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有80%以上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该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53.5%,耕地占35.2%。而在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4.4%,耕地占59.2%,水资源仅占14.7%。应用上述资料,说明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急!!!

我国幅员辽阔,降水量地区差异很大,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海河、淮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5%,用水量占到全国的27%,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达到70%,是全国水资源短缺,而且开发利用程度又很高的地区〔1〕。水资源的短缺长期困扰京、津及华北地区,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为了解决京、津及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另一种答案
1 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根据对我国水资源2030年和2050年的供需平衡分析,黄淮海流域特别是黄河下游的黄淮海平原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在过去的年代,这里的许多地方,特别是黄河以北的海河流域,通过超采地下水和利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维持了经济的增长。据海河水利委员会统计,海河平原1998年超采地下水55亿立方米,全流域废污水排放量63亿t,除排放入海5亿t外,其余或被利用或蒸发渗入地下。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多亿t废污水被用于灌溉。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是沧州、衡水和津浦铁路沿线地区,该区的浅层地下水绝大部分为不可利用的咸水和微咸水,多年来超采的是很难再生的含氟的深层地下水,据2000年有关方面的分析,深层地下水耗竭的时间将为10~15年。太行山麓的京广铁路沿线,由于城市和工业大量抽取地下水,也造成浅层地下水的大面积区域性漏斗。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不加防治,许多地方有河无水,有水皆污,洼淀枯竭,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预测到2030年,经充分挖潜和利用当地水资源,采用节水和污水回用等多种措施和考虑了目前引黄和引江的水量后,在地下水不再超采的情况下,黄淮海平原地区缺水量仍将达到(平水年)150亿~(枯水年)300亿立方米。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用水,今后通过南水北调增补的水源应在30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增补黄河以北应在一半以上。
2 对南水北调各条线路的初步评价
对已提出的南水北调各种线路,初步评价后认为:水利部提出的东、中、西三条线路,都是可以成立的,也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需要抓紧进行工作;其他各种“大西线”方案,现在尚缺乏科学依据。现分述如下:
①东线
东线工程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北岸,在原有引水量的基础上,增加年均引水约150亿立方米,其中过黄河约90亿立方米。利用和扩建京杭运河及与其平行的部分河道,送水到天津,另建分干线到胶东半岛。
东线工程除可解决江苏和山东两省的缺水外,还可解决河北省东部深层地下水超采和高氟水导致的地方病以及天津市的缺水问题。其有利条件是:直接从长江引水,水源比较丰富可靠;可利用大运河和洪泽湖、骆马湖等现成的河道和调蓄湖泊,投资较低,并可分期分段实施,比较灵活。其难点是:沿线水质污染;需要电力提水,总扬程约65m,经常运行费用较高。
②中线
中线工程由加高后的汉江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的可能引水量估计约130亿立方米/年,其中过黄河约70亿~75亿立方米/年。建设专用的输水渠道,沿京广铁路西侧,送水到北京。
中线工程除可解决河南省中东部的缺水外,还可解决河北省中部经济最发达地区和北京市的缺水。其有利条件是:目前水质较好;绝大部分自流引水,如不计建设成本和丹江口发电损失,运行费用较低。其难点是: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水源相对有限,如遇连续枯水年难以满足要求;现在规划的线路缺少调蓄湖库,运行困难;黄河以北的线路经过太行山麓的特大暴雨区和地震高发区,安全风险很大;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需移民25万人,总干渠基建投资也较高,需要一次建成才能发挥效益,考虑到配套建设的种种问题,总干渠达到设计效益需要相当时间,加上来水和需水匹配的不稳定性,如以贷款建设,将发生运营困难。
③西线
西线工程从长江干流通天河及支流雅砻江、大渡河调水进入黄河上游,补充黄河水源,估计可能的调水量100亿~150亿立方米/年。
由于前期工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尚难作出全面评价,但一般估计,实施难度将大于中线和东线。
④“大西线”
“大西线”工程有各种方案,都是由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调水进入黄河上游。
经研究后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西线”设想的一些工程没有现实的技术可行性。就我国未来16亿人口的发展形势看,也没有大开荒、大移民以至兴建“大西线”的现实必要性。

