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

如题所述

一、地貌

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地势平坦、广阔,海拔不超过100m,自北、西、南西3个方向向渤海湾倾斜。山前地形坡降为1~2,东部滨海平原只有0.1~0.2。从山麓至渤海,主要为河流沉积地貌,可分为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中部冲积湖积平原、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其分布规模取决于形成水系大小。见图2-4-1。

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宽度为30~60km。中部冲积湖积平原,从唐海,向西经宁河、北仓、静海、唐官屯、盐山,至滨州一线,此线以东为冲积海积滨海平原。平原上发育多种地貌,有大型冲积扇、扇间洼地、古河道带、古河间带、河口三角洲以及岗地、浅碟状洼地和条状背河洼地等。大型洼地有白洋淀、永年洼、大陆泽、宁晋泊、大浪淀、东淀等。上述地形、地貌控制着地表径流、地下水的运移、咸水形成以及盐渍化区域的分布。

1.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

沿太行山、燕山山麓呈带状分布。海拔在太行山山麓为100m以下,在燕山山麓为50m以下。由各河流的冲洪积扇连接而成。

(1)北部冲洪积平原

由滦河-洋河山前倾斜平原、永定河-潮白河山前平原、拒马河-唐河山前平原组成,整体自北向南分布,冲洪积平原面积较大,而冲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则分布较窄。这些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位于山前正断陷落带,基岩埋藏较浅,多为碳酸盐岩。

(2)南部冲洪积平原

分布在盆地西缘的中南部。主要有滹沱河山前平原和漳河-卫河山前平原,呈EW走向,径流途径长,形成规模较大的山前冲洪积平原面和冲湖积平原。

图2-4-1 华北平原地貌图(据张兆吉等,2008)

2.中部冲积湖积平原

由滦河、海河、黄河水系河流冲积物组成,向渤海湾微倾,地面高程小于50m,在天津一带高程仅3~10m,区内缓岗、洼地交错分布,地面起伏较小,可分为5个亚区,即永定河冲积平原、白洋淀-黄庄洼低平原、滹沱河冲积平原、永年-千顷洼低平原以及黄河-漳卫河冲积平原。

现今黄河北岸至邯郸、邢台、衡水地区东部和沧州西部地区地形平坦,南高北低。河南段地面标高90~40m,河北、山东一带地面标高5~45m。中、晚更新世以来,历代黄河古河道频繁迁移,古河道、背河洼地、决堤扇、泛滥漫流沉积等地貌相互叠置,总体走向NE,构成华北平原最大的二级地貌单元。

3.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

沿渤海湾北岸和西岸呈半环状分布,分为3个亚区:滨海低平原亚区,由近代海侵和河流冲积而成,一般宽15~50km,地势低平,地面标高2~5m,微向海倾斜,多为低洼盐碱地,有潟湖和洼地沉积,并遗留3道古海岸线遗迹贝壳堤;沿海滩涂洼地亚区,环渤海海岸线分布,为近代滩涂,一般宽8~15km,大的风暴潮仍可淹没,多沼泽、洼地、沙堤和盐田;黄河三角洲冲积-海积平原,顶点在山东利津县南宋附近,呈扇形,向海凸出,地面标高为2~10m,坡降0.1~0.15,黄河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条带状洼地、岗地发育,高差约2m。

二、基底构造

侏罗纪晚期,本区发育成大陆型裂谷盆地,盆地内形成隆起和凹陷相间的构造体系,走向NNE,呈雁行式排列。主要构造有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埕宁隆起、济阳坳陷、临清-东濮坳陷、内黄隆起及开封坳陷等。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陆相含油碎屑岩沉积、河湖相沉积,厚度大于9000m。

区内基底主干深断裂主要有NE向(包括N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它们控制着区内隆起、坳陷的形成和展布的基本格局,见图2-3-1。

1.主要断裂

NE向深大断裂主要有4条:西部边界断裂,为太行山山前断裂,沿北京—保定—邢台—新乡一线的山前展布,由一系列NE向至NNE向的正断层组成,控制着华北平原西部一系列隆起和坳陷;东部边界断裂,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和兰聊深断裂;天津-沧州-德州-许昌深断裂,深部处于上地幔隆起和坳陷的交界上,浅部为沧东断裂和兰聊断裂,兰聊断裂是裂谷盆地南部与鲁西隆起的东部边界;埕西断裂,走向NE,长90km,为埕宁隆起与黄骅坳陷的分界线。

NW向深断裂:北京-渤海湾深断裂,深部为上地幔隆起和坳陷的变化带,浅部表现为宝坻断裂,为北部燕山褶皱带与渤海湾裂谷盆地的边界,断裂北侧为古生界和元古宇,南侧为巨厚的新生代沉积;中部为石家庄-临沂深断裂,深部是一条断续分布的上地幔隆起,浅部表现为衡水断裂,是冀中坳陷与邢衡隆起的分界线。

