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与贪心》作文800字

如题所述

良心与贪心(下面有两篇作文,我觉得第一篇不错的,你看看吧,要是喜欢就请采纳呀)
何谓“良心”?康德解释说:“良心意味着一个无法向他隐瞒任何事情的知情者蕴藏在我的自我意识中”。这个“我”中之“他”,正是伦理学中的“良心”,对“我”无秘不晓,且时时处处事事监督着“我”的言行。
  何谓“贪心”?肖军比喻说:“贪心是潜伏在阴暗灵魂里的一条蛇,当它张口的时候,一切都是它吞噬的对象,且愈是吞噬得多,愈是饥渴得恐慌,无止无休无厌,直至自我爆炸。”中国有一句老话:“贪心不足蛇吞象”,大概可做“贪心”的注脚。  良心,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是人们在行为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的约束能力,一个凭良心办事的人,必具有坦荡磊落的情怀和克制私欲的力量。一事当前,明是非,知善恶,即使个人独处,无人监督,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贪心,作为一种败坏的道德意识,是一种心理、生理、物质有缺陷或匮乏的表现,是一种丧失权力,放弃生存的诀别。贪字近贫,灵魂行乞,于是无视法纪,不顾廉耻,是一种等同偷、抢、盗、扒一类的犯罪。  《后汉书》记载东汉杨震为官清正,一次出巡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在沉沉夜色中前往其官邸拜竭。王密见室中无别人,便从怀中掏出黄金十斤,说:“深更半夜没有人知道,请收下吧!”杨震正色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岂有无人知晓之理!”王密羞愧抱金而去。  黑夜中,私室里,杨震的回答是良心的呐喊,是正义的钟鸣!私室里,黑夜中,王密的乞求是贪心的自供,是卑鄙的乞怜!
2、
人生之路漫长,况诱惑颇多,一时因贪念萌生而“失足”的事在所难免。“失足”的人不意味着该被社会遗弃,但我们又该如何让他们“改邪归正”呢?这时,便需要爱心的力量。
  在捡到尚先生的手机后,年轻人的态度从不愿归还转变为不要酬谢,原因正是被手机中为灾区献爱心的照片和信息感动了。年轻人本被贪念蒙蔽双眼,但尚先生的爱心如一泓清泉冲去他心灵上的尘土,让他及时走回人生的正道。试想一下,若没有这手机中的“爱心”,一旦尚先生要报警的话,这个年轻人惹来的麻烦之多便不言而喻了。
  不过在社会上,缺乏爱心引导而“失足”的事件并不鲜见。上海奉贤一大学新生,一月内偷取室友万余元,但由于惧怕遭到室友群殴而拒不承认,终以入狱为大学生涯画上句号;河北鹿泉石某,16岁时因偷父亲的钱而被打,心生愤恨离家出走,后因多次偷窃而被捕劳改,人生尽毁……因一时贪念而自毁前程,原因何在?暂请不要举起道德大棒抡杀失足者,请看看他们犯错时的心态:惧怕、愤恨。如果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就应以宽容、爱心引导他们,让善良战胜邪恶。然而当今社会,帮扶老人被诬蔑,爱心捐献受质疑,不让座位则拳脚相加,不让摆卖则群殴闹事,在怀疑、暴戾的风气下,我们普遍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包容之心,对拳头习以为常,对暴力见怪不怪,因此初涉失足者在战战兢兢中铤而走险,宁可接受良心的谴责而躲避拳头的追打。“归正”之路没有爱,爱心在暴力中失语,爱心在暴力中泯灭,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失足者坠入罪恶的深渊。
  倘若能给“失足者”一盏爱的明灯,他们不一定会在人生之路上迷失方向。作家林清玄做记者时,曾报道一名犯案千起、作案手法细腻的小偷的新闻,并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正是这句话,竟改变了小偷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是几家商铺的大老板。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林清玄出于善意的话,如冬日里的阳光,让小偷在严寒中感受关爱,又如黑暗中的明灯,让小偷在黑暗中寻觅人生的方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爱心包容过错,用爱心战胜心魔,是大度,更是大爱。记得弗吉尼亚校园惨案32人遇难,但放飞象征亡灵的气球是33个,悼念区大树下刻有死者姓名的圆石是33块,响起的悼念钟声是33声,守夜仪式的蜡烛是33根——这当中都有凶手的一份。他们践行的基督教精神,是爱与恨分离的一种大悲悯。诚言,爱不能拯救凶手,却给世人精神引导——失足不可怕,只要善良仍在。“归正”之路需要爱,它给“失足者”自我救赎的机会,给“失足者”反思人生、选择人生的时机。

