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门槛》容内

如题所述

《门槛》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内容:版本一:
——梦
我看见一所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大开着。门里一片阴暗的浓雾。高高的门槛外面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女郎。
浓雾里吹着带雪的风,从那建筑的深处透出一股寒气,同时还有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问着:
“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作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不仅是你的敌人,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给你这些痛苦、这些打击?”
“是……就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
“你甘心去犯罪?”
姑娘埋下了她的头。
“我也甘心……去犯罪。”
里面的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
“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白白地浪费了你的青春?”
“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
“进来吧。”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
“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

版本二:
——梦
我看见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一个俄罗斯姑娘。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里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
“啊,你要跨进这道门槛来,想做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姑娘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要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这些痛苦,这些打击,不仅来自你的敌人,而且来自你的的亲戚,你的朋友?”
“是……就是从他们那里来的,我也要忍受。”
“好。你准备牺牲吗?”
“是。”
“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灭亡——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尊敬地怀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不要人怜悯。我也不需要名声。”
“你还准备犯罪?”
姑娘埋下了的头……
“我也准备去犯罪。”
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问下去。
“你知道吗,”那声音最后说,“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年轻的生命?”
“这我也知道。然而我还是要进来。”
“进来吧!”
姑娘跨进了门槛。——厚厚的门帘立刻放下来遮住了她。
“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
“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这一声回答。

写作背景:在俄国当时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中,确有一群女革命家投身于革命运动。屠格涅夫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1878年1月24日,俄国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女革命家薇拉·扎苏里奇行刺彼得堡行政长官特烈波夫的事件,维拉·扎苏里奇的形象使屠格涅夫久久不能忘怀,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扎苏里奇牺牲四个月后,作家把多年来俄罗斯妇女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在他心中积聚的印象,结合维拉·扎苏里奇这一生动的实例,用《门槛》中这个姑娘体现出来。这是这篇作品产生的背景。

作品赏析:
从视觉形象来说,这里有“一座大楼”,有一道敞开的“窄门”,门里有“阴森的黑暗”,有“高高的门槛”,还有一位“俄罗斯姑娘”。
从肤觉的感受来说,黑暗中散发着“寒气”。
从听觉的角度来说,大厦里传出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然后是一连串的对答。
随着阅读进程的展开,读者从多种感官中体验着这首散文诗对心灵的撞击。屠格涅夫似乎把每个人都带到了这座令人颤栗的“门槛”前,来聆听那近乎严酷考验式的问询。然而,令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那“门槛”内传出的“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的信息。此外,还有“疏远”、“孤独”和“准备牺牲”。作家极尽渲染之能势,几乎用尽人们可以想象到的所有表现残酷的词语。其目的却在于衬托那位站立在“门槛”前,就要走进来的俄罗斯姑娘。
姑娘,对这一切都“知道”,并“准备好了”。其坚毅与果决已经着实令人钦佩了。可更深一层的痛苦亲戚、朋友的打击,姑娘也能“忍受”。为了把姑娘的形象刻划得更深刻,文章写道:“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灭亡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尊敬地怀念你。”但无论如何,姑娘还是要走进这革命的“门槛”。她真的走进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当然这是意料之中的)。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又的确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圣人”啊!这是作家的赞叹,也是每一个读者的由衷的赞叹。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其表现含蓄与深刻的功力简直是无可限量的。作家对象征性物象的选择显示着作家所独有的创造性。一个“门槛”隔开了两个世界;一个“门槛”隔开了两种人生;一个“门槛”考验着革命者的勇气和真诚;一个“门槛”检验着一个战士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命价值的判定。“门槛”作为一个可视而又寓含深广的象征符号,它所启示给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当是无法穷尽的。象征具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围绕着“门槛”作家还设计出一系列的象征符号,诸如“女郎”、“重浊的声音”、“犯罪”、“傻瓜”、“圣人”等,也都赋予了相应的含义。因此,整篇散文诗的意韵是极其丰厚的。

要点分析:
一、作品主旨:
通过象征手法写一个姑娘跨进大楼的对话,赞颂了革命者的崇高献身精神,斥责了诬蔑革命事业的庸人和帮凶。反映了当时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同时也揭露了专制社会对革命者迫害的罪恶。
二、作品分析:
1、这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首散文诗。
2、题下破折号“梦”是诗的副标题。
3、全诗分三层
第一层开首两行诗句,介绍大楼,门槛和一个姑娘。
第二层人物间的问答,写姑娘对跨进门槛要面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的回答。
第三层最后三行诗句,写姑娘跨进门槛后,两种人的不同反应。
4、有象征意义的语词是把握的重点。可梳理出有革命和阻碍革命三组相对应的意象:大楼和门槛;姑娘和门内的声音;圣人和“傻瓜”。
5、姑娘的形象是一个具有伟大献身精神的革命者,她具有四个“不怕”和永不后悔,至死不渝的高尚品质。
三、知识要点:
1、作者:屠格涅夫,俄国小说家,《猎人笔记》是成名作,六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俄国19世纪40-70年代的“社会历史编年史”。此篇诗是散文诗,是用对话体来组织全文的。
2、最基本的手法是象征手法,象征意义可以组成对应的三组理解记忆。
3、姑娘的四不怕精神。
4、对话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组织全篇内容。
四、重要段落:
“姑娘跨进了门槛——一幅厚的门帘放下来掩住了她。
‘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
‘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个回答。”
(1)“姑娘跨进了门槛”象征着俄罗斯的青年一代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毅然地投身于革命。
(2)“傻瓜”的咒骂象征着市侩主义者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和诬蔑。
(3)“一位圣人”的赞叹象征着人民群众对革命的赞颂。
(4)这段文字中运用的是象征手法,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观念,它是以省略的方式隐蔽地传达意旨或情绪的表现手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