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唐诗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都一定是律诗吗?

如题所述

在唐诗中,流传千年的通俗诗并不都是韵律诗,节奏诗起源于南齐永明新诗,如沈约,注重节奏与对仗。节奏诗在层次、节奏、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在第一句话中,我想指出“夜泊在牛柱”。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部一座紧靠长江的山,是著名的采石场。第二句描述了《牛祝夜景》:李白的船停泊在西江牛祝山上浩瀚的天空和浩瀚的西江在夜晚融为一体这两首诗创造了一个广阔的领域。

虽然水平和韵律不对,所有应该匹配的冲突都是节奏诗的禁忌,但我们可以说,如果犯了这三种错误,就不能说是标准的节奏诗,但这些都不是好诗的桎梏。比如李白的《夜泊牛柱,怀旧远古》、魏应武的《楚州西游记》和崔太阳楼的《黄鹤楼》,这些都不是完全标准的节奏,但它们并不能阻止它们成为流传千年的杰作。

严羽曾在《沧浪诗》中说:如果有一首诗自始至终都不对,盛唐诸侯都有这种风格,如孟浩然的诗《坐以待毙,望东南……》也是太白的《牛祝西江之夜》。声调铿锵,八句不反义词《夜夜怀旧》是李白的一首五言诗。它主要描写了望月的怀旧,表达了他不遇知己的悲伤。

明朝挂帆席,枫叶飘落”,两句话的结尾,我想象着明早远航的情景:在萧瑟的秋风中,枫叶满天飘落,客舟孤寂。更衬托了因不见知己而产生的孤独和凄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9

依据启功先生的格律“平仄杆”,按一定字数,分别向左或向右,两平两仄轮流交替,横向延伸的原理,就可截取所需要的正格基本平仄格式。例如截取五言“仄起首句不入韵”的基本正格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再依据律绝“两两交替”的平仄组句原理及“粘对”规则,就不难推知出五言律绝正格格式:试想一下就不难明白,与“更”字义相近的汉字,还有“再”、“又”、“且”等表达递进关系的字都是仄声字,没有合适的平声字可替换的情况下,只有作“宽格”处理了!上面分析说明了《登鹳雀楼》的确是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律绝名篇。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从上述分析可知,所谓正格是指严格遵守“两两平仄交替”的理想格律的平仄格式。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中仄仄平平。

“中”表示在有效规避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等理想条件下,“一三五”可以“不论”,且离本句韵字越远的平仄要求可适当放宽要求,这样的平仄变化后被视作“宽格”;离本句韵字越近。

平仄要求越严;但“二四六”必须平仄“分明”,不可“不论”。可以说,没有相应的平仄规则就不是格律诗了。

上述四句中,前三句完全符合五言律绝“两两交替”平仄组句原理;只有最后一句第一字,按格要求当平,却仄,但离韵字相对较远,在“宽格”范围内,且四句中只占四分之一;说明古人并不是提倡“宽格”越多越好,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试想一下就不难明白,与“更”字义相近的汉字,还有“再”、“又”、“且”等表达递进关系的字都是仄声字,没有合适的平声字可替换的情况下,只有作“宽格”处理了!上面分析说明了《登鹳雀楼》的确是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律绝名篇。

第2个回答  2019-09-27
律绝和律诗朗朗上口,符合平仄,押韵,具有格律诗的特点,容易流传
第3个回答  2019-09-20
当然不是
全唐诗体裁很多,有乐府,有古风,有词,有绝句,也有五律或七律等等。一般只有绝句、律诗或词等体裁的诗才要求讲格律平仄,其他不作要求。如:就传千古的《琵琶行》、《长恨歌》等。

赞同3
第4个回答  2019-09-20
因为他们朗朗上口,而且也很容易入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