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最好的进行预习

如题所述

一.统观教材,做好预习\x0d\x0a接到新书后,同学们要先看一看目录,再略看一下书中内容,对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要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x0d\x0a预习,是指你们在老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听讲的效率和质量。预习,还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猎枪”一样重要,在这里,“猎枪”指的就是自学能力。\x0d\x0a语文课文的预习往往分两种情况。一是根据编者已经设计好了的预习提示(如课后练习题)进行预习,这些题是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而制定的,有较强的点拨作用。你们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这是一种针对性的预习。\x0d\x0a二是常规性预习,它的目的在于初知课文内容,疏通文意。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落实课文预习提示的必要前提。\x0d\x0a1.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语句,通读课文,用“--?”划出疑难问题,用“”找出好词佳句。\x0d\x0a2.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等)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古诗《暮江吟》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话比较难懂,查了字典就可以知道:“瑟”读sè,再看看书上的注释,就可以理解: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x0d\x0a3.朗读就是朗读课文。“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读通读顺;第二遍要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要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默读印象深刻。\x0d\x0a4.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在自己的《采蜜集》中,在书上要对它作一个简单的批注。“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x0d\x0a综上所述,读(看)课文,自学生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x0d\x0a二.专心致志,上好四十分钟课。\x0d\x0a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年龄都不到十五岁,他们学习成绩好,课余时间,他们玩得可欢呢。原来,他们有好的学习方法,“上好四十分钟课”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x0d\x0a珠子穿成串,才能更好看。学知识,也是这样,课堂上老师讲课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一环理解不好,课后就是花双倍的时间,也很难补上。长此下去,就会越来越落后了。\x0d\x0a1.上课前要做好准备,在课前预习中找出疑难问题,老师讲课时要留心听这一部分知识。\x0d\x0a3.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新课。在听讲时,要跟紧老师讲解的思路,明确讲课重点,要仔细听,多思考,必要时做点笔记,课后再归纳出几条提纲。记好老师最后的总结。\x0d\x0a4.我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也像人吃东西一样,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要抓紧课堂四十分钟,做到当堂“消化”。并通过做课后练习验证自己是否听懂、听会、记牢。\x0d\x0a以上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中去用心实践、用心体会,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11
、学期预习:开学前,利用假期对下一学期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联系以往的经验教训,摸清自己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制订学期学习计划。
  学期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全册预习,从整体上了解和熟悉全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首先,通读教材,清楚教材的章节数、章节题目和分量;然后明确教材的目的、任务、要求、重点和难点等,从客观上把握教材;同时做好预习笔记,搜集参考用书,试做有关练习,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2、阶段预习:在某一阶段的学习之前用比较完整的时间预先从整体上了解学习内容,明确阶段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思考如何学习的方法。阶段预习一般利用晚上的自由学习时间和节假日(包括双休日)进行。
  阶段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单元预习。如果对某科已进行了全册预习,则可在完成了全册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熟悉单元教材内容,明确单元目标和任务;探索单元间的相互联系,消化理解重点知识;通过试做课后习题巩固预习效果;做好单元预习笔记。
  3、课前预习:指在老师讲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自己去独立地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
  二、课前预习的好处
  1、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要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新知识,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训练,就会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因而预习有利于培养自己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能力,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2、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预习就象“火力侦察”,能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及时查缺补漏,不使之成为听课的“拦路虎”。并能加强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听课效果
  预习后带着不懂的问题听课,目的明确,态度积极,针对性强,注意力容易集中,并能随时作出积极的反应。预习后不仅上课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而且在老师讲到自己已经懂得的那部分知识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以取长补短,提高思维能力。
  4、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5、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6、改变被动的学习局面
  三、课前预习的任务
  1、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2、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
  3、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4、尝试做课后练习;
  5、适当做预习笔记。
  做笔记要看时间而定,如果预习时间有限,可以把对教材内容的认识、收获或疑点、难点简要地写在书的空白处。如果预习时间充分,可以选重点做在笔记本上。笔记的主要内容是:①将预习中自己已经理解的问题有条理地写下来;②将预习中自己无法解决的疑点、难点整理出来,以便向同学、老师请教;③记下在预习中自己对教材的重点的预测和估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