参考资料: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cfbjgj/article/b0-i1052348.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10
1 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根据对我国水资源2030年和2050年的供需平衡分析,黄淮海流域特别是黄河下游的黄淮海平原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在过去的年代,这里的许多地方,特别是黄河以北的海河流域,通过超采地下水和利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维持了经济的增长。据海河水利委员会统计,海河平原1998年超采地下水55亿立方米,全流域废污水排放量63亿t,除排放入海5亿t外,其余或被利用或蒸发渗入地下。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多亿t废污水被用于灌溉。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是沧州、衡水和津浦铁路沿线地区,该区的浅层地下水绝大部分为不可利用的咸水和微咸水,多年来超采的是很难再生的含氟的深层地下水,据2000年有关方面的分析,深层地下水耗竭的时间将为10~15年。太行山麓的京广铁路沿线,由于城市和工业大量抽取地下水,也造成浅层地下水的大面积区域性漏斗。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不加防治,许多地方有河无水,有水皆污,洼淀枯竭,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预测到2030年,经充分挖潜和利用当地水资源,采用节水和污水回用等多种措施和考虑了目前引黄和引江的水量后,在地下水不再超采的情况下,黄淮海平原地区缺水量仍将达到(平水年)150亿~(枯水年)300亿立方米。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用水,今后通过南水北调增补的水源应在30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增补黄河以北应在一半以上。
2 对南水北调各条线路的初步评价
对已提出的南水北调各种线路,初步评价后认为:水利部提出的东、中、西三条线路,都是可以成立的,也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需要抓紧进行工作;其他各种“大西线”方案,现在尚缺乏科学依据。现分述如下:
①东线
东线工程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北岸,在原有引水量的基础上,增加年均引水约150亿立方米,其中过黄河约90亿立方米。利用和扩建京杭运河及与其平行的部分河道,送水到天津,另建分干线到胶东半岛。
东线工程除可解决江苏和山东两省的缺水外,还可解决河北省东部深层地下水超采和高氟水导致的地方病以及天津市的缺水问题。其有利条件是:直接从长江引水,水源比较丰富可靠;可利用大运河和洪泽湖、骆马湖等现成的河道和调蓄湖泊,投资较低,并可分期分段实施,比较灵活。其难点是:沿线水质污染;需要电力提水,总扬程约65m,经常运行费用较高。
②中线
中线工程由加高后的汉江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的可能引水量估计约130亿立方米/年,其中过黄河约70亿~75亿立方米/年。建设专用的输水渠道,沿京广铁路西侧,送水到北京。
中线工程除可解决河南省中东部的缺水外,还可解决河北省中部经济最发达地区和北京市的缺水。其有利条件是:目前水质较好;绝大部分自流引水,如不计建设成本和丹江口发电损失,运行费用较低。其难点是: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水源相对有限,如遇连续枯水年难以满足要求;现在规划的线路缺少调蓄湖库,运行困难;黄河以北的线路经过太行山麓的特大暴雨区和地震高发区,安全风险很大;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需移民25万人,总干渠基建投资也较高,需要一次建成才能发挥效益,考虑到配套建设的种种问题,总干渠达到设计效益需要相当时间,加上来水和需水匹配的不稳定性,如以贷款建设,将发生运营困难。
③西线
西线工程从长江干流通天河及支流雅砻江、大渡河调水进入黄河上游,补充黄河水源,估计可能的调水量100亿~150亿立方米/年。
由于前期工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尚难作出全面评价,但一般估计,实施难度将大于中线和东线。
④“大西线”
“大西线”工程有各种方案,都是由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调水进入黄河上游。
经研究后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西线”设想的一些工程没有现实的技术可行性。就我国未来16亿人口的发展形势看,也没有大开荒、大移民以至兴建“大西线”的现实必要性。

参考资料: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cfbjgj/article/b0-i1052348.html

第2个回答  2020-06-28
能彻底解决北方多个省份严重缺水的长远问题,利国利民很有必要。
第3个回答  2019-10-20
①为了解决华北平原以及环渤海南部和京津唐三大地区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问题。
②为了解决西北地区以及新疆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北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和生活用水问题。
③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因此南水北调这个工程也是为了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但是在跨流域调水之前,我们需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才能进行跨流域调水。
④什么常说人多地少,但是我国的水资源更少,可谓是人多水更少,因此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的问题,我国进行了跨流域调水,其中主要的工程有南水北调、引黄入晋、引滦入津以及引渤入新等。
第4个回答  2019-09-11
北方的生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