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六国的国君也有一定的政治智慧,为什么还要听从张仪的连横之术呢?

如题所述

张仪效劳秦国的时期,六国实力虽相对较弱,但还不至于形成一边倒的局面。

抱团取暖都是暂时的,对利益的追逐却不会停止。张仪通过自己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和自己出色的言语策略,不断对六国进行利诱和分化。因此,

六国不能坚持合纵之术,根本上还是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张仪只是审时度势,言语引导,继而拆散本就脆弱的合纵联盟。

张仪侍奉秦国时的六国局势

张仪是魏国人,本想在楚国有一番作为,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最终跑到秦国,没想到一飞冲天,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

张仪入秦时,三晋势力衰弱,西方秦国最强,东方则是齐国,中间的楚国地域最大。因而,齐楚联盟是秦国最大的威胁。张仪建议,通过联合韩魏,来拆散齐楚联盟。

夫秦之所以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魏)。

三晋地处天下中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韩国与魏国实力衰弱,面对秦、楚、齐等大国,更显得势单力薄。因而,

韩魏两国要么依附大国图存,要么被大国蚕食。张仪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开始了围绕三晋的连横策略。

张仪的游说技巧

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无非利益二字。张仪要做的就是对游说的诸侯国,诱之以利,劝之以害,最终引导对方相信自己,从而使秦国达到利益最大化。

1、先威胁,后宽慰。纵横家表面看是在耍嘴皮子,实际是在玩心理战

。张仪的游说模式大同小异,到了诸侯国之后,他首先做的就是告诉这个国家面临如何多的危险,当对方神经紧绷时,话锋一转,提出了解决办法。在这一反一正之间,诸侯国君已经进入了张仪设定的思维模式中。张仪游说楚怀王时,直接说如果楚国不和秦国结盟,那么秦国就会先拿下韩魏,接着带领他们一起伐楚。正在楚怀王一脸茫然时,张仪提出了解决策略,那就是和秦国结盟,不仅不会被韩魏攻击,也不会受到秦国攻击。楚王一听,没毛病啊,稀里糊涂上了张仪的当。

2、强化秦国的实力,弱化合纵的好处,形成对比反差。张仪在游说诸国时,常常通过强化秦国的强大和弱化合纵的优势,来混淆视听,动摇六国联盟。他劝燕国结盟,这样就会受到秦国的保护,不会被齐、赵攻打,否则秦国将吞并燕国的土地。劝赵国时则说,秦国已经兼并了巴蜀、汉中等地,获得了九鼎,而且楚国、韩国、魏国、齐国已经同秦国交好,赵国将孤立无援。

山东六国听从张仪的原因——趋利避害

张仪的连横,是一种反联盟外交策略。不但瓦解了合纵对自己带来的威胁,还能从中谋取利益。国际力量格局失衡,秦国处在了十分优势的地位。而山东六国听从张仪的游说,有的是自愿,有的则很被动。自愿的是为了短暂的利益,被动的是屈于秦国的武力胁迫,因而,总结起来就四个字,趋利避害。

三晋听从秦国,是因为他们的地理位置处在大国夹缝之中

。自身实力孱弱,周围还是秦、楚、齐三个大国。秦国对三晋,运用软硬兼施的策略,一边打一边拉,最终与魏韩结盟,转而攻楚。

魏韩二国顺从秦国,完全是在避害,没办法的事。

楚国有些不同,楚怀王有点天真,在秦国率领三国联军伐楚的危险关头,被张仪欺骗,为了秦国口头承诺的六百里地,自己放弃了与齐国的结盟。发现被骗后,又不顾一切攻打秦国,结果自己原来的同盟齐国,却联合秦国让楚国吃了几场败仗。最终,楚怀王也没能再活着回到楚国。楚国从此,实力急速衰弱,再也无法回到大国行列。不得不说,张仪这次的游说,既精彩又成功,直接弱化了楚国的威胁。

小结

张仪能瓦解六国的合纵同盟,总结来说有三个原因。第一,当时的国际格局,还没有形成秦国独大的局面,各国之间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无法形成绝境时的齐心同盟。第二,合纵的瓦解,本质上是六国趋利避害的行为,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或自愿或被动。第三,张仪出色的口才和诡辩能力,加速了六国合纵的瓦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