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事情?

如题所述

自古女子都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虽然古代的女子因处于封建社会,使得其无法在所属的朝代之中发光发热,但是古代一生皆活成了传奇的女子也不在少数。其中元朝时期的杨维祯就曾发表自己的看法:


“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



才女李清照

其中的易安就是宋朝时期十分出名的才女——李清照。说到这位李清照,这位才女的名声即使是放在现代社会来看也是极其响亮的,也是女子不让须眉之中的代表人物。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自幼就受到了文学的熏陶,长大后的李清照更是一位才华和气质兼具的大家闺秀,是多少才子心里的梦中情人。

李清照有着许多文学作品,其中也有很多作品流芳百世,经久不衰,无人不知也无人不晓。两首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更是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千古佳作,也为世人展现出了李清照身上豪放潇洒、活泼开朗的人物形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的手绘形象

这短短一篇短小简练的词,却极其清楚地描写出了李清照内心细腻的情感,同时李清照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情趣和心境。开篇李清照为读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还记得那天在溪边亭中欢乐的游玩时光,当时日色已暮,按理说也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可惜自己却“沉醉不知归路”,而实际上却是为不想回家而找的一个借口。后来“兴尽晚回舟”,却“误入藕花深处”,一下子无法找到回家的路,此时内心不禁开始急躁和烦恼。此时在藕花之中有着一群鸣鹭,这一群鸣鹭打破水面的平静,最后扑腾着翅膀飞远了。



李清照

李清照看这眼前飞远的鸣鹭,仿佛有了一场意外的收获,而这一次意外的收获无疑是美丽的,是动人的。在李清照处于困境之时,这群鸣鹭便制造了别样的景色,在吸引着李清照注意力的同时,也成功为李清照带来了一种美丽。李清照看着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美景,内心的焦躁不安仿佛瞬间被抚平了。通过这首词的前大部分,能够轻易看出李清照是一位内心十分敏感的女子,就连一时间找不到回家路途都能够为其带来如此大的焦灼和哀伤。



李清照画像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酒醒后的李清照,第一时间就是问卷帘人自己的海棠花如何,在经历昨夜的暴风骤雨后是否还和之前那般依旧?得到的回答是“海棠依旧”,李清照闻言道:“你可知道,如今这个时节,早已是绿叶繁茂而红花凋零了。”这一首词,再次彰显了李清照内心细腻的情感,她不愿意接受院子里海棠花凋零的事实,希望自己酒醒后依旧能够看到满院开得茂盛的海棠花。


“知否?知否?”像是李清照在问询自己,也像是在询问身边的侍女,但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一连两个“知否”,像是李清照在询问自己。想让自己知道海棠花虽然美丽,但是风雨却是无情的,而海棠花也无法能够长开不谢。表面看来,李清照是在怜惜海棠花,但实际上,李清照是在说服自己接受现实。


《如梦令》场景

词尾的“绿肥红瘦”,算是整首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历来都成为了文人墨客称赞的地方。这四字原本是最平平无奇的汉字,但是经过李清照的搭配和组合,其形象变得愈发的突出和鲜明。其中“红瘦”表明了百花盛开的春天正在慢慢消逝,而终将要迎来的,是枝繁叶茂的盛夏。李清照虽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但却也无可奈何,最终还是无奈选择接受。


就像是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我们无可奈何的事情,有太多不想失去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友情、亲情,亦或者是爱情。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伴随着这些美好的事物和时光,但是又有谁是能做到的呢?终究是对自己询问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在第一首《如梦令》中,遇见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美丽,独特的意外,却在第二首《如梦令》中失去了自己所拥有的美丽。



李清照

残酷的现实虽然难以接受,然而最终不得不还是只能接受,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李清照虽然不想接受现实,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逃避,选择接受绿肥红瘦,虽然其中有着太多太多的不舍。只愿我们都能够像李清照这般,勇敢面对现实,继续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精彩。世人皆说李清照是一位自带诗意的女诗人,这两首《如梦令》都出自还是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之手,也难怪身为女子的李清照有着“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如此之高的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