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童年的朋友》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写作艺术   作为前苏联的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曾经吸引并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其中,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更是对于亿万国人影响巨大。《童年的朋友》是从第一部里节选出来的,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只是凭借着单纯的零碎的描写,这篇小文就把一位伟大的老人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可谓“佳作天成”。   细细品来,它的成功之处其实也是所有此类文章的成功之道。   一、他有一颗热爱、感激外祖母的心。   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一颗心,你会发现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饱蘸了作者的深情。他把自己的由衷的爱和感恩通过文字纤细入微地表现了出来。梳头的外祖母,边唠叨边梳理自己浓密的头发,并不美甚至有点凶的样子,给小人儿的感觉却是可笑又可亲,在那细致而不罗嗦的描写里我们能够读到,连老人家的牢骚都有几分亲切的味道。不止这样,那些话语在小孙子的心目中,是那么动人。她微笑的样子,她被生活摧残的面孔,她弯得有点驼的背……都是那么美!   如果说前六段是曲笔的话,那么最后一段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声了。作者发自内心地说外祖母是那个把他从黑暗中叫醒的人,而且强调了她是自己终身的朋友,是自己最知心的人。不仅如此,她还给了自己应对这个社会的力量……这是何等的地位!这又是何等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由此推知:如果没有外祖母,那个弱小待塑造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二、他有一双时刻追随外祖母的眼睛。   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我”——一个孩子的眼睛里折射出来的。你瞧:从那个早晨开始,从“我”睁开惺忪的睡眼开始,“我”就未曾把目光离开过外祖母片刻。“我”一眼不眨地注视着她的梳头,目不转睛地和她说话,关心着她的每一举动……把她的一切尽收眼底。多么浓郁的情感!正是由于这份情意,一个孩子把他全部的注意力完全倾注在了这位他钟爱的老人身上。那双须臾不曾经离开的眼睛,摄象机一样留住了生活中的一切。   三、他有一支灌注情感与灵感的巨笔。   假如只有心与眼,而缺乏了语言,也许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这位可敬的外祖母。而高尔基,他恰恰有如此的才华。情与灵的结合成就了杰出的作家,也成就了我们的读者。   细而不腻的描写。写一位并不完美的人并不优雅的行为,怎样才能写得既不虚假又不让人读了心生不悦呢?在首段关于梳头的描写里,那多得出奇的头发,很是吓人,可“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却给予了它生气。接下来,作者细细密密地把祖母的一系列动作一一道来:把过多的头发“兜起来提着”,把木梳费劲地“梳进”去……挺麻烦的一件事,但后面,被“歪扭的嘴唇”、“气愤的光芒”、“又小又可笑的脸”一冲淡,刹那间真实质朴了。一连串的描写,细致而不腻味。   推陈出新的比喻。这是本文的亮点。作者巧妙地、创造性地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产生了难以言表的表达效果,也给了节选的短文极大的美感。他把外祖母说话的声音比做温柔、鲜艳、丰润的鲜花,这比喻又美妙又独特,一下子使得外祖母的形象变得格外地美丽,而且是一种超越容颜的不朽的美。他把外祖母的眼珠比做黑樱桃,红艳艳的樱桃闪烁着水晶般的光泽,特别诱人。黑的,可以想象它的光彩与剔透。他把外祖母的腰比做驼背,写尽了外祖母的辛劳。他用五光十色的花边来比喻外祖母出现后“我”的光彩夺目的生活,突出地表现了外祖母对于我的重要与无可替代。   质朴深情的赞美。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诚恳地道尽满腔的感恩。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片深情。   佳作就这样慢慢地产生。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噗【pū】 脯【pú】(fǔ果脯) 绺【liǔ】 惩【chéng】 咒【zhòu】   颊【jiá】 嗅【xiù】   皱纹【zhòu】(绉纱zhòu) 兜【dōu】 鬃【zōng】 辫【biàn】 鼻【bí】   壶【hú】   咕哝【gū nong】 诅【zǔ】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咕哝:小声说话(多指自言自语,并带不满情绪)。 胸脯: 指胸部。   两膝: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关节的前部。 惩罚:严厉的处罚。   发绺:许多头发顺着聚在一起。 马鬃:马颈上的长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丰润:丰茂滋润。   温柔: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 知心:知己。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两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皱纹: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⒊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生于木匠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起巨大反响。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 的大学》。   ⒋ 背景介绍:   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 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   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二、课文导入   【播放flash《外婆的澎湖湾》】,在这首歌曲的美妙旋律中, 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演唱者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时代,在人生的长河里,这是一段最美的时光。童年时代留给 许多难忘的爱的故事。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爱伴着 成长,爱让 感动,让 拥有太多的回忆和幸福。今天 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朋友》这一课,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   三、教学步骤   ⒈ 提问:朗读课文。读完全文, 认为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文的中心内容呢?   明确:“她马上成为 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 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 ,使 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⒉ 提问: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外祖母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同时文章的题目也是“童年的朋友”,这个题目合适吗?文章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两人的关系是朋友?   明确:①说话的语气“温暖而柔和”。   ②对于睡觉问题的处理——“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③关于奶瓶的问题的处理——“ 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 小声点说”。   ⒊ 提问:在文章的中心句中,作者还说到:“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 ”,那么   课文中那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出了外祖母的爱心呢?   明确:外祖母“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她微笑的时   候……闪出一种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等正面描写以及“ ”的心理感受等   侧面描写,都能体现出外祖母对“ ”的爱。   ⒋ 提问:本文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向 展现了一个丰满的外祖母形象。那作者在刻   画人物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⒌ 提问:通过这些描写, 觉得作者的外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文章内容具   体加以分析。   明确:慈爱、开朗、乐观、坚毅、勤劳能干。   慈爱——“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   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 的记忆里”   乐观、坚毅——“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但整个面孔仍   然显得年轻,明朗”;“通过她的眼睛……温暖的光芒”。   勤劳能干——“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举动像大猫似的轻快儿敏捷”(表   明外祖母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和艰辛的生活)   (穿插三次对眼睛的描写)   ⒍ 提问: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文章还使用了极富表现力和饱含感情的词语。在刻画   外祖母形象的时候,运用了很多这样的词语,大家来找一下。作者使用这些   词有什么样具体的作用?   明确:“愉快”“快活”“年轻”“明朗”“快乐”“温暖”“轻快”“敏捷”“可爱”。   都是褒义词,表达了对外祖母的赞美。   ⒎ 提问:同时文章还使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具体来说说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   表达效果。   明确:①描写声音和动作的句子:“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   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牢牢地打进 的记忆里。”把语音比作   鲜花,这个比喻又鲜艳又奇妙,非常富有美感,外祖母的形象也写得非常美   好。   ②用“驼背”比外祖母的腰,写出了外祖母的辛劳,把外祖母比作猫,调皮   中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也表现出“ ”和外祖母的“朋友关系”。   ⒏ 提问:文章开头第一段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外祖母生活的不如意,也为后文写外祖母对“ ”态度的温和作反衬。   四、作业布置   ⒈ 有人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写人最好是写眼睛,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文就多次写到了外祖母的眼睛, 能写写老师上课的眼神吗?   ⒉ 如何理解“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 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朋友是谁?   用学习文中的写法,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 心目中朋友的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