2.隆起和坳陷

盆地内发育了一系列隆起、坳陷相间的二级构造体系,呈雁行式排列,走向NNE。主要构造有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埕宁隆起、济阳坳陷、临清-东濮坳陷、内黄隆起及开封坳陷等。区内大型构造单元主要有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

(1)冀中坳陷

冀中坳陷位于华北断坳的西北部,分布在香河、坝县、保定、任丘、高阳、河间、饶阳、深县束鹿、赵县一线,坳陷基底由中新元古界及古生界白云岩、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煤系地层构成,上覆巨厚的古近系、新近系以及第四系河湖相沉积,新生界厚度大于7000m。坳陷中部断续分布着一系列的基岩凸起,自北向南有大兴、容城、牛驼镇、高阳、刘村、无极-藁城和宁静凸起,构成近NNE走向的凸起带,该带以西为西部凹陷,多为粗粒的河流相和冲洪积相沉积,以东为河湖相细粒沉积。

(2)沧县隆起

沧县隆起位于冀中坳陷东侧,是渤海湾盆地中大型的正向构造单元,分布在天津、静海、献县、武邑、清河县一线,隆起上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广泛发育,煤层赋存稳定、厚度较大,缺失古近系,东以沧东断裂与黄骅坳陷为界,新生界厚1000~1600m。隆起两侧分布着一系列的碳酸盐岩凸起,西部有献县、大城、王草庄凸起,东侧有兴济、潘庄、双窑、小寒庄凸起。

(3)黄骅坳陷

位于沧县隆起之东,东入渤海并与埕宁隆起为邻,北以宁河-宝坻断裂与燕山台褶带分界。分布在汉沽、塘沽、黄骅、盐山、南皮一线,基底地层由太古宇、中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组成,缺失下马岭组。盖层主要由新生界组成,沉积厚度最大可达7100m,为陆相碎屑岩,沿主干断裂有基性玄武岩喷发。坳陷中部断续分布着黑龙村、孔店和港西中央凸起,坳陷北部唐山一带有河西、老王庄、柏各庄、姜各庄和马头营凸起。

分布在隆起和坳陷上的凸起具有重要的水文地质意义:一是,具有良好的热储存条件,地热增温率较高,通常大于3.0℃/100m;二是,凸起的岩性多为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岩溶孔隙、裂隙发育,是良好的岩溶储层,而隆起区则成为埋藏较浅的地热田主要分布地段,具有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

三、盆地发展史

华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隶属于渤海湾裂谷盆地。渤海湾裂谷盆地涵括华北平原、渤海、下辽河平原,横跨辽宁、河北、山东及京、津等省(市),是一个在华北地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裂谷盆地。中生代末,区域性的NW向拉张作用,产生NE向的深大断裂,使华北地台进一步拉裂,形成新生代裂谷盆地,主要表现为NE向断裂拉张,形成一系列地垒式隆起和地堑式凹陷,并伴随强烈火山活动。

区内,裂谷盆地东部边界为NNE向郯庐深大断裂(开源-营口-潍坊段和兰聊段),西边界为近NE向的太行山山前深大断裂,北部边界则为近EW向的北京-渤海湾深大断裂(宝坻断裂)。华北盆地位于上述3条深大断裂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新生代早、中期,渤海湾裂谷发育鼎盛,NE向断裂不断张裂,裂谷拉张、裂陷,接受了巨厚的古近系沉积,主要为海相、河湖相沉积的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形成巨厚的生油层;同时,在裂谷内部形成NE走向的垒、堑相间的结构,其中主要发育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埕宁隆起、济阳坳陷、临清-东濮坳陷、内黄隆起及开封坳陷等次一级构造单元。区内主要发育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3个二级构造,控制着古近系的沉积,在冀中坳陷、黄骅坳陷内沉积了巨厚的海相、河湖相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沧县隆起则遭受剥蚀,直到新近系晚期才开始接受沉积。裂谷发育早期,深大断裂活动强烈,常伴随有玄武岩喷发。

新生代中、晚期,渤海湾裂谷盆地经历裂陷后,开始逐渐进入拗陷阶段,断裂、褶皱作用减弱;盆地整体拗陷,沉积范围扩大,曾向南扩张到洛阳一带,以河、湖相沉积为主,盆地内广泛沉积了馆陶组和明化镇组。

第四纪,盆地继续拗陷,早更新世,古气候温暖潮湿,以河湖相沉积为主,湖泊分布面积最大,湖泊沉积中心位于衡水、邯郸、霸县、沧州一带;中、晚更新世,周边山地强烈抬升,古气候变冷,湖泊逐渐消失,代之以古黄河、滦河、大清河、永定河等河流相沉积,奠定了现今地貌、水系和沉积格局。

新生界在平原中广泛分布,一般厚度为1000~3500m,最厚达9000m。其中以古近-新近系沉积最厚,构成平原基底。第四系沉积物的成因及厚度明显地受基底构造控制,并受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制约。坳陷区第四系最大厚度可达500m以上,在沧县隆起区及平原南部厚度变小,厚约200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