  “归正”之路需要爱。这种“爱”可以是爱心、宽容、激励……只要是能感化别人的力量,便可称为“归正”所需的爱。没有一个人一出生便想成为“失足者”,只是有时因经受不住诱惑而犯错。其实,只要愿意以爱的方式引导“失足者”,他们一定能重新回到人生正途,他们的未来一定还是光明的。爱的甘霖,虽未能让整个世界一片葱绿,却能沐浴出块块心灵绿洲。假若人人都能用爱来引导“失足者”,那么犯罪的人定会越来越少,人们还何必总要提心吊胆地只为“防贼”?
  “归正”之路需要爱,所以,请勿吝惜自己的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何谓“良心”?康德解释说:“良心意味着一个无法向他隐瞒任何事情的知情者蕴藏在我的自我意识中”。这个“我”中之“他”,正是伦理学中的“良心”,对“我”无秘不晓,且时时处处事事监督着“我”的言行。
何谓“贪心”?肖军比喻说:“贪心是潜伏在阴暗灵魂里的一条蛇,当它张口的时候,一切都是它吞噬的对象,且愈是吞噬得多,愈是饥渴得恐慌,无止无休无厌,直至自我爆炸。”中国有一句老话:“贪心不足蛇吞象”,大概可做“贪心”的注脚。
良心,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是人们在行为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的约束能力,一个凭良心办事的人,必具有坦荡磊落的情怀和克制私欲的力量。一事当前,明是非,知善恶,即使个人独处,无人监督,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贪心,作为一种败坏的道德意识,是一种心理、生理、物质有缺陷或匮乏的表现,是一种丧失权力,放弃生存的诀别。贪字近贫,灵魂行乞,于是无视法纪,不顾廉耻,是一种等同偷、抢、盗、扒一类的犯罪。
《后汉书》记载东汉杨震为官清正,一次出巡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在沉沉夜色中前往其官邸拜竭。王密见室中无别人,便从怀中掏出黄金十斤,说:“深更半夜没有人知道,请收下吧!”杨震正色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岂有无人知晓之理!”王密羞愧抱金而去。
黑夜中,私室里,杨震的回答是良心的呐喊,是正义的钟鸣!私室里,黑夜中,王密的乞求是贪心的自供,是卑鄙的乞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2-23
贪心顾名思义,是指不知足。而在我的词典里,贪心就是想鱼和熊掌兼得。
从小,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里面,贪心就是不好的,可是到底哪点不好、为什么会不好,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只知道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面,渔夫的妻子就是因为贪心到最后失去了从金鱼那得到的全部,而那段富有的日子如同梦一般,醒来后一切都回到了从前。可这并不吃亏呀,不是吗?毕竟她只是失去了本就不属于她的东西,而且她也并不在乎那些呀,要不然她又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要求渔夫和金鱼说换掉那些呢!可是孩童时期的我们怎么会深究这么多,只是一味的消化掉大人们所授予的知识——不要贪心。
可是什么才叫做不贪心呢?是无欲无求?还是不去奢望那些不可能的东西?这些我们都不知道。只知道小的时候总是在买漂亮的衣服还是得到好吃的零食之间挣扎,不会想到要两者兼得,最后即得到了漂亮的衣服,又有了想吃的零食。是否这就是不贪心的好处?我想是的。所以我要做个不贪心的人,这样就可以拥有想要的啦。可是当长大后,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准确点说并不是这样简单了。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变成了“大胃王”不管父母是否能支付得起,我们都想要;亦在不知不觉中贪起了心。而之所以说是不知不觉, 是因为我们还自认为我们很安于现状,甚至有点无欲无求。
可是却不知道这错的有多么的离谱。所谓的安于现状只不过是在可以得到一切想要得到的且没有孟子所说的鱼与熊掌的情况的前提下。可是现实不是仁慈的,他不会眷顾任何人,所以鱼与熊掌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或许我们还没有弄明白生于忧患和杞人忧天有什么区别所以并不会在拥有某些东西的时候去想那么多,以至于当碰到要鱼与熊掌二选一的时候会或多或少的像鸵鸟遇到沙尘暴般把头埋到丰满的羽翼下带风暴过去,可,不幸的是风暴可以躲过去,而选择是无法逃避的,只有做出选择才能让“风暴”过去。可是之所以逃避,之所以不想选择,无非就是想要两者兼得;而之所以想要两者兼得,不过就是贪心在作祟罢了。既要得到有不想失去,世上哪会有这等好事呢。
贪心蒙住了双眼使之猜不透看不清,所以在追逐所贪之物时不断的磕磕碰碰,最后或许会被一块大石绊着,阴差阳错的使眼前的景象清晰,并清楚的看到自己身处的是危境,然后回头。
可命运似乎在开玩笑,当回头后发现自己拥有的某些东西可能会没有了,即便当初有猜想到几分,可还是会懊悔。
第3个回答  2014-12-23
百度搜索一下就行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