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似为作者原注所据。“当年孙行者过此”是当地居民传说《西游记》里的故事。
作者自注“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
⑷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⑸人或为鱼鳖有的人会被洪水淹死。《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⑹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⑺遗wèi赠与。
⑻还东国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原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