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归园田居为例,说说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如题所述

楼主你好,总结了很多,希望能够帮到你。

《归园田居》一共5首,描写诗人归隐田园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 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 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情操。

下面以分别以归园田居前三首(下文分别简称《其一》、《其二》和《其三》)为例简要概括。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里就不做字句的翻译了,直接从思想内容入手。 这首诗全诗以抒情为基调,兼有农村景物的描绘,且以“羁鸟”、”池鱼”自比,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蔑视丑恶的官场生活的情怀。诗文情景交融,语言朴实无华,对仗亦十分自然,读者不仅能从诗中看到乡村的田园、房舍、榆柳和桃李,听到犬吠和鸡啼,而且能看到一位洒脱诗人对着这宁静的田园景物,在吟唱“久在樊 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声,作者的情感在这一句被透彻地表达了出来。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这首诗着意书写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诗人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这是令人喜悦的,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直接描写农事活动,“种豆”,“荷锄”,“戴月而归”,诗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可刚刚开荒的土地是贫瘠的,即使是种上抗贫瘠抗旱能力强的豆类为无济于事,还是“草盛豆苗稀”,但诗人还是安于这种生活,于是,用“但使愿无违”道出了全诗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心志。

综合:
这两首诗同样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 想,这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不仅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等几个方面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其中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和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在艺术特色上,这几首《归园田居》相似之很多,尤其就艺术表现而言,大致可以总结为四个词:
  1、景常:描写最常见的景物,无绮丽怪诞可言;
  2、情真:情感真挚,非常贴近生活,字面上易于理解;
  3、字易:无生僻字,字字常见,质朴非常;
  4、理至:虽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蕴藏的理趣、意味却非常深厚,特别值得回味。

附《归园田居》另两首,便做参考: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追答

我的回答先但这里,就此问题如有疑问还可以在追问中提出,我会量